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POC教学模式高校美育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KE CHENG YU JIAO XUE 基于SPOC教学模式高校美育课程教学
体系的构建研究
李青青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林 541004)
通过各方协同努力,近年来高校美育取得了较大的阶段性进展,对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阶段美育离总目标还存在差距,课程内容和机构设置存在“形式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内涵挖掘不足,课程缺乏统筹整合。本文针对目前美育课程偏向补偿和发展基础阶段美育知识设置现象,立足教育核心目标,基于SPOC教学模式,探讨高校美育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SPOC教学模式的特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通过实施该计划,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推动改进教学管理。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在线课程(SPOC)作为慕课(MOOC)的发展产物,采用“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弥补了MOOC教学的不足,更加适合与传统课堂相结合,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教学
模式。
(1)围绕学生为本。SPOC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打破以老师为教学主体,以教材为本的传统教学模式。基于SPOC所主张的理念,美育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需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适应大数据时代特征,立足学生的兴趣、特长以及经验,教学模式灵活而富有弹性,设置了线上自学、线下讨论、留言答疑、撰写总结四大模块。
(2)构建混合教学模式。加强对现有实体和网络美育教育课程进行整合,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美育教学模式单一、美育课程建设与实践脱节等情况,利用SPOC教学模式具有结构化的特点,构建“课前线上学习+课中线下学习+课后线上学习”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探讨两大问题,一是实现“三个融合”,即校、院两级的人文素质课的融合;线下课程与线上课程融合;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融合。二是让学生实现“三个接受”,即接受课堂教学、接受网络教学、接受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
(3)强化师生互动。SPOC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互性学习。在“课前线上学习+课中线下学习+课后线上学习”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采用引导式、讨论式、项目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性、自发性地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4)整合学习平台。结合大数据时代特,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以及社会提供的各大网络平台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美育课程。同时,利用各大学习平台的移动终端和后台,统计学生考勤情况、掌握
学生学习状态、开展讨论答疑,从而构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行为模型,及时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并相应地对美育课程教学体系进行调整。
(5)优化评价方式。各大高校以人文素质课为体系,对美育课程进行评价,侧重课程目标达成度,弱化学生发展程度以及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课程评价难度小,强调学生获得的成绩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无法体现课程合理程度、学生发展程度和师生表现状态三大方面。SPOC教学模式下,对学生的评定侧重于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破单一凭借撰写报告或考试成绩进行评定的方式。基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依靠理性与感性、理论与实践并行的评价设计思路,构建集对理论知识、交互学习、实践技能、实训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测评方式。
二、美育课程教学体系构建要求
(1)强化审美教育,深化美育认知。长期以来,美育教育的认知定位为以补偿和发展基础阶段美育知识,即以艺术体验与审美鉴赏系列课程为主的审美教育,弱化了美育中所蕴含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从深度加大对美育的认知,是美育课程教学拟解决的首要问题。
(2)落实协同推进,促进全方位育人。加强美育综合改革,统筹学校美育发展,促进德智体美有机融合,需整合各类美育资源,动员各个学院、师生互动互联,利用校内、校外、社会各类平台,形成全方位支持美育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的氛围。
(3)挖掘特文化,融入美育教学。根据地域特,深度挖掘地域文化中体现新时代育人要求的元素,并思考这些元素与美育教育工作融会贯通的方式,通过美育彰显民族文化自信,传承地域非遗文化,以至真正起到以德育人,塑造航天精神,全方位育人的作用。
审美与表现自我评价(4)结合时代要求,融合五育发展。在中国特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结合时代特点,融会贯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念,发扬其创新性,探索遵循美育特征。打破美育教育孤立化和形式化现象,以美育美、以美寓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中国航天精神贯穿于学校美育全过程,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塑造校园文化秩序,培养造就学生德智美体劳全面发展。
三、美育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方向
基于SPOC模式,根据五育全面发展理念,结合学校专业
摘要:目前美育研究较为丰富并逐步认识到美育与其他各育发展的相关联性,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值得反思,主要体现在实践层面上,对学校开展美育课程系统化论述较少,呈现有理论没有实践、强调实践却缺乏理论的特点,限制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实效性。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这一根本任务为新时代美育工作改进的方向以及目标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美育教育者的工
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关键词:SPOC;美育;审美;实践;混合教学
37
2020年36期
38
结构和办学特,挖掘校园文化,区域民族特文化、非遗文化以及红文化,探索美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明确培养目标
以立德树人,塑造航天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教育核心目标,将该目标具体深入到审美素质、人文素养、全面素质以及专业素质四个维度的课程发展目标中,并关联到课程内容和结构中。
(1)提升审美素养。审美素养包含了审美认知力、审美体验力、审美表现力、审美创造力四个方面。审美认知力,培养学生能够分辨美丑、有积极的审美价值观,以及人生价值观;审美体验力,培养学生情感,对学生的情绪系统进行开发,以此造就身心健康的人生;审美表现力,训练学生具备一定技能,利用这种技能可以将审美信息以及加工内化的审美信息表现出来;审美创造力,培养学生能够利用跨界
思维,突破专业的局限性,认识美的共性,遵循美的本质和规律,利用一定技能,创造具有一定审美意味的事物。
(2)提高人文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修养、中华美育精神、航天文化蕴含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内涵。挖掘优秀文化将其贯穿到美育教育者,增加对审美背后所深藏的文化的内涵,增强民族责任感,坚持文化自信,树立正确价值取向。
(3)促进全面素质。以美育美、以美寓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用协同发展的思想将高校美育与其他四育有机地整合,研究五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关系、演化和调控规律。
(4)培养专业认知。培养学生专业审美的认知需要着眼于鉴赏力、表现力、创造力三个方面。分别从两大类学生设立不同目标,一是艺术专业学生,需具备专业扎实的艺术专门素养,重点培养艺术创造力,艺术的表达力。二是文理工专业,从自己的专业出发,将审美理念和专业相融合,懂得欣赏专业的美,增强专业热情,立足自身专业,具备专业鉴赏力、专业热情、专业审美表现与创造能力。
(二)制订课程内容
依据课程目标要求及各相关课程性质,整合社会及学校资源,从四个方面拟定课程框架及内容。
(1)强化基本知识。受教育环境、家庭环境等多方面影响,学生个人人文素质修养程度具有不平衡性。针对这一现象,高校美育首先应落实到课程补偿上,针对学生缺失审美经验的现实情况,设计补偿审美经验和发展审美创造的课程,创设审美规律与经典艺术作品相结合的鉴赏教学,培养大学生对美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促进大学生审美理性的发展。
(2)深化逻辑知识。一方面高校美育应打破简单的艺术鉴赏等活动层面,更要以美的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美的形态,知其美,还要知其所以美,用适当的美学知识和艺术学知识等组成的美育高深知识作为高校美育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打磨不同专业知识所具备的外在形式美与内在逻辑美课程,发展专业审美能力,不仅发现专业的美,更能够跨专业、跨领域发现并运用美的规律。
(3)开展实践活动。美育是一种实践的教育,目的在于培
养学生学会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进而陶冶精神、创造美好的生活。基于这种教育目的,美育需要立足于课程教学、校园文化、艺术展演,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手段和目的统一。开展创新性实践活动,需遵循美育特点,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学校特、学生特点、教育特质的实践形式。
(三)完善保障机制
(1)整合校内资源,实现理论、课程、教育、实践的一体化建设,形成人文素养+专业+实践基地(校内、校外)的合力机制,助推新时代美育教育,实现美育目标。
(2)在原有评价机制的基础上,更新高等教育美育课程的测评理念,预定课程目标、学生发展程度和自我认可作为评价参照,制订美育教育过程的测评指标和算法方案,形成具有特的高校美育课程测评体系。
四、小结
在我国大力推动“互联网+教育”的新时代,将互联网技术与高校美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结合,对于促进高校美育教学取得更大的突破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但是从长期的高等教育现状来看,美育在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还存在短板,与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构建德智体美劳育人体系的要求还存在明显偏差。基于SPOC 教学模式,构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美育课程教育体系,强化美育理论引导性、实践创新性、教学融合性,优化美育课程评价体系,势在必行。美育课程教育体系的构建,可以利用SPOC 优势,构建“一中心,三阶段”的结构化教学模式,其中“一中心”是指以学生为中心,学习不再是被动、机械化的去接受知识,而是在学习需求的驱动下多种途径主动探索与建构知识;“三阶段”指基于SPOC 的“课前线上学习+课中线下学习+课后线上学习”的教育阶段。同时,高校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普及美育教育,彰显中华美育精神,促进美育与思政教育、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
作者简介:李青青(1983-),女,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文学(美术学)硕士,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传统艺术文化。
参考文献
[1]刘芳,鲍丙峰,肖涛.高校美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17):128-129.
[2]董玲.高校美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13):132-133.
[3]胡琦,章凡.文化育人视域下高校美育工作的机理和策略[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52-155.
[4]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CC 时代”——SPOC 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1):91-97.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