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安宪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罗安宪,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华经典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道家哲学、儒道关系。
《老子》第八章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老子看来,“道可道,非常道”,因为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因为“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所以,道不可名言也。道虽不可言,但却是一切存在的根基,老子不可不言道。故此,老子采取了一条曲折的途径:以水喻道。在老子看来,在这个世界上,水是最接近道的。
一、以水之无处不在喻道之无处不在
《老子》第三十四章云:“大道泛兮,其可左右。”所谓“泛”,即泛滥之泛,本义是水外溢而四流,后又引申为广泛、遍布。老子说道泛而其可左右,其实即是言道无处不在。王弼说:“言道泛滥,无所不适,可左右上下周旋而用,则无所不至也。”“其可左右”,主要是言其无所不至,而非言其周旋而用,这里与“用”似关联不大。范应元说:“大道泛泛兮,周流无穷,不可止以左右言。今言其可左右者,谓可以左,可以右也,无可无不可,无在无不在也。”左之外更
有左,右之外更有右。“其可左右”,不止于左右而周流无穷,其意即是道周普遍在,无所不有。
老子说道无处不在,庄子对此有更为清楚的说明: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
“道”无所不在,蝼蚁、稊稗、瓦甓、屎溺尚且有道,更不要说其他事物了。所以道是“周”,是“遍”,是“咸”。“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周”言其无缺,“遍”言其无外,“咸”言无物不有。所以,道周普、遍在地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一切事物莫不有道。庄子还说:“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成玄英曰:“终,穷也。二仪虽大,犹在道中,不能穷道之量;秋毫虽小,待之成体,此则于小不遗。既其能小能大,故知备在万物。”(《庄子疏·天道》)天地虽大,因道而大;秋毫虽小,因道而小。大小皆无外于道,道既覆盖一切,又涵盖一切,所以说道无处不在,无物不有。
存的部首是什么
庄子之道论是对于老子道论的解说与发挥。道无处不在、无物不有,是老子道论本有的思想。“大道泛兮,其可左右”,本身即含有这样的思想。老子“水几于道”之说,虽然就其直面意思而言,是言道之善性。但当老子说“大道泛兮”,本来就有大道“泛”而“周”、而“遍”的含义。况且,“泛”的本义即是水的外溢而四处流行。所以,道无处不在、无物不有这一抽象的理论,可以通过水的无处不在而得到说明。
水是无处不在的。老子对于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人类存在有非常深入的体察与理解,由此推测,老子肯定明晓水无处不在。
水占据地球上最大的面积,地球上三分之二的面积是水。然水并非只是以液态为自己唯一的存在形式。流动在江河里的是水,穿行于山涧的溪流是水,沉静地躺在湖泊里的是水,在海洋里翻起巨浪的是水,以及天空的云、早晨的雾、骤然而至的雨,冬天湖泊里所结的冰,都是水。水可以是液体的形态,也可以是气体的形态,也可以是固体的形态。世间事物,同时以三种不同的形态存在,除水之外,再无其他。
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五行”中有水的位置,“八卦”中也有水的一席之地。水全方位地深入到了中国传统、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汉语中以“水”作为偏
旁部首的至少有1800多字,这一数字远超过以“山”为偏旁部首的900余字、以“土”为偏旁部首的1000余字、以“木”为偏旁部首的1600余字。常见的如:汁、汗、沦、沉、泛、浅、没、淹、泄、油、沿、浓、淡、浸、涌、消、淘、淀、淳、湛等,都与水有着种种的关系,汉字中以水为偏旁的字是最多的,由此亦可见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然而,无论水以液体的形态存在,还是以气体或固体的形态存在,都不是水的全部存在形态,这些都只是看得见的水,是显性的水,此外还有看不见的、隐性的水。水大量存在于空气、土地、石头、树木、植物、动物之中,水渗透于、溶化于、深入于一切有形物之中,存在于一切建筑物、一切家具器皿、一切工具、一切生产用品、一切生活用品、一切衣物、一切食物之中。空气里看不到水,土壤里看不到水,墙壁里看不到水,器具里看不到水,衣服里看不到水,面包里看不到水,苹果里看不到水,但这一切都包含着丰富的水。水不仅以有形的形态流动于江河湖海之中,还以无形的形式存在于、隐藏于一切可见的事物之中。世界上没有一种事物可以离开水、可以脱离水。
老子说“水几于道”。“几”是接近的意思。《尔雅》说:“几,近也。”《礼记·乐记》说:“知乐则几于礼矣”。老子虽然对于水的无处不在没有做出说明,但水的无处不在却是老子应有的意
识。老子以水喻道,确有以水的无处不在以喻道的无处不在的意思。水尚且是无处不在、无物不有的,比水更加细微、更加抽象的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的道,“绳绳不可名”的道,更是无处不在、无物不有。
老子讲道的品格是“大”。“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第二十五章)道是大,但却不是一般意义的大,而是无与伦比的大,是无穷无限的大。河上公曰:“强名曰大,高而无上,罗而无外,无不包容,故曰大。”道是大,是无边无际、无所不包的大。老子又说:“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老子》第六十七章)道是大,不是一般意义的物的大。道的大与大物之大是不相类似的。“不肖”即是不类、不似。苏辙说:“夫道旷然无形,颓然无名,充遍万物,而与物无一相似,此其所以为大也。若似于物,则亦一物矣,而何足大哉?”道的大是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源源不绝。如果道的大不是源源不绝的,即使再大也会有穷尽之时,所以老子说,道之大若与大物相类,必有穷尽之时,“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管子·白心》说:“道者,一人用之,不闻有余;天下行之,不闻不足。此谓道矣。”《淮南
子· 齐俗训》说:“朴至大者无形状,道至眇者无度量。”道之所以“无度量”而无不足,是因为道不仅是无穷无尽的大、无边无际的大,还是源源不绝的大。这也就是《庄子·齐物论》所说的“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
道之大仍然可以借助于水来理解。太平洋虽然很大,但太平洋是有边界的,所以道的大不同于太平洋的大。地球上的水之所以是没有穷尽的,最大的原因是水可以保持良好的内循环。水蒸发而成为水蒸气,水蒸气遇冷而成为云,云聚集到一定程度,就形成雨而降落到地面。正是因为这样一个循环系统,由源源不绝而成为无穷无尽。道也是如此,“一人用之,不闻有余;天下行之,不闻不足”,永远无余,永远不缺。郭店楚墓竹简《太一生水》曰:“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太一”并非直接生成天,而是先生成水,并由水反辅太一,而生成天。
水在道家的思想世界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水当然不是道,甚至不是阴阳、不是太一,但水作为具体的存在,可以为人所感知,人们可以由水的无处不在,进而感受“道”的无处不在;由水的无限性,进而感受“道”的无限性。老子哲学中无疑潜存着这样的思想。
二、以水之本体为一喻道之本体为一
水有三种显性的存在形态,分别是液态、气态、固态,还有一种隐性的存在,潜存于、渗透于、隐含于一切有形的事物之中。水虽然有不同的存在形态,但其本体却是至同如一。黄河的水因为流经黄土高原而成为混浊的水,黄河的水不同于长江的水,泾河的水不同于渭河的水,洞庭湖的水不同于鄱阳湖的水。不同流域的水因为流域地的土质不同,水中所含矿物质及各种化学成分会有很大区别,但无论如何区别,水之基本化学元素是完全一致的。
“水”在《老子》一书中只出现3次,第八章2次,第七十八章1次。老子并没有对水作科学的分析。对事物作科学分析是近代以后的事。老子“水几于道”的思想,也主要是从水的特性上立论的。但“水几于道”,确实给人带来无限想象的空间。
朱熹说:“性譬之水,本皆清也。以净器盛之,则清;以不净之器盛之,则臭;以污于泥之器盛之,则浊。本然之清,未尝不在。”(《朱子语类》卷四)现实的水,可能清,也可能浊,但无论清浊,只是现实之中流经之地的不同,只是所盛之器不同所致,水原本只是无杂无染的“清”,这个“清”,就是“本然之清”。现实之中的水所以不清,一定是有原因的,这些原因也许各不相同,但都属于杂质混入,消除杂质,水又恢复到纯净的“清。”
朱熹以水喻性,与儒家传统意义上的以水比德,很不相同。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刘向说:
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说苑·杂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