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风电项目区典型植被恢复技术模式
作者:徐风蕾 潘磊 胡文杰 邓宗银 文士发 朱淳龙
来源:《湖北林业科技》2022年第05期
波斯菊种植方法
摘 要: 建设风电项目可有效利用风能资源,对优化能源结构,扩大能源供给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必须认识到,山区风电项目的建设难以避免地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造成局部植被退化等问题,对区域生態安全和森林落稳定性产生一定威胁。为加快风电项目
建设区的植被恢复,维护环境安全,在对宜昌市主要风电项目区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山区实际情况和植被恢复实例,提出适宜在湖北省西南地区实践应用的植被恢复技术措施,以期为风电场的植被保护保育等有关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风电项目区;植被恢复;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S718.54;Q9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3020(2022)05-0073-07
近年来,为扩大清洁能源有效供给,推进能源产业结构调整,宜昌市充分利用本地风能资源,根据实际情况新建了一批风电场,如夷陵百里荒风电场、秭归云台荒风电场、远安茅坪风电场、湖北五峰(南岭、牛庄、北风垭)风电场、当阳景山风电场等,为区域经济建设以及“双碳”目标实现作出了一定贡献。但是,风电建设项目属于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如噪声污染、大气固废污染、土层破坏和动植物资源生境扰动等,尤其是林地被占用、植被落受到破坏等问题更是对生态环境带来了直接的不良影响[1-3],造成了植被退化严重、裸地增多的情况。因此,开展风电建设区植被恢复技术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根据不同风电场建设运营中的现状特点,在现有的植被恢复成
功实例基础上,提出植被恢复具体措施,以期为风电场的植被恢复有关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1 典型植被恢复模式
1.1 硬石染绿型
该类型靠近山体一侧,坡度陡峭,且由岩石构成。该类型复绿应以植藤本植物为主(图1、2)。
修复范围:风电主线路、支路纯岩石上边坡。树种配置:葛藤。种植点配置:行带式配置。种植方式:列植,以扦插方式进行。种植时间:3~4月。种植密度及深度:栽植密度为20 000株·hm-2,深度约10 cm。
适种条件:葛藤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喜生于阳光充足的阳坡。常生长在草坡灌丛、疏林地及林缘等处,喜攀附于灌木或树上,山坡、荒谷、砾石地、石缝均可生长,尤以湿润和排水通畅的土壤为宜。
整地方式:葛藤对土壤要求不甚严格,选择排水良好的地块,打碎土块,耙细耙匀,整平开槽,畦间开沟0.3 m×0.1 m。
覆土:山体下方(即路面)靠近排水沟处覆浅层土,对0.3 m×0.1 m的槽沟进行覆土,厚度10 cm,槽沟覆土后与地面保持同一水平高度。
管护措施:葛藤管理粗放,在插条定植初期浇水2次后,即可靠自然降水维持生长。定期或不定期地将藤蔓苗向坡面轻挪,使其能下垂或向上攀缘生长,覆盖坡面。
施工要求:该类型地形陡峭,施工难度大,施工时应避免破坏山体上方土质层和现有植被,预防高处落石和山体边缘因土壤松弛而有倒塌风险的林木。
1.2 陡坡修复型
该类型地势陡峭,地质表层以岩石为主,带少量土壤,施工风险大,复绿难度高,植被存活率低,易造成水土流失。因此,该类型植被恢复应用生态袋[5]种植易生乔木,喷播草籽即可(图3)。
修复范围:风电主线路、支线两侧陡坡地带。树种配置:刺槐+黑麦草。种植点配置:“品”字形配置。种植方式:片植。种植时间:3~4月或9~10月。株行距3 m×4 m,种植密度840 株·hm-2。
适种条件:刺槐对生长环境要求不高,适生于丘陵山区阳坡、半阳坡中下部、谷地以及具有壤质间层的河漫滩等地,也适生于排水良好的粉砂地、细砂地以及土层深厚的石灰岩和页岩山地。黑麦草适生于冬暖夏凉的地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