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苏轼《馈岁别岁守岁》
馈岁/别岁/守岁
宋代:苏轼
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
馈岁
农功各已收,岁事得相佐。
为欢恐无及,假物不论货。
山川随出产,贫富称小大。
置盘巨鲤横,发笼双兔卧。
富人事华靡,彩绣光翻座。
贫者愧不能,微挚出舂磨。
官居故人少,里巷佳节过。
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
别岁
故人适千里,临别尚迟迟。
人行犹可复,岁行那可追!
守岁什么意思问岁安所之?远在天一涯。
已逐东流水,赴海归无时。
东邻酒初熟,西舍豕亦肥。
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
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
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
守岁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讙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赏析
这三首诗是苏轼在1062年(嘉祐七年)冬末写的组诗。组诗的
原题为:“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
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
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
应制科入三等,以“将仕郎大理寺评事签书节度判官厅公事”,十一
月至凤翔(治所在今陕西凤翔)。知府宋选对苏轼十分关心爱护。苏
轼公事之暇,纵观附近的名胜古迹,留下了有名的《凤翔八观》诗。
这年苏辙授商州(治所在今河南商县)军事推官。官府通告未下,苏
辙要求留在京师侍奉父亲,第二年获准。苏轼一人在凤翔,遇到年终,想回汴京和父亲、弟弟团聚而不可得,回想故乡岁暮的淳朴风俗,就
写了这三首诗寄给弟弟苏辙(字子由),以抒发思念之情。
《馈岁》全诗十六句,能够分为三节。前四句为第一节,交代馈
岁风俗的依据。一年的农事中,大家互相协助,大功已成,终年劳苦,岁暮的余暇稍纵即逝,所以不计较物品,以物相赠,以免造成“为欢
无及”的遗憾。这几句交代背景,点明题目。“为欢恐无及”五字,
直贯三首。“假物不论货”紧起下文八句。第二节八句,举出馈岁之礼,人们各随各自的财力。两句总领下六句,下六句分说,“置盘”
二句承接上文,“富人”四句是就贫富来说。盘鲤、笼兔,富家的彩
绣耀眼,贫家的“微挚”(“挚”同“赞”,礼品)是“舂磨”(指
粮食加工的粉糕之类),使人如同置身于络绎往来的岁暮馈送队伍中,这是一幅精彩的风俗画。作者未着议论,自有赞美故乡风俗醇厚的意味。最后四句为一节,将内容引到写诗的当前。乡风(对照“官居”)二字总束前文,又联系下面两首。“独唱”句又呼应“官居”二句。
不言思家,而在佳节期间,歌颂故乡习俗,叹无人共举乡风,一种无
法遏止的思念家乡、思念亲戚之情流于言外。
这首诗着重对比以见意抒情。前面十二句乡风之淳美,和后四句
官居之冷落是一大对比,中间山川、鲤兔、彩绣、舂磨是贫富的对比。语句既形象又凝炼,除给尾两句外,全为对偶句,在苏轼早期的五古中,这是精心刻画之作。
《别岁》从“别”字着眼,十六句,四句一节。第一节用故人之
别引出别岁来。故人离别,即使远去千里,还有再见的机会,但临别
时总还有迟迟不忍别的情意。而“岁”却一去不可复追,临别更应郑
重对待,这就说明“别岁”的风俗非常必要。既已点明“别岁”,本
来可似接着写风俗,但那样就太平直了,作者却针对“岁行那可追”
一句逼出下面四句,章法上作一顿挫,把惜别之情写得淋漓尽致。这
第二节多化用古诗乐府的成句,如《古诗十九首》:“相去万余里,
各在天一涯。”《古乐府》:“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叹息光阴
如流水,一去不返,所以要爱惜时光,自强不息。后世的诗人,也有
很多类似的感慨。如李白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
复回。”白居易诗:“去复去兮如长河,东流赴海无回波。”苏轼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