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择业取向及应具备的能力
当代大学生择业取向及应具备的能力
作者:潘新民
来源:《河南教育·中旬刊》2009年第11
        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双城记》中开篇有一段话:“这是最好的时期,也是最坏的时期;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任的年代,也是怀疑的年代;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任何一件事都有两面性,我们面临的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虽然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不少困难,但是它也孕育着一个新的繁荣的开始。现在西方正在走向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就意味着传统的思维方式、理论体系、金融制度都将面临一场新的变革,所以我们正面临着一个新的时代,虽然我们有很多困难,但是也有很多新的机遇。当前的就业形势也是这样。
       
        一、正确认识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就业形势
       
        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8年《社会蓝
皮书》显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有100万人没有到工作。2008,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559万人,2007年增加64万人。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600万人。与经济增速的放缓相反,逐年增加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进一步加剧就业压力。
        另一方面,经济结构调整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机遇。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这都离不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经济结构调整决定了人才结构的调整,整体人才需求向高素质人才转变。2007年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新增从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增至10%左右。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劳动者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比例还较低。产业结构的调整决定着人才需求的方向,因此当代大学生应结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来择业。
       
        二、大学生应坚持正确的择业取向
       
        第一,大学生择业要服从社会需求。美好的生活来自于奋斗,个人理想和前途根植于国家的发展。因此,个人择业首先要服从国家和社会需要,把择业同民族的振兴和祖国的富强联系起来,把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建立创新型社会结合起来,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择业观,不论所有制形式,不论城市农村,不论边疆内地,均有成才之处,均有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的机会。
        第二,大学生要认识自我,准确定位。通过对自身的全面分析,正确地评价和判断自己,给自己以准确的定位。如果将自己定位过高,或将自己定位过低,就很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
        第三,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竞争。大学生就业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这就要求毕业生积极收集信息,积极准备笔试、面试和复试,积极主动地参加职业岗位的竞争,靠自己的才能和素质去赢得理想的职业。
        第四,大学生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当前,大多数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标准
:注重应聘者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既重视智商也重视情商。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与现实需要难以完全吻合。求职过程中如果过分强求专业对口,则难以到合适的工作,一个具有开拓思想的毕业生,应看重该行业的发展前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勇于进入与自己所学专业相近或相关的行业,在新的领域里开创一片新天地。
        第五,大学生要积极创业。《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我国私营企业主中,大学及以上学历的比例2002年为3.8%2006年为8.4%,大学生创业人员所占比例较低,而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高学历人才已逐渐成为创业的主体。
       
        三、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随着我国由世界加工厂科研中心、创新中心的转变,大学生已逐渐成为新型企业就业和创业的主力军。近二三十年来,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信息化、全球化与市场化三大力量的推动下,我国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同时,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世界经济秩序将重新构建,在这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学生无论是就业,还是自己创业,必须掌握三种知识,蕴涵三种智慧,具备三种能力,养成良好习惯。
        ()掌握三种知识
        知识经济时代是继自然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后在人类财富创造形式上的崭新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只有掌握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并完成知识的积累,才能完成知识的内化与创新,即形成自己的专有知识。
        一是要掌握基本知识。主要包括基础文化知识、基本理论知识、基本伦理知识等。这些都是在大学阶段以前完成的基本知识积累,这是基石。
        二是要掌握专业知识。现代社会,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掌握专业知识就成为参加社会分工的必备之需。专业知识不仅包括在大学期间要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还包括参加适应工作岗位需要掌握的工作岗位专业知识等。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是对知识进行学习储备以及对知识结构进行不断完善的过程,它既包括个人知识由少到多的纵向积累,也包括知识在多个人之间传播的横向积累,它既是量的增加也是质的提高。
        三是掌握专有知识。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必须进行知识创新与知识内化。知识积累是对已有知识的聚积,而知识创新和内化是对旧知识的扬弃和新知识的创造,是建立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长期积累沉淀于自身的、具有鲜明个人特点的、他人无法简单复制和模仿的知识,即专有知识。大学生择业观
        掌握基础文化知识、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伦理知识是前提,学科专业知识、工作岗位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学习是基础,而最重要的是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断积累、沉淀,形成专有知识。
        知识的本质是求真,求真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不断接近,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的不断拓展,它要求人们必须不断突破已有知识的局限与错误,发现事物更深刻的本质,揭示世界更复杂的规律,并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应用于鲜活的现实,不断发现新问题,开拓新思路,作出新判断,解决新问题。
        ()蕴涵三种智慧
        《牛津英语词典》对智慧一词的定义是:“对于有关人生和行为的问题能够作出正确判
断的能力。在目标与手段的选择中表现出判断的公正合理。”“知识是死的,“智慧是活的;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一定博学,能够灵活运用知识的人便拥有了智慧。
        知识是启迪智慧的前提,掌握知识才能蕴涵智慧。知识与智慧都非常重要,但这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知识强调了人所知道的,所拥有的学问。智慧包含了知识和聪明,它是洞察人生和实践道德的才能,成功的人生在于不断地把拥有的知识智慧地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一是独立思考的智慧。独立思考是最重要的精神,是拥有智慧的基础。不能、不会独立思考是社会进步最可怕的障碍。改革开放以来虽提倡解放思想,但独立思考仍是主导的,否则,也解放不了思想,一切创新都是不可能的。古今大思想家都是在独立思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创造、学说无不是独立思考的结果。可以说,独立思考是认识世界的最起码的精神。独立思考必须具有批判思维和创造能力,遇事有独到见解、善于选择、敢于决策。
        二是借人之力的智慧。借人之力就是能够知人善任,借助别人的力量、团队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目前的大学专业有上百个学科,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也是为了顺应社会分工的需要。正是因为专业分工的细化,无论是生产领域还是流通领域,团队合作都显得非常重要,一个人不可能做完所有的工
,所谓的通才也只是在相对意义上才能存在,“借人之力就成为现实的需要。
       
        三是创新思维的智慧。智慧的根源在于创新。现代美国著名企业家艾柯卡指出:“不创新,就死亡。创新思维是指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创造出新的思维结果的思维活动,也就是不受现成的常规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全新的独特的解答。创新思维首先要打破一切常规。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觉悟和素质,冲破旧习惯势力的禁锢和束缚,在思想观念上将主观世界的思维意识与变化的客观实际结合起来,克服那些不符合实际的习惯思维主观偏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创造性地改造客观世界;另一方面,要着力于研究和解决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即立足于实际工作需要,多角度地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思维决定一切。工作中要有超前的思维、超前的意识,我们不能只是继续做以前行得通的事情,要想成功,就必须走在变化的前面。
        ()具备三种能力
        能力是人们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可能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必备
条件。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它是与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联系在一起的,即不仅要会干事、能干事,更重要的是用心干好每一件事。
        一是具备岗位规范的操作能力。具备岗位规范的操作能力就是具备做好本职工作岗位的能力。做好本职工作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也是对工作的一个最起码的标准。如果一个人连本职工作都做不好,奉献精神又从何谈起?
        二是超越一般规范的独特能力。18世纪中叶英国政论家沃尔特·白哲特说过:“别人认为你干不成的事你干成了,这就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是干成事,最终的检验标准也是干成事。要干成事,不仅要干成别人能干成的事,而且要能超越、敢创新、会创新,把别人干不成的事干成。
        三是解决复杂问题触类旁通的能力。《易·系辞上》对触类旁通这样解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触类是指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是指相互贯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触类旁通的能力是建立在博学和创新思维的基础上的,博学才能在内化、专有化的知识中抽象出”,而要做到触类”,还要进行独立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练就解决复杂问题触类旁通的能力。
        美国畅销书作家杰克·霍吉的《习惯的力量》指出,“习惯就是一点一滴,循环往复,无数重复的行为动作养成的,好的习惯、坏的习惯莫不如此,只是结果不同,关键是要养成自主学习、快速学习、高效学习、终身学习和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最重要的是马上行动起来,才能把命运之舟推向成功的彼岸。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夹着湍急的河流,而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
        人生短暂,只有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奋斗、不断进步,才能成就伟大人生。如果你每天庸庸碌碌,停止了进步,也必定一生碌碌无为。希望当代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立足基层成长,立足岗位成才,向着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