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信息化实现途径的思考——兼论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
第25卷第5期
V ol 125 N o 15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chun N ormal Un iv ersity (H umanities and S ocial Sciences )2006年9月Sep 12006
城镇信息化实现途径的思考
———兼论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
刘 燕
(泉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
[摘 要]城镇信息化建设是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伟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就是培养和
造就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这就需要当代大学毕业生的积极参与,从根本上改变农
业人口结构和提高人口的质量。面对这种新的形势当代大学生在理论上要提高认识,在实践上要有充
分的准备。
[关键词]信息化;择业观;新农村;新农民
[中图分类号]G 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8X (2006)05-0144203
[收稿日期]65[作者简介]刘 燕(5),女,北京人,泉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助理研究员,从事教学管理研究。  今后的四、五十年,是我国开始从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发展时期。处在这样一个重要历史变革时期,当代大学毕业生应顺应历史变革的要求,特别是要积极投身到城镇建设中的信息化建设中去。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成的重要标志是城镇信息化的完成
按照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推动着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逐渐升级,这个过程就是工业化完成并向知识经济或新经济的过渡[1]
。从发展目标上看,中国工业化完成向新经济的过渡,其基础是农村的小城镇建成,其关键是城镇的信息化的建成。
关于农村城镇化建设问题,不少学者已从理论和实践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杨世清提出了小城镇大战略与新载体[2]。刘奇在《掀起中国农村建设的第三次高潮》一文中,就新村镇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出了九
个方面[3]。应该说推进农村城镇化,一是要按照产业发展的阶梯来规划;二是要使信息产业体系在城镇
化建设中同步进行,也就是按照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过程来发展城乡一体化,实现小城镇具有大城市的信息化功能。
关于推动农村信息化问题,国家农业部部长杜青林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全面阐明了推进农业信息化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推进农业信息化,有利于衔接农业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促进现代农业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维护农民利益;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指出:“十一五”期间要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一是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中的应用,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推动“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二是加强信息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应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不断增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三是加强信息技术在社会保障领域的应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创造和维护团结的社会秩序;四是加强信息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继承和弘杨中华传统文化,为和谐社会提供充实的精神动力;五是加强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领域的应用,加强行政能力建设,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水平。
由此可见,深入思考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着手实践的问题。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信息化建设有三个基本特征:
其一是生产结构信息化。这种生产结构的信息化是指信息产业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发展成为主导产业,
而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将会越来越小。同时,生产结构信息化体现在信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其他产业的不断渗透上,使其他产业发生巨大变化。其表现在于,首先,电子信息技术向农业(第一产业)渗透,使传统的农业部门得到第二次新生。运用计算机系统组成的自动监测和调控系统,能有效地防止病虫害及气候
200-0-24
197-4
41
所带来的不利因素;可以优化农业生产方案;可以开展遗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农业信息网络化的建立和信息服务的发展,可以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并协调和监测各地农业生产。其次,信息技术改造了第二产业,使第二产业信息化的程度加深。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分工越来越细,技术越来越复杂,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制造业生产的各部分又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分工体系。再次,信息技术的网络化使第二产业的企业实现了全部生产的信息化。最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第三产业接受了信息产业提供的新方式和新手段,并从中分离出第一批信息服务业。同时,第三产业自身也日益加大其信息含量,增加服务品种,为社会和个人提供全方位服务。
其二是生产手段信息化。这种生产手段的信息化表现为生产操作自动化、生产模式灵活化、生产规模分散化和生产分工系统化。这“四化”正是适应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中小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充分发展。
其三是生产要素的信息化。这种生产要素的信息化的主要内容一方面是知识信息作为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使生产过程发生着根本性变化;另一方面,随着知识信息的不断渗透,使劳动、资本、土地、能源、原材料等传统生产要素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信息化发展可以造就一大批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信息化的发展在造就了社会主义新农民体的同时,更需要有掌握现代知识、特别是信息产业生产知识的当代大学生投入其中,作为信息化的种子,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土地开出信息化的花朵,结出信息化的果实。
二、城镇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参与
如果说将中国农村的整体在一、二十年内就建成新农村、新城镇,实现城镇信息产业化,可能有些过于乐观。但是,只要我们能够认真规划,将目前处在经济发展较快、生产力生平较高、中小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经济整体水平发展较好的地区进行乡镇与信息化建设,是可以在国内部分地区实现的。这一战略构想,在上海市区率先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经济优势,并提出成为缩小和消灭城乡差别的先进地区。从上海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措施中,我们也体会到:城镇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困难一是资金,
二是知识,三是专业人才。资金和财富的积累可以通过政策倾斜、通过发展中小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创收来逐步实现。但是,农村广大农民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水平,却是难以经过较短时期的培养和培训就能适应乡镇建设中信息化要求的。这是因为,这方面的历史欠账太多、城乡之间的差距太大所造成的。
关于这方面的差距,通过闽南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调查也可以说明。下面是泉州地区从业人员文化程度的构成状况数据,可以从局部推测到全面:
泉州地区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构成表
文化程度
从业人员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902000199020001990200019902000
文盲与半文盲151641521141012416115317212
小    学53103613571652135211301330132419
初    中22144614171233183218581531184013
高中及中专810101131831691981827122214
大专以上11021700110160197101012
  上述情况表明,就是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和城镇,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中,最困难、也是最急需的,就是一大批有文化知识、有专业技术的当代大学生投身到农村城镇化与信息化建设中去。当代大学生在中国目前失业现状较为严峻的形式下,选择到农村和乡镇参与农村现代化和城镇信息化建设,是当代大学毕业生时代精神的体现。
三、为当代大学生择业到城镇信息化建设创造宽松环境
制度创新理论提出社会制度本身通过规范和改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基本关系,就能使人的创造力得以正确发挥,从而使制度本身实行变革。由制度引起社会生产力创新,反过来推动制度自身的变革,这就是制度生产力作用的结果。制度生产力系统的基础,是促进人的创造力发挥的动力和保障体系。物质生产力、科技生产力的发展有赖于人的创造力的发挥,而后者取决于制度的激励。制度生产力首先表现为制度所蕴含、体现的价值理念对社会各阶层、各阶级的人们的创造性行为的感动、凝聚力和向心力。它通过
5
41
人们对制度价值理念的认同、信从或响应的状况反映出来。
制度创新理论提出人的创造力的发挥取决于精神状态,而人的精神状态又最终取决于制度环境造成的社会氛围所给予人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的影响。目前,由于国家整体的失业人数和失业率均在超高位上运行,从而挤压大学毕业生难以达到非自愿失业状态。这种社会整体上的高失业率,构成了大学毕业生择业到城镇信息化建设的外在压力。同时,当代大学毕业生要积极地到城镇、到中小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就业还取决于其内在动力的产生,即大学毕业生到城镇就业所具有的事业感和成就感获得的预期。而这种预期的信息就是对当代大学生到城镇、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所创造出来的宽松的就业环境。
当代大学生到城镇、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择业,从历史发展观的角度理解,它既不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广大有为青年到老、少、边、穷地区支援建设的临时措施,又有别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成千上万知青的上山下乡运动。从产业结构理论上理解,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一代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当代大学生到城镇就业的选择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大学毕业生本人经过二、三十年艰苦创业,建成农业现代化和城镇信息化之时,就可以使个人价值观与个人优美生活环境同时获取的双赢结果;从当代大学生选择就业的区域上理解,目前城镇化和信息化建设首先是在经济发达地区、中小民营企业和乡镇发展充分地区,这部分地区可以说社会基础较好、经济发展较快、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较高,大学毕业生择业其中可以充分发挥作用,经过努力在短期内就可以实现双赢的目标。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生产力,在树立新择业观的时候,应在三个方面提高足够认识:一是在理论上认识到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向新经济时代过渡,必须经由农村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城镇信息产业化建设的发展阶段;并且,中国的工业化发展阶段不能完全模仿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应走农民离土不离乡,加快发展小城镇、发展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的道路,应选择经济发展较快、市场经济程度较高的地区作为突破口。目前北京、上海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广大农村,在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已制定规划并进行农村小城镇和城镇信息化建设。二是在实践上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适应中国工业化发展需要的一代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历史任务就落在自己肩上。每一位当代大学生在选择就业于农村城镇从事信息化建设的初始,就应该明了自己的任务是改变农村人口结构、提高人口质量、为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作出贡献。三是对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培养目标要十分明确。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看,参照发达国家工业化完成后的人口质量,可以大体上说,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要求的、体现城镇信息化素质的新型农民自身应有六种能力。吸纳新知识能力;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不断创新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个人价值充分实现能力。如果这六种能力在农民身上得到充分体现,就可以说新的现代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现代人已经培养出来。
当代大学生参与城镇及城镇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更应视为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广大农民和各级政府要给予极大的关怀和全力的支持,在行政、法律等各方面出台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这种新择业观实施的政策法令,以确保当代大学毕业生历史使命的顺利实现。
大学生择业观
[参考文献]
[1]刘燕.全球化与新经济时代的高校教育管理[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3).
[2]杨世清.小城镇与社会主义新农村[J ].发展论坛,1999,(8).
[3]刘奇.掀起中国农村建设的第三次高潮[J ].中国农村经济,2005,(11).
Thinking on the P a ths of Tow n ’s Informa tization
———Concurrently Talk About Occupa tion Choice Vie w o f Contemporar y College Students
LI U Y an
(Quanzhou Teachers C ollege ,Quanzhou362000,China)
Abstract :The in formation developm ent of the cities and tows is an im portant part of bringing great strategy of s ociali st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nto ef fect ,it s essence is cultivating and bringing up new farmer w ho m eet the needs of market econ 2omy development.This needs the c ontemporary university graduate πs positive participation ,change the agr icultural population structure fundamentall
y and im pr ove the population quality.Facing the new situation ,the contem porary university graduate ’s must enhance t he understanding theoretically and have the full preparation in practice.
K y f z ;f ;y ;f 6e w or ds :in ormati ation vie w o occupation choice new c ountr side new arm er
4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