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礼仪服饰与古代彩观论坛文集(十二)上
中华传统礼仪服饰与古代彩观论坛文集(十二)上
第一届中国国际华服设计大赛在各级领导、各位专家、老师和朋友们的关心下,取得了一定成绩,为中国的华服文化、华服产业、中国文化走向海外做了一定的贡献。大赛期间,定义了“华服”,发布了华服流行趋势,举办了以“中华传统礼仪服饰与古代彩观“为主题的论坛。从8月2日起开始将陆续刊登其中学术专家的文章,敬请朋友们关注。(按顺序刊登)
清代宫廷服饰的彩及意义
王业宏
【摘要】清代宫廷服饰包括用于五礼的冠服和日常生活的服饰。在厘清清代宫廷服饰的种类、等级的基础上,开展对清代宫庭服饰彩规范及禁忌的研究十分必要。
一、清代宫廷服饰的种类
用于五礼的冠服主要有礼服、吉服、行服、常服、雨服五类;日常生活服饰统称便服。这里主要讨论衣服,不包括除冠、腰带、靴、朝珠等配饰。制度中记载的服装主要包括表衣[1]的名称、款式、彩和纹样。
(一)、礼仪服装
礼服即朝、祭之服,适用于吉礼、嘉礼的一些场合,清代只有皇帝才有祭服,其他人是朝祭合一。礼服包括男性的衮服、端罩、补褂、朝袍和女性的朝褂、朝袍、朝裙。
吉服是次于礼服的礼仪服饰,适用于某些吉礼、嘉礼和军礼的场合。吉服包括金龙褂、吉服褂、补褂,龙袍、蟒袍。吉服褂和礼服褂有时是通用的。
常服也具备礼仪性质,适用于一些祭祀和日常政务活动,如一些小的祭祀活动是常服褂与吉服袍搭配使用。常服包括常服褂、常服袍,女性服饰一般不提此类。
行服是以功能性为主礼仪服饰,适用于巡幸、狩猎、出征等与骑马有关的外出活动。行服包括行服褂、行服袍。
雨服即指雨天穿的服饰,一般只有上衣。
(二)、便服
便服是日常生活中常穿的便装,在形制与上述服饰有区别,彩、纹样约束性小,属清代服
饰中最有时代特点和民族特的一类服装,极具代表性,对民间乃至近现代影响很大。
以上可见,清代服饰是袍、褂搭配穿着的,与其他朝代服饰形制有着最根本的区别,这是在满族[2]统治时期所形成的历史特点,并且袍、褂的彩和纹样有各自的规范。
[1] 表衣指最外一层的衣服。
[2] 满族本为女真族,皇太极统治的崇德时期改为“满洲”即后来的满族。文中提及入关前统称为满族。
二、清代宫廷服饰的等级
清代宫廷服饰的等级体现了清代身份的等级观念,这在乾隆时期颁布的《皇朝礼器图式》【1】中可一斑。冠服卷中身份的排列次序为:
(一)、皇帝、皇子、王公
《皇朝礼器图式》卷四(冠服一):皇帝、皇太子、皇子、亲王、世子、郡王、贝勒、贝子、固伦额附、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附;
(二)、民爵、将军、官员
《皇朝礼器图式》卷五(冠服二):民公、侯、伯;文一品、武一品、镇国将军、郡主额附、子;文二品、武二品、辅国将军、男;文三品、武三品、奉国将军、郡君额附、一等侍卫;文四品、武四品、奉恩将军、县君额附、二等侍卫;文五品、武五品、乡君额附、三等侍卫;文六品、武六品、蓝翎侍卫;文七品、武七品;文八品、武八品;文九品、武九品;未入流、进士、举人、贡生、监生、生员;祭祀文舞生、祭祀武舞生、祭祀执事人、乐部乐生、卤簿舆士、卤簿护军、卤簿校尉、从耕农官;雨服。
(三)、后妃、公主、王公女眷
《皇朝礼器图式》卷六(冠服三):皇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皇太子妃、皇子福晋、亲王福晋、世子福晋、郡王福晋、贝勒夫人、贝子夫人、镇国公夫人、辅国公夫人;固伦公主、和硕公主、郡主、县主、郡君、县君、镇国公女乡君、辅国公女乡君。
(四)、命妇
古代官员等级《皇朝礼器图式》卷七(冠服四):民公夫人、侯夫人、伯夫人、一品命妇、镇国将军夫人
、子夫人;二品命妇、辅国将军夫人、男夫人;三品命妇、奉国将军夫人;四品命妇、奉恩将军夫人;五品至七品命妇。
从等级上看,皇帝独尊,皇太子、皇子、亲王至辅国公、后妃、公主及额附、民公、侯、伯为超品,其余各按品级。服饰的等级制度主要体现在冠顶,腰带,以及服装的颜、纹样、材质、结构等方面。而往往从冠顶、纹样、彩上便可辨识出身份等级。
[1] (清)允禄等皇朝礼器图式[M].扬州:广陵书社,2004.
三、清代服饰制度的彩规范
如前文所述,清代的服装形式简单,为袍褂搭配,其彩和纹样的设计各成系统,下面从褂、袍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褂的颜规定
满族在入关之初,没有完备的服饰制度体系,但袍褂搭配的穿法是其传统。褂的面料起初以“毛青布”和毛皮为主。根据《天工开物》记载:“毛青乃出近代,其法取松江美布,染成深
青”,由此可知,满族人的传统的布褂多为深蓝。另外,通过明朝的赏赐和与朝鲜的贸易,满族人获得了一些丝绸匹料和服饰,使上层统治者可以“着华服”。从史料上看,“华服”的面料多为“蟒缎”[1],也有提及云纹等其他纹样装饰的丝绸,这些纹样都是明代宫廷服饰常用或流行的纹样。
顺治时期,袍褂采用同一种面料,满地装饰纹样、风格华丽2,甚至给人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具有明末装饰风格的五彩龙纹褂是这一时期的特,如图一所示。这种褂的用途目前还不明确,有图像资料显示与龙(蟒)袍搭配,可能是作为吉服使用,而乾隆以前,服饰制度尚未完善,也没有明确的吉服的称呼。
图一 清顺治时期褂料
随着服饰制度的完善,褂的颜也逐渐固定下来。虽然未见康熙朝服饰制度对褂的颜规定,但从博物馆尤其是位于北京的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来看,康熙朝的褂主要为青、蓝。乾隆朝《大清会典》中对于褂的颜有了明确的规定,礼服褂、吉服褂使用青[2]:皇帝“衮服用青”,皇后礼服、吉服“表衣用青”,官员补服均用青等[3]。男性常服褂、行服褂以单无纹样为主,这可从《康熙南巡图》、《乾隆南巡图》等清代大型历史画卷中得到证实。
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以青为正式服成为了习俗,影响深远。从审美角度看,素的褂配素或花的袍,彩搭配比花袍配花褂更具美感。
端罩是满族人服饰传统中重要的一类,一般为毛朝外的长褂[4]。《会典》中除了对毛皮种类的使用有规定外,对挂里的颜也有严格规定:皇帝、皇太后、皇后、皇贵妃用明黄;皇太子、太子妃、贵妃、妃用杏黄;皇子、皇子福晋、嫔用金黄;其他宗室以上、一等和三等侍卫用月白;民公以下用蓝,二等侍卫用红。可见黄系用于皇帝后妃,蓝系广泛使用,至于二等侍卫用红,是因为二等侍卫的端罩是红豹皮,为了彩搭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