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 上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秦朝建立的基本史实,包括条件、时间、过程。
2.知道秦朝建立后的制度创新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3.结合材料及合作探究,理解秦朝统一的必然性及其深远影响
4.通过分析材料,认识秦朝灭亡与暴政的联系
5.认识秦朝的建立及其措施进一步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秦朝暴政及秦的灭亡
难点: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秦朝灭亡的原因
【知识概览】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国最终灭掉东方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制度上,秦始皇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此外,秦始皇还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法制等方面采取措施巩固统一。但由于秦朝暴政,秦末农民起义爆发,最终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
教师:公元前221年,中华大地迎来了不平凡的一年。这一些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先来认识这位不平凡的帝王:秦始皇赢政
教师出示PPT,介绍赢政: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秦庄襄王之子。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纷乱局面,完成了华夏大一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讲授新课】
『新知讲解』
一、秦的统一—大一统国家的建立
教师:秦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呢?我们先来认识它。教师介绍秦国崛起的历史:秦国的先祖因为周天子而得到赏识。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杀,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赏识。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岐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秦国立国之后,崛起之路并不平坦。直到商鞅变法后,秦国才逐渐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诸侯国。这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基础。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起新的统一王朝。秦朝建立后,不断开拓疆土。
教师出示PPT,在北方,派大将蒙恬北南匈奴,收回河套,修筑万里长城、修建直道。(教师强调秦修筑的万里长城东西两至,以及秦朝首都咸阳的位置)
在南方,征服百越,开凿灵渠,设置三郡,加强对云贵西南夷的统治。(教师强调指出灵渠、西南夷的位置)
『合作探究』
教师提问:1.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民希望实现统一吗?学生回答
2. 完成统一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回答: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领导者的英明、果敢;正确的方针策略等;民心所向
3.战国七雄中哪个国家最具备这些条件?学生回答
4.秦国是如何实现这些条件的? 领导因素:秦王赢政;经济、军事因素:商鞅变法;人才:善于用人等
『合作探究』
教师总结秦统一的条件
政治: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经济: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的障碍
秦国:秦国地理位置的优越,物质基础雄厚;商鞅变法后,实现法治、奖励耕战;秦王嬴政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清明;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材料引导』
教师出示PPT,郑国渠,介绍:郑国渠,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郑国渠,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6),其时韩国因惧秦,遂派水工郑国入秦,献策修渠,藉此耗秦人力资财,削弱秦国军队。当秦国得知这是韩国的“疲秦之计”时,秦国下达了一个“逐客书”,就是把来自东方六国的人才驱逐出秦国。得知此消息,李斯上《谏逐客书》“...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最终秦王采纳了李斯的建议。
教师提问:由这段材料可见秦国统治者怎样的优良品质?
学生回答:统治者励精图治,广纳贤才
『自主学习』
二、秦的巩固-制度创新与维护统一的措施
教师提问:秦朝采取哪些手段来有效巩固国家的统一?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依据教材P16,完成下列表格,概括秦巩固统治的措施
学习自主完成并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新知讲解』
教师出示PPT,秦始皇赢政的示意图。
教师讲述皇帝名称的由来:“皇帝” 秦国为什么会灭亡源于上古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秦王嬴政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决定用“皇帝”作为自己的专用称号。
教师介绍皇帝制度,出示材料
提问:以上材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
『材料引导』
出示材料: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
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教师:这个故事就鲜明地体现了皇帝的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威严的不可侵犯
教师出示PPT,介绍秦朝的中央官制和地方制度。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的职责是帮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太尉掌管军政,御史大夫负责监察,传达皇帝诏令。在地方上,秦朝废除了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在全国实行郡县制,郡是最高地方行政机构,全国分为34个郡,郡下设若干县,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均由皇帝任命,没有封地,领取一定的俸禄作为生活来源。权力也要比诸侯小的多,只负责管理地方。县下还有乡、里等基层组织。
教师总结:秦朝的国家体制,通过郡县制将地方的权力集中中央,中央对地方实行直接管理。在中央,皇帝掌握国家大权。这样,全国听命于国君,权力最终集中于皇帝,实现君主专制。
教师出示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的图片
出示秦朝修筑的直道
『合作探究』
教师提问:秦朝采取这些措施有何积极影响?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政治: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利于国家统一与稳定
经济、文化: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民族:促进了民族融合
『新知讲解』
三.秦的暴政-暴政体现及影响
教师播放视频:秦朝暴政
教师提问:假如你生活于秦朝时期,你会怎样的体验呢?
教师出示PPT,提问:结合视频与教材内容,概括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
学生总结秦朝暴政的体现
教师出示PPT,出示图片秦朝繁重的徭役、兵役(强调人民生活的艰难),阿房宫、兵马俑(强调统治者好大喜功、穷奢极欲),出示秦长城的图处(结合孟姜女哭长城的典故,让学生体会秦长城的双面作用,一方面有利于阻止草原民族对中原的骚扰,保卫了中原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长城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教师出法“焚书坑儒”的图片,出示材料“公元前213年,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 。第二年,两个术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侯生和卢生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亡命而去。秦始皇
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调查,审理下来,得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
教师总结:焚书坑儒体现秦朝文化专制政策,不利于文化多样化的发展。
教师出示徐福的相关图片,传说秦始皇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为秦秦始皇寻能够让人长生不老的仙丹。
『知识小结』
教师总结秦朝暴政
教师出示图片,秦始皇的暴政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公元前218年,张良派刺客于阳武县博浪坡刺杀秦始皇。
『新知讲解』
四、秦的灭亡-秦末农民起义与楚汉之争
教师出法图片,介绍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在陈胜、吴广领导下,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
『合作探究』
教师提问:结合教材P19“学思之窗”,分析为什么陈胜号称“张楚”
学生回答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六国中,楚国对秦国最为痛恨。陈胜、吴广是故楚国人,手下也多是楚人,用这个政权名称,有增强起义军凝聚力的作用。
教师出示图片:楚汉之争
介绍: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击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
教师提问:由此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得民心者得天下
『材料引导』
教师出示材料: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也:亟役万人,暴其刑威,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提问:结合材料,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
学生回答:秦朝暴政激起人民的反对
『合作探究』
教师提问:秦朝灭亡的教训
学生合作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秦速亡的主要教训在于没有在统一之后尽快调整策略,以适应不同的文化需求。
所以,一个王朝要长治久安,除了对统治思想的正确解读,建立健全的制度,选择英明的领导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文化的多元性,且能够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同时建立一种让全国百姓认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思想。
『课堂总结』
『拓展探究』
有人认为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有利于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抗击外族入侵、维持社会稳定。也有人认为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加速了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引发农民揭竿而起,最终导致秦朝短而亡。
以上两种观点是否正确?说一说你的理由。
教师总结:上述观点虽然有理,但都不全面。秦朝建立了一套皇帝与中央集权的体制,消除了国家分裂割据的状态;中央集权体制对于各项社会工程的修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抗击外族的侵略、保持社会稳定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秦始皇和他的秦帝国历史功绩不可抹杀。
但在中央集权体制下,秦统治者在统治不稳的情况下,建设的急功近利以及新制度推行中的刚性有余;沉重的徭役兵役,严刑苛法;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辙,而是一味重功利、恃酷法;宫廷争斗,大肆诛杀宗室朝臣;压制思想把士人推到了对立面;后期统治的僵化腐朽;最终导致了秦的短命而亡。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