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达到495万人,与社会新增加的900万个就业岗位相比较,占到55%,首次超过社会新增加就业岗位的半数;在每年需要安置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复转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城镇新成长就业劳动力总计约2400万人中,高校毕业生将首次突破20%,并且每年将增加约两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成了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竞争者;在城镇新成长劳动力中,高校毕业生成为主要成分。
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拐点”。在“十一五”后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将成为我国社会就业问题中的主要矛盾方面,标志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进入了社会化的阶段。当社会最富有活力、属于新增劳动力中最优秀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之一时,他们的就业就成为关系到能否实现社会“和谐”与“创新”发展的重大问题了。
综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专业不对口”和“劳动者中的过度教育现象”。出现这种状况的因素很多,客观上主要是由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需要比经济发展适度超前,但是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落后于社会就业岗位的需要,同时专业教育的周期性和惯性造成调整的滞后。这是一个两者由不匹配走向匹配、又由匹配再
走向不匹配的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因此,在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以后,“劳动者中过度教育”和“专业不对口”现象将有所增加,这有一定的必然性。同时,从世界范围来看,全世界的青年在劳动力队伍中所占的比例下降,从1993年到2003年下降了近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青年学生就业形势偏紧和就业层面下移的事实,是世界性的共同问题而不是我国独有现象。对此,我们要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各个方面在思想认识上,还没有跟上毕业生将成为城镇新增劳动力的主要成分的现实,缺乏对高校毕业生即将成为社会就业主要矛盾的思想认识和心理准备。二是在政府促进就业政策安排上存在缺位。例如,在中央政府每年投入的上百亿元就业工作经费中,长期没有安排用于促进毕业生就业的专项经费;出台的鼓励毕业生创业的政策与再就业的创业优惠基本相似,不能满足和适应毕业生创业的需要等。三是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阶段性滞后与毕业生高速增长的阶段性不匹配,以及以“创业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变革的滞后,增加了就业岗位与毕业生需求之间的错位。四是劳动力管理、社会保障体系和户籍制度改革没有到位,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严重影响高校毕业生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就业。五是教育费用分担机制设计上存在缺失,政府对公共事业的财政投入不足。例如,高职、二级学院的高收费与学生毕业后低回报
的矛盾,违背了高投入、高回报的普遍认知和经济规律,造成就业欲望与社会岗位需求的错位,促使有业不就状况的增加。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它呢?这就需要当代大学生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了.
首先要树立竞争性的择业观。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间大学的相继扩大招生,大学生的数量比以前大大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必然是十分激烈的。因而,当代大学生必须树立竞争性的择业观,主动出击,把能够证明自己才能的各种软硬件拿出来,自我推荐,这样才可能被“伯乐”相中。如果一味的“等靠要大学生择业观”,结果只会是一事无成。
其次要摒弃“官本位’的择业观。 不少大学毕业生认为只有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才算就业,而对到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则不屑一顾,这其实是一种计划经济时代的“官本位”就业观。随着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一个铁饭碗捧到老的工作将不复存在。因此广大的大学生业生必须抛弃“官本位”的择业观。要清楚地看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今天,非国有企业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大,对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进入非国有企业工作,也许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这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大学毕
业生必须打破“官本位”的择业框框,根据自己的实际,调整自己的就业方向。
再则要淡化专业对口观念,扩大就业范围。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学生在校期间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尽可能选修其他专业,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正所谓的“东边不亮西边亮”、一专多长,将会使大学生业生在就业时受益无穷。
还要树立终身教育观。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程度越来越快。原有的学历证书,只能证明过去,而不能证明未来,甚至现在。我的一位中学老师是90年代初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的,但由于很久没有接触计算机,他曾经感慨过他现在的计算机水平只能和21世纪的那些中专生相比。当今的大学毕业生必须就业但不能忘学业,这样才能跟上不断变化的社会。树立终身教育观是当今就业者的必然选择。
最后要正确的对待失业和待业。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对不断失业,不断待业,然后又不断就业的情况习以为常。而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旧观念残留在部分大学生的脑子里,致使他们不能很好地对待待业与失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就业面的不断拓宽,工作的稳定性对减小,而不可避免会出现失业和待业的情况,为了到一份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暂时的失业和待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更好的就业。
总之,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成为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竞争者,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只有树立一个正确的就业观,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