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们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这段话是按照(A)顺序来写的。
A、由远及近
B、由近及远
C、由上到下
D、由早及晚
沟水汩汩的意思是什么2、这段话从(形状)、(声音)。两方面来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使人感到身临其境。
3、在段落中的括号内填写恰当的词语。
4、这段话中分别把浪潮比作(白线)、(水墙)和(战马)。
5、画线的句子写的好吗?为什么?
答:该句子写的很好。因为它形象的写出了大潮发出的巨响和浩大的声势。
6、在《观潮》中,你最喜欢哪个壮观的景象? 写出相关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你最喜欢的壮观景象是:我最喜欢潮来时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的样子。
你喜欢的原因:因为我感受到了大潮的奇特与壮观。
7、“闷雷滚动”一词中“闷”的读音是(mèn),它还读(mēn),组词(闷热)。
8、请你写出两个如“隆隆”这样的拟声词:(啾啾)、(汪汪)。
9、选文第2段中的“白线”是指:浪潮。
10、由“闷雷滚动”和“一条白线”可以看出,作者主要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来描写大潮的。
11、选文中画线的句子把浪潮比作白战马,说明江潮浪头十分汹涌。由这个句子,我想到了刘禹锡的诗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12、选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我也能运用这种手法写一句话。
夏日午后,雷声隆隆,一阵狂风犹如猛兽一般袭来。
写出三个ABAC式的词语:自由自在、百发百中、一心一意
写出三个AABC式的词语:头头是道、念念不忘、斤斤计较
写出三个ABCC式的词语:天网恢恢、议论纷纷、想入非非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村道已经修补过,坑坑洼洼的地方,已经填上碎石和新土。就要收庄稼了,收庄稼前,要把道路修一修,补一补,这是村里的风俗。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一声,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还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月光下,在坡头上那片果园里,这些好吃的果子挂满枝头。沟水汩汩,很满意地响着。是啊,旁边就是它浇灌过的稻田。哦,阿妈,这不就是我们家的地吗?春天,我们种油菜,种蚕豆。我在豆田里兔草。我把蒲公英吹得飞啊,
飞……收了油菜,栽上水稻,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哦,阿妈,我们到田埂上去吧!你不是说学校放假了,阿爸就要回来了吗?我们采哪一塘新谷招待阿爸呢?
1、“走月亮”的意思是:在月光下散步。
2、我知道月亮的美称有:玉盘、婵娟、冰轮(写三个);与月亮有关的成语是:花好月圆、日月如梭、月光如水(写三个);与月亮有关的诗句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两句)。
3、第二自然段写了“我”和“阿妈”在哪儿走月亮?
答:在村道上。
4、走月亮时,我们都看到了什么?请在文中用“”画出来。
5、这不就是我们家的地吗?(改为陈述句)
答:这就是我们家的地。
6、“沟水汩汩,很满意地响着”,沟水为什么会“很满意”呢?它会怎么说?试着写一写。
答:因为在沟水浇灌过的稻田里,稻谷就要成熟了,沟水感到很幸福,所以很满意。
7、选文描写的是月光下果园和田地的喜人景象,表达了“我”快乐与激动的心情。
8、“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一声,银光一闪……”试着补充省略号省略的内容:青蛙不时地叫上一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
9、“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反复出现,这样写的妙处是什么?
“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反复出现了四次,不仅将家乡的景物串联在一起,而且表达的感情越来越强烈。
10、“就要收庄稼了,收庄稼前,要把道路修一修,补一补,这是村里的风俗。”
仿写句子:百花盛开,流水潺潺,农人们在田野上忙碌着,这是春天的风景。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排比)、(夸张)、(拟人)、(反问)、(设问)、(引用)。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
第五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真的,它现在要开花了!”这个母亲慢慢开始相信,她的孩子会好起来。她记起最近这孩子讲话时要比以前愉快得多,而且最近几天她自己也能爬起来,直直地坐在床上,用兴奋的眼光望着这一颗豌豆所形成的小花园。一星期以后,小女孩第一次能够坐一整个钟头。她快乐地坐在温暖的太阳光里。窗子打开了,它面前是一朵盛开的、粉红的豌豆花。小姑娘低下头来,轻轻地吻了一下它柔嫩的叶子。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慢慢——(渐渐)愉快——(高兴)兴奋——(激动)温暖——(暖和)
2、从文中出恰当的词语填空。
(兴奋)的眼光(温暖)的太阳光(盛开)的豌豆花(柔嫩)的叶子
3、缩句。
(1)她用兴奋的眼光望着这一颗豌豆所形成的小花园。
答:她望着小花园。
(2)小姑娘低下头来,轻轻地吻了一下它柔嫩的叶子。
答:小姑娘吻了叶子。
4、为什么说“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答:小姑娘受到豌豆生命力的鼓舞,终于能够坐起来,并且快乐地生活,母亲也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所以说“简直像一个节日”。
5、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小女孩的病为什么就慢慢就变好了呢?
答:因为小豌豆的顽强生命力,感动了小姑娘,使她也有了想继续活下去的动力,众所周知,有动力没有有什么事办不成。所以她病就好了。
6、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都有什么愿望?体现了它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答:第一粒:飞向广大的世界里去。第二粒:直接飞进太阳里去。第三、四粒:到哪儿就在哪儿住下来,不过还得向前滚。第五粒: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
他们的性格:第一、二粒是自高自大;第三、四粒是不满足现状;第五粒是随遇而安,喜欢平静的生活。
7、“青苔把它裹起来,它躺在那儿真可以说成了一个囚犯。”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豌豆比作囚犯,说明第五粒豌豆的生存环境很差,条件很艰苦。
8、“它怎么钻进这个缝隙里去的?你现在有一个小花园了!”
第二句是一个夸张句,这样写,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热爱生活的人。
【积累】描写场面的四字词语
第六课夜间飞行的秘密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两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他们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然后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试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三次不同的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后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
而这种声音,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1、“蝇”的音序查字法应先查的字母Y ,再查音节ying ;用部首查字法查虫部。
2、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三次实验得出怎样的结论?用“”画出来。
4、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完成飞行任务的?用“”在文中画出来。
5、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超声波、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6、我从“反复”“终于”两个词语中感受到实验结论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出来的。
7、你还知道人们从生物身上得到过哪些启示,还发明创造过什么?
人们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提高了轮船的速度。
第七课呼风唤雨的世纪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很依赖自然,生活在一个慢吞吞、静悄悄、一到夜里就黑暗无光的世界。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100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1、近义词:依赖(依靠)、愿望(心愿)、探索(探究);反义词:大概(一定)、黑暗(光明)。
2、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在现在生活中分别指(望远镜)和(电话)
3、短文中画“____”的句子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形容纷纷大雪好似梨花开放,原意是用来形容北国边塞异常寒冷。短文中表现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快、大,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第十课爬山虎的脚
第一部分: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1、这段话介绍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和颜。
2、根据选文内容选一选。
①叶柄是连接(B)的部分。
A、茎和根
B、叶片和茎
C、叶片和花
②爬山虎的脚指的是(C)
A、枝条。
B、根须。
C、茎上的卷须。
3、作者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蜗牛的触角,写的非常逼真,可见作者对事物的观察非常细致。
第二部分: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这两句话中,写爬山虎爬墙动作的词语有:触、变、巴、拉、贴。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满是”和“占了一大片地方”说明爬山虎长得多、茂盛。
第三部分:
1、本文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做了十分具体的介绍,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呢?
答:因为人们首先看到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的叶子。
2、本文细致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位置、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课文重点讲述的是爬山虎的脚。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