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新生择业观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刚跨入大学校园的新生也备感毕业后的就业压力,在进入大学校门伊始就考虑就业的问题。笔者对大学新生的择业观作了一个全面的调查分析。调查方法是抽样调查和个别访谈,对象是本校的部分大学新生,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达100%。被调查者中,男生占49人,女生占51人。笔者对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现将调查结果和分析归纳如下。
1.1刚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就开始思考就业问题,具有一定的择业意识
大学生的择业意识就是大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择业问题有过认真地考虑、对现行的就业形势有所了解并积极关注。调查显示,当问到“你是否考虑过自身的择业问题”时,有近28.97%的大学新生是认真考虑过自身的择业问题的,有75.3%的大学新生是想过自己将来的择业问题的(其中包括认真考虑过自身将来择业问题的那部分学生),只有11.34%大学新生回答“到时候再考虑”。当问到“你认为现在的就业形势如何”时,认为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的人占到了53.61%,认为就业形势正常、因人而异的占14.43%,认为就业形势较好、就业易的占6.19%,还有剩下4.12%的人对此不了解。大学新生已经在思考就业问题,也在为将来好就业作着各种准备。
1.2大学新生比较向往沿海城市就业,其次是家乡。
本次调查将就业地区分为:家乡、内地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国外、国家急需人才的偏远地区五类。选择毕业后去家乡发展的大学生占21.65%,选择沿海开放城市的占70.1%,选择内地省会城市的只有4人,选择去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的只有2人,占2.06%。毫无疑问,调查显示,大学生就业首选的地区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城市,其次是家乡,而选择去边远地区的大学生是少之又少。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十分发达,就业机会多、工资待遇高、工作环境好,这是影响大学新生选择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大学新生基本不愿意回到经济不发达的家乡和贫穷落后的边远地区,即使国家给予那些去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的大学生优厚的待遇,也很少有人愿意去。大学新生基本是80后90初出生的一代人,从小就过着相对优越的生活,他们没有去边远地区吃苦的心理准备,加上又是新生更是想不到要去边远地区服务。在个别访谈中,大学新生表示没有考虑过去边远地区服务,家人也不愿意他们去边远地区工作。即使那些从边远地区或经济落后地区出来的大学新生也不愿意再回去,主要是家乡经济不发达、贫困落后,没有好的发展机会和前途、生活条件也不好。
1.3择业价值取向趋于理性
择业价值取向主要包括择业的依据、单位的工作性质、工资待遇等内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新生择业的主要依据是工资待遇好、能挖掘自我潜质,在选择职业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个人能力、个人兴趣、专业和个人价值的体现。从工作性质和内容来看,大学生大多愿意从事管理型的工作,希望将来的工作单位是外资企业(占38.14%)、政府机关(占29.9%)、事业单位(占18.56%)、国有企业(占11.34%)和
民私营企业(占11.34%)。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大学生考虑较多的依次是单位的发展前景、单位给予员工的自由度和发展空间、工资的高低、单位提供的社会福利单位重视人才的程度、单位的人文环境,分别占57.73%、50.52%、40.21%、34.02%、31.96%和23.71%。大学新生期待的工资待遇,54.64%的大学生希望的月工资底薪是3000元以上,对月工资的期望值是3元的只有65%,选择元的也有3%。总体来看,大学新生的择业价值观越来越趋于理性,在择业时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除了考虑工资待遇、所学专业、个人兴趣爱好,还会综合考虑就业成功率和将来的发展前景等。
1.4成功就业的影响因素
学校的各种就业指导对大学生就业起到了重要作用,调查中有82.5%的大学生对学校提供的各种就业指导是持肯定态度的。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也是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当问到“你认为主导用人单位录用人才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时,依次是专业能力(67.01%)、社会经历(31.05%)、技能(31.96%)、学历(30.93%)、潜力和品德(20.62%),调查结果显示,学历并不是成功就业的唯一标准,专业能力、社会经历和技能技巧也是成功就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的品德也成为成功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
1.5对就业环境的认识
调查表明,大学新生普遍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对现行的就业政策评价不高,65.98%的大学生认为现行的就业政策不好,只有29.9%的大学生认为现行就业政策是好的。现行就业政策是自主择业,大学生认为
不好的原因有二:一是自主择业应该建立在有业可择的基础之上,现在我国就业严峻、就业岗位有限,很多大学生有自主择业权,可是没有相对应的职业可供选择,自主择业流于形式化了;二是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认为完全放开的实行择业自主,对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有点适应困难,政府学校社会应该给与大学生适当的就业指导、提供就业的相关信息。此外,大学生对目前的就业环境评价不高,只有3.16%的大学生认为目前的就业风气是公平公正的,认为目前就业风气缺乏公平性的大学生占到43.16%。
1.6自主创业未形成气候
调查发现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兴趣不大,很多大学生不愿意自己创业,而且对自主创业了解不够。自主创业是政府分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提出的主导性政策之一,但是大学生自主创业还是未成气候。他们认为可以在校期间自己开个小店做些小投资,积累必要的社会经验和增长自己的阅历,但是毕业后很多人还是不愿意自己创业,一方面是现在商机已经很难发现,创业很难;另一方面是上大学就是希望以后的生活能舒适安逸些,社会地位较高,如果大学毕业还要自己创业那还不如不上大学就去自己创业。
2.大学新生择业观的双重性
当前大学新生的择业观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积极方面表现在:
2.1择业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
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升温,大学新生的择业自主意识也不断提高。调查显示,大学新生中有75.3%的人已经在一入学时就考虑就业的问题了,而且他们对就业政策、就业信息也是密切关注,他们在一入大学校门时就知道专业能力、社会经验对就业的重要影响,他们的整个四年大学就是在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
2.2择业时注重个人的发展空间和兴趣爱好
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物质利益无可后非的,有学者认为当前大学生择业观过分追求物质利益,追求物质利益成为大学生择业观的消极一面。笔者在调查时发现,大学新生并不以追求物质利益为就业重点,更主要的是考虑个人的发展空间、个人的兴趣爱好、个人价值的体现,同时会兼顾工资待遇等物质利益方面的要求。
2.3大学生择业趋向务实
调查时发现现在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更加务实,当调查时问到“当工作与专业不对口”时,很多新生都表示愿意从事这份工作,只有5%的大学新生选择不愿意从事该工作。“当求职状况不理想时,你是
大学新生择业观的调查报告分析
沈爱爱
(宁波大学法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数量猛增,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一些刚跨入大学校门的新生也开始考虑就业问题,对大学新生的择业观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很有必要。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发现大学新生的择业观存在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我们要积极引导大学新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
【关键词】大学新生;择业观;调查分析
52000-0001.41000-2000
1.4.2
02
(上接第481页)理过程中,就要充分发挥班干部的检查监督作用,并做到民主平等,分工明确,客观公正,有理有节,还要做好详细的记录,以便有案可稽,使班级管理的各项工作日臻完善。
四、发挥班干部的帮扶作用
日常工作中,班干部的帮扶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这里的帮扶,是指在学习和生活上关心需要关心的体,促进他们共同进步。简单来说,班干部主要应做好下列两类学生的帮扶工作:
1.贫困大学生。贫困大学生占在校人数的比例较大,他们长期以来背负着极大的生活压力,往往形成内向、沉默寡言的性格,日常人际交往动机微弱,交往能力明显较差。在以往的工作中,通常只单纯地强调辅导员老师的作用。但是,辅导员老师的谈话和关心有时会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如果班干部能够从彼此实际出发,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上多给予细致的关怀,多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结果会好很多。一方面,同学们的关怀会让他们感受到友情的温馨;另一方面,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锻造他们的性格,也有利于他们将来走上社会。
2.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大学学习与中学的学习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大学四年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其次,大学学习的压力主要源自学生自身,对学生的自控能力要求较高,并且学习态度的偏离失衡也会造成学习上的诸多困难。我们的班干部必须在帮扶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上下一番工夫,引导他们对待学习的正确思想,帮助补习功课,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班级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在新时期,大学班干部在工作中不能仅仅满足于做辅导员老师的助手,而更应该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多角度地进行工作,做班级建设的排头兵和开拓
者,为创建和谐友谊的班级之风,推动班级建设更好更快的发展做出贡献。大学生择业观
[责任编辑汤静]
●
否会调整期望值”,有67.01%的大学新生会在不降低标准的前提下调整期望值,21.65%的大学生选择调整期望值,只有10.31%的大学新生选择不会调整期望值。大学新生在具体的择业过程中更趋向务实性和灵活性,会随着具体情况的发展变化而做出调整。
2.4求职心态较端正
有学者认为大学生择业存在不良倾向的表现之一就是大学生择业有依赖社会关系的心态,一部分大学生择业寄希望于社会关系。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被调查的大学新生中择业求职的心态较端正,择业时仍然以专业能力、社会经历、技能、学历等为主要因素,只有8.2%的大学生认为家庭社会关系在择业中会起到一定作用,当问到家庭社会关系在就业中的地位时,很多同学的回答是可能在一定范围内会对就业起到积极作用,就业的关键还是看大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
消极方面表现在:
1)择业时存在盲目求高心理
大学生一般都有优越感,在考虑工作单位时期望值会相对较高,希望的工作单位好、社会地位高、工资待遇高、工作环境舒适安逸。调查显示,在选择工作性质和内容时,52.58%的大学生选择管理型的工作,只有16.5%的大学生选择技术性工作,11.34%的大学生选择从事服务性工作。大学生心目中理想的工作单位还是外企、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学生择业日益出现趋高扎堆现象。
2)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倾向严重
调查发现,大学生择业一般从自我需求出发,70.1%的大学生选择的就业地区是沿海开放城市,因为沿海开放地区就业机会多、个人发展空间大、工资待遇高、工作单位好、生活水平较舒适,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选择职业。仅有2.06%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去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工作。大学生缺乏集体主义和为祖国服务的理想,个人主义倾向愈益明显。
3)择业时存在攀比心理
调查时问到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是什么,47.42%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择业过于挑剔、期望值过高。问到为什么大学生都愿意从事管理型工作,都想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外资企业上班时,发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大学生择业存在攀比心理。社会舆论、家庭亲友对职业的评价以及周边同学职业的好坏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如果社会普遍认同某一职业的社会地位高、工作体面,大学生都会倾向于这样的工作。如果身边的同学都到了非常好的工作,那么在择业时可能会以身边同学的工作为模
板去工作。
4)择业时对信息了解不足
大学生获得就业信息的途径一般都是通过报纸、网络和学校提供的招聘会,还是有许多就业信息大学生不能及时充分的掌握。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出于自身的需要掌握的就业信息相对多些,很多就业信息学校只是提供给大学毕业生。对于大学新生来讲,一方面他们刚入校门对就业信息的关注不如毕业生强烈,另一方面大学生不知道如何获得相关的就业信息,这就需要学校为在校大学生作好就业信息收集、公布工作。调查显示,45.36%的大学新生希望学校能帮助收集和整理社会上有关人才需求的信息并及时公布出来。
3.积极引导大学新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
大学新生应及时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择业观,关键还是大学新生自己。大学新生的择业观念仍处于不成熟时期,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教育。大学新生树立正确择业观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把个人理想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共同理想之中,到国家需要和个人需要的结合点。第二,从有利于成才的角度确定择业方向。成才的标准不仅仅是能赚钱,而主要是以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大小来衡量,无论在哪里工作,只要是有利于社会的得到社会认可和好评的,都是成才成功的标志。第三,积极争取就业,实现及早就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
思想,坚持适合就好的职业观。先实现就业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在实践工作中积累经验,待到稳定后再考虑择业问题,要明白就业不是最终定业,以后还是可以选择别的职业的。
高校要进行正确的择业观教育,帮助大学新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
首先帮助大学新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目标,大学生择业目标的确定受制于众多的主客观因素,而对择业观的指导教育占有重要作用。高校教育者要展开多种教育途径积极引导大学新生向着某一方向发展,在正确的择业观指导下,大学新生才能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以及自身的理想、特长,确立既有利于社会、又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择业目标。
其次高校的择业观教育要积极引导大学新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觉把学习与今后的择业紧密联系起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就业能力。从入学就对新生的择业观进行积极引导,确定今后的择业方向,有利于大学新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明确的目标,对毕业后的择业会起重要作用。
第三,高校工作者要教育大学新生以自己的努力大胆的去推销自己,克服各种难以逾越的困难,为自己能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从入学时就开始准备,在校期间多参加社会实践增加社会经历为将来的求职服务。
第四,高校职业教育中心要及时收集各种就业信息和就业单位的详细情况并及时公布,以便让大学新生也能及时了解社会上的各种就业形势,在对就业信息的及时把握基础上可以适时调整自己的择业观。
【参考文献】
[1]吴春丽、吴立龙、崔丽.浅析大学生不正确择业观对就业的影响[J].教书育人, 2005,(Z2):27.
[2]吴春丽、吴立龙、崔丽.浅析大学生不正确择业观对就业的影响[J].教书育人, 2005,(Z2):27.
[责任编辑:张新雷]
●
53: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