论当代青年就业观与择业观
专业班级:奥鹏 北京石油大学1403
学号:931370
姓名:王振海
大学生择业观摘要:
随着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对于即将迈入大学校园和可能离开校园走向社会的青年人而言,都是充满压力和挑战的关键时期。无论进入高等学府深造学习然后开创自己的事业还是从此走向工作岗位,对每一位年青人都是人生的一次蜕变。
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青年人有了更多的受教育的机会。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也在不断的增长。至此青年人就业就成为了一个社会课题和焦点。暗藏其后的是关系社会、牵连家庭, 和个人的择业观与就业观就形成了当今社会的主要的就业形势,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观,在社会这个大家族中到适合自己又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位置,实现己的人生价值成了每位当代青年人绕不开的选择题。
关键词:当代青年 就业形势 人生观 择业观 就业观
择业观是职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年人的择业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就业压力有增无减的今天,很多人认为青年人的择业观也是造成其就业难的原因之一。那么,大学生的择业观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不同年代大学生的择业观有没有明显的变化?假如说大学生的择业观有偏差的话,又该怎样调整这种偏差?
一、调查过程与结果
一、大学生择业观的特点(一)时代性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和发展,与时代的变化是紧密相连的。不同发展时期的社会有着不同的阶段目标,不同时代的大学生就有不同的择业目标,可以说大学生择业观的变化是时代变化的晴雨表,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大学生开始有了自己选择职业的意识,但毕业时必须服从国家分配。他们在就业时最看重的是“社会地位”,追求的理想职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择业标准,第一位是社会地位,第二位是社会意义,第三位是发挥个人才能和报酬。到了80年代末,“符合个人特长”成为他们择业的首要标准。90年代前期,大学生就业时追求“第一职业求稳定,第二职业求发财”。90年代中期以后,曾流行的“待遇决定职位选择”的
模式已基本过时,“能否发挥专长”又成为大学生择业首要标准,许多大学生认为要在个人和社会两个价值之间寻最佳结合点。由此可见,大学生择业观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二)主体性从横向比较来看,大学生择业体有自己鲜明的特征。有学者研究认为:大学生具有“五高峰、四最、三敢、两缺乏、一中心”的特点,即体力高峰、智力高峰、社会需求高峰、非凡行为高峰、成就高峰;最积极、最富有生气、最肯学习、最少保留思想;敢说、敢想、敢干;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经常以崇尚自我为中心。这些主导特征,构成了大学生择业体,并制约着他们的择业观。主要体现在职业选择过程中,他们崇尚自我、以个人为中心、注重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体现;在职业活动中只愿当主角,不愿当配角,总担心自己被埋没、被大材小用等等。(三)差异性大学生择业观因大学生分布的地域不同、学历层次不同、所学专业不同、男女性别不同、需求重点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从地域分布来看,大学生就业去向有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地、本地与外地等差异;从学科专业来看,大学生学习有文、理、工、农、医、经、管、艺等众多领域的差异。这些差异性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升学与职业的选择上,二是选择职业的出发点上。比如,大学生在设计自己的成才之路时是多角度、全方位的:或考研专攻学业,或考“托福”以向外谋求发展空间,或从政以争取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或经商以充实经济基础,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国为民奉献热血青春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