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姓氏怎么读
“邝”拼音 kuàng
得姓始祖:黄帝
黄帝。《国名纪·杂国上》曾记载:“旷,邝是字书邝,古国,有邝氏,音荒,又有荒氏,见姓苑邝庐江,人于姓编临淮。”《姓苑》记载:“邝氏,广东南海、高要多此族。”《姓解》:“邝,音荒”。古旷国,在今安徽省巢湖市庐江县一带,为黄帝直系后裔,姬姓国,古称旷林,居人以国为氏。据传,古旷国起源于五代古国之首,辖管江南东部一带,后世子孙遥尊黄帝为得姓始祖。
源流一
以国名为氏。《国名纪·杂国上》:“旷,邝是字书邝,古国,有邝氏,音荒,又有荒氏,见姓苑邝庐江,人于姓编临淮。”《姓苑》:“邝氏,广东南海、高要多此族。”《姓解》:“邝,音荒”。古旷国,在今安徽省巢湖市庐江县一带,古称旷林,居人因以为氏。
源流二
宋朝罗沁《路史》说:古邝国之后有邝氏。古邝国地理位置不详,而且古邝国不见于正史,此源有待探索。邝姓最早出现在宋朝,至今大约有1000年的历史,这可能与唐初和唐末由中原大规模南下闽粤的两次移民有关。
源流三
清朝的《姓氏考略》说,邝即旷姓。古旷国,即荒浦,春秋时舒鸠之地,故地在今安徽舒城东南,旷国之后有旷氏、邝氏等。
源流四
自邝姓诞生后,一直稳定的往下传递,邝姓中融入其他民族血液的事件发生很少。当今仅在侗族、水族、黎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发现有此姓。
源流五
清朝官阶从字的组成来分析,由广和邑组成,广的甲骨文字形是屋室之形下一个黄字,表示住人之屋很大。邝人应是与两广的地域有关。当时,两广地域广阔,在那广阔的大地上建起房屋和城
堡,四周荒无人烟,有一支擅长建筑城堡的体被称为邝氏族,邝人所居之城为邝邑,由此产生了邝姓。
源流六
出自方姓,为南宗方谆之后,御赐改为邝氏。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有方氏第148世祖方谆,字愈平,因长女方淑丽被册为皇妃,方愈平受封宣城侯,食采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御赐姓邝。愈平因而由姓方改为姓邝,本应为邝氏之始祖,但愈平念其本,尊其父三七公为邝氏始祖,愈平公自己则为邝氏二世祖。
宋朝邝氏名人邝询考
考据缘起:
在1977年之前,元、明、清、民国各地族谱大多以邝以平三七公为南海邝氏始祖,邝询名字并未出现在邝氏族谱内,只出现在官方编撰《宋史》、《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及邝光宁编撰的《邝氏谱乘》中。大约在1977年前后,国内各地新编邝氏族谱,大部分把询公和邝以平三七公混为一人,追询公为南海邝氏始祖。这段谬误族
史算来有二十多年时间了。探究其混淆的原因有二,一是史料记载询公建炎三年即1129年给高宗报信救驾部分族谱记录的三七公生殁年份与询公救驾同时期存在,故附会与一人,混淆为一体。其二,为抬高先祖历史名位计,让三七公攀附与《宋史》中询公。初衷虽好,但是牵强附会终究不是史实。目前询公不是三七公,邝氏宗亲大部分已有共识,只是其混淆的来龙去脉尚未清楚,为还原族史本真,我把现今能够收集到有关材料整理于此,呈与各地宗亲共览,如有错误缺漏,敬请各位宗亲斧正。本文分三部分:一、询公在典籍中纪录;二、询公与三七公混淆为一人发展历程;三、结语。
一、邝询在典籍中纪录。
邝询是在官方典籍中有明确记载名迹历史人物,在朝当值时间从1129年至1162年退休,历时33年,在这段时间内宋高宗赵构1127年登基,1162年禅位,询公在职时仅服务于高宗。在靖康之变后,1127年高宗赵构在应天府(南京)即位,初期帝位的极不稳定,时南迁扬州,金兵的连续侵入,使得高宗难以控制政治局势,而其身边人又以内侍居多,自然而然的任用内侍掌权。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高宗登基第三年二月,“帝遣左右内侍邝询往天长军觇事”,觇即是窥视、观测之意,“天长军”是地名,即现在扬州北偏西的天长市,天长军已被
金兵攻陷,高宗派询公到天长军观测两军战况。发现金兵已经兵临城下,于是着急慌忙回宫给高宗报信,高宗立刻披甲上马出宫,事出匆忙,身边随从几人而已,之后一路奔波,落脚临安(杭州)。同年三月由于高宗对内侍的倚重,如康履依靠着特殊时期高宗的信任而无所忌惮,妄图操纵兵事,染指政务“自是履等益自衒,愈有轻外朝心。”因而影响南宋内侍专权的一次重要事件发生了,就是“明受之变”,苗傅、刘正彦等武人趁机发动叛乱,其要求之一便是要诛杀内侍以“清君侧”。其时高宗在城上,苗傅在城下厉声日:“陛下信任中官,凡中官所主者皆得美官。”意思指责高宗依赖内侍,唯内侍者都得到晋升。高宗迫于形势诛杀了一批信任的内侍,也流放一批。而之后仅剩内侍十五人。可能是因为一个月前救驾之功抑或是询公本来为官为人正直,询公吉人天相,并未被诛杀及牵连其中,一直以内侍身份服侍高宗到1162年禅位,高宗禅位同年他也弃官入道,退居白云庵(注:白云庵遗址现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赤城”的城外郊区)。特别需要阐明的是:现在部分族史资料宣称,因“明受之变”影响,询公思忖国家多故,临安非久留之地,朝廷也非留恋之处,于是决意举家南迁,这也是邝氏族谱普遍记载南迁。实则并非如此,询公并未南迁,而是从“明受之变”后继续服务于高宗长达33年之久。高宗禅位前夕即绍兴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五日(宋高宗赵构的一道诏令)诏:「入内内侍省、东头供奉官、寄资武义大夫邝询为久病,可将见任官特与换白云处
士,赐名守宁,仍命词给告。」 ”“入内内侍省”是一个在皇帝身边办事内廷机构,这个机构设置在宫城内,这个机构的人是最接近皇帝的,还有另外一个机构是内侍省,地位作用稍次。“东头供奉官、寄资”是官衔名称,这两个官衔只在入内内侍省机构中存在。武义大夫也是官衔,官阶七品,品级不算特别高,武义大夫现在初看上去像是武官官阶,其实也真是武官官阶,因为宋朝内侍官阶是参考武官官阶确立的,但询公并不是出身行伍,宋朝参考武官官阶定内侍官阶有点特殊。这种官阶设置原因是方便上下通达,迁转顺序。内侍作为皇帝身边人,而且位序武臣系列,因而更加方便参与军事活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建炎三年邝询往天长军觇事合理性。询公致仕时其官阶是正七品武义大夫,在内侍中属于是中层官僚,但是询公的退休待遇不错,高宗下旨将武义大夫官阶换为白云处士,并给他赐名守宁,还仍然享受俸禄。乾道四年(1168年)五月,询公上书,并乞改白云庵为观,孝宗即颁诏赐号为“白云昌寿观”。询公与同时期曹勋有交情。另外关于询公内侍身份,宋朝未有太监这一个称谓(明清才有宦官或者太监这一说),内侍称谓,查阅资料,做内侍的有阉人也有皇帝身边近臣或者外戚,史料没载明询公内侍的身份,为先祖讳,故本文不进一步认定询公内侍身份。现将检索到史料罗列于此,并订简单注释。下文附简单年表。1、《宋史·本纪第二十五·高宗》载:“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二月庚戌朔,始听士民从便避兵。命刘正彦部兵
卫皇子、六宫如杭州。江、淮制置使刘光世阻淮拒金人,敌未至,自溃。金人犯楚州,守臣朱琳降。辛亥,金人陷天长军。壬子,内侍邝询报金兵至,帝被甲驰幸镇江府。”注:宋史明确记载,建炎三年即1129年,时金人入侵南宋,已至宫门叩门,内侍邝询给高宗皇帝报信救驾的事迹。 2、《续资治通鉴》 卷第一百三“壬子,金人破天长军。帝遣左右内侍邝询往天长军觇事,知为金人至,遽奔还。帝得询报,即介胄走马出门,惟御营都统制王渊、内侍省押班康履五六骑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