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大学生择业的因素分析
作者:宫玫
来源:《商情》2014年第46期
作者:宫玫
来源:《商情》2014年第46期
[摘要]:高校大学生就业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择业观念、就业意向和主观偏好等自身影响在内的主体因素,及包括经济形势、就业形势、人事制度等外在影响的客体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 择业
一、影响大学生择业的主要因素
高校大学生就业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择业观念、就业意向和主观偏好等自身影响在内的主体因素,及包括经济形势、就业形势、人事制度等外在影响的客体因素。
(一)主体因素
主体因素主要是与自我意识密切关联及主体内部产生的影响因素,例如性格、能力及价值取向等,都是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主要因素。
1、性格能力因素
气质和性格是个性中相对稳定的因素,气质怎样、性格如何是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甚至职业成功发挥着持续作用。如内向型大学生一般会选择理论研究、图书管理、微机操作等职业,因为这类职业与人交往较少,需要耐心和细心,需要在相对安静和独立的环境中完成。兴趣在大学生职业选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学研究表明,与自己兴趣爱好相符的职业的劳动者,其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比不符合要求的要高40%。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大学生经过多年的基础学习和专业学习,在一般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了特殊能力,在择业选择中,能力因素则起到了定决定性作用。以自身能力的强弱作为职业选择的考虑因素,是当今大学生中的普遍现象。
2、价值取向因素
价值取向是个体所认同并内化为人格结构中的核心部分,从根本上制约着主体因素的其他方面,成为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与定向的根本因素。研究表明,当前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第一,追求自我价值。52.7%的大学生看重个人兴趣,要求发展自我,渴望事业成功并做我所爱。第二,重视经济价值。在大学生的就业意向中,社会地位等情况大致相同时,基本会把经济收入放在首位,在职业选择上优先考虑与自身发展有直接关系的经济因素。第三,多元价值兼容。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呈多元化倾向,也呈现明显的整合兼容性。他们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也同时认同实现社会价值。
(二)客体因素
1.社会因素
当代大学生勇于改革创新,思维敏锐,他们择业观反映社会变革的痕迹。由于他们思想和心理的不成熟性及社会实践的局限性,择业观往往易被外界社会因素所左右。第一,当前社会舆论及社会上流行的价值观影响着他们的择业意向。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市场经济提供的一些新的价值要求都已渗透到大学生的择业观当中。第二,传统职业观念和社会习俗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择业意向。传统职业观
和社会习俗有着强调“学而优则仕”,这也影响到了当代大学生的择业意向。
2、地域因素
复旦大学课题组的调查研究显示:巨大的东西部经济差距仍然是影响大学生择业选择的最重要因素。21%的大学生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作为“理想的就业地区”;在四地之外,选择沿海开放城市的大学生约占调查人数的一半;而愿意把内陆省会城市作为理想就业地域者,只占20%;希望到西部大开发地区与人才紧缺经济落后的边远地区工作的大学生,仅占5%和4%。但是从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实际就业城市来看,有一半左右的大学毕业生去了地级及以下城市就业。大城市虽然就业机会多,但是求职竞争也非常激烈,相当多的毕业生会降低期待、到中小城市甚至是区县就业。
3、经济因素
薪酬福利是大学生就业的价值体现,在当今大学生职业选择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他们希望在其能力范围内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当前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对薪酬的要求普遍较高,在对大学生所希望的就业薪酬的调查中发现3000元到5000元及5000元以上的人数分
别占到了总人数的48%和55%。如果大学生付出的劳动不能以合理的经济报酬加以实现,那么就会促使大学生重新择业。薪酬福利保障在当代大学生职业选择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构建大学生择业意向引导体系
认真研究并指导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面对现实,转变观念,脚踏实地,与时俱进,对于积极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1.政府要善于利用政策和社会评价,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决策。
政府在择业观引导体系建设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政府应该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教育部要统一组织和管理大学生择业观引导体系的基层机构,具有政府工作效应,根据社会实际情况多角度、多方面测量考察,出台建立择业观引导体系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有关配套的政策,为择业观引导体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政策保证,并针对开展及实施的具体情况及时提出针对性的建设性意见,整体调控,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把握全局,与时俱进。
大学生择业观 2.高校大力推进“订单式培养”
高等学校只有与社会尤其是与企业相结合、与市场结合,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才能扩展学生就业门路,降低结构性失业的比例。这一层次的工作内容应该集中在规划和组织方面,招生就业处不仅需要和学校各个院系、企事业单位、政府多多沟通和交流,传达政策和规划具体方案,组建以学校为基础的就业市场,组织招聘会,及建立健全高校综合的就业信息网络,并且负责组织起全校择业观引导工作人员的业务训练,在择业观咨询与测评方面也更加专业,通过信息化建设等技术手段协助学生分析个人事业志向,确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提出改善的方案,全面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尽早确定自身的职业规划。
3. 加强大学生择业观的自我调适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学生需要更加努力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更加全面地培养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提高适应社会的本领。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应更加放开眼界、迈开脚步、到更大的地域范围、行业范围和单位性质范围放飞梦想。择业和就业本身就是大学生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在择业过程中要保持良好择业心态;正确评价自己,科学确立合理的择业目标;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增强择业的自信心;培养独立性,
勇于面对各种择业竞争。大学毕业生应该面对现实调整就业预期,就业第一份工作并不能判定一生,可能经过三到四次的职业调整,才能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工作,社会又能提供什么工作,做到个人理想与现实很好地结合。
注:本论文为辽东学院经济学院《鸭绿江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4177)结题论文。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