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方面,它不仅教学生学习唱歌,还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生动的表现力;它能够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审美情趣,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因此,音乐教育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最好形式。
一、审美、想象能力的培养
音乐审美,是指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与情感悟,彰显音乐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情操,达到美誉的功能。这一理念是贯穿于音乐教育的全过程。小学音乐教材中,许多歌曲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每首作品都展示了一幅美得画面,让学生从听觉和视觉上感受美,并根据作品的情绪进入音乐意境,使他们在音乐意境中产生强烈审美欲望提高审美能力。如: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这一课时,学生听到了一首节奏强烈、富有动感的音乐,好像真的有许多玩具兵在走路、摇摆、玩耍,每一个小朋友都产生了情感表现、行为表现得冲动,于是我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发挥自己的想象,你愿意表演哪个玩具就表演哪个玩具,你愿意怎样表演就怎样表演,同学们高兴极了,都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设计动作,积极地、认真地参与表演.就这样全体学生都变成了一个个不一样的玩具兵,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想象能力
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二、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
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审美的眼睛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的美。如:在欣赏《牧民新歌》这一课中,我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心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老师的一切语言和情景演示,都随着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行。学生聆听着优美的音乐,看着栩栩如生的大草原的画面,学生随着音乐做动作, 引子部分的旋律非常动人,以羽调式的自然音列 上下波动,自由伸展,运用垫音、颤音、滑音等笛子 技法对旋律的巧妙装饰,刻画出了特定的意境:一望 无际的草原,碧草如茵、蓝天白云、牛羊成……旋 审美与表现自我评价律以“变宫为角”的手法,也就是原调中的“变宫” (音转化为新调的“角” 音,使调式彩的变化 在抒情宁静的旋律中获得一定的推动力。中间有一段 短暂离调,为大草原的无限风光增添了明亮向上的彩。而演奏上的气息控制、力度的对比等方面的考究,也使优美的旋律更充满了蓬勃激越之情。第一段是优美深情的慢板。旋律悠扬、流畅,展示了一种安详、幸福、恬美的意境,
旋律中走马节奏 的律动、羽调式旋律的强调和应用,更渲染了北国草原的风光,富于内蒙古民族民歌风味。表现了牧民悠 然骑在缓行的马上,时而明朗甜美,时而低回内在, 时而又激动热情地歌唱生活、赞美家乡。 主题旋律在第一段中再现时,是跳跃的小快板。 把前面的慢板曲调加以变奏处理,改变节拍,加快速 度,以吐音技巧和跳跃的节奏型使旋律活泼跳动,描绘出牧民骑着骏马前进的欢乐场景,这样从另一个侧 面揭示了主题的意境,将牧民扬鞭催马奔腾如风的欢 乐情景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第二段,将主题音调的节奏拉宽,以四个小段落 展开乐思,各小段均为方整的十六小节,在乐思的展开上是起、承、转、合的关系,富有民族传统多个曲牌联辍的结构特点。各小段旋律具有完整性与歌唱性,旋律热情舒展,深情地表达了马背上的骑手的坦荡胸怀和牧民对社会主义的热情歌颂,增添了全曲的豪迈气势。特别是其中第三小段的旋律,巧妙地以高亢的音调、明亮的宫调式与全曲形成一定的对比,使音乐情绪更为高涨。 第三段是第一段不完全变化的再现。运用了花舌、 飞指等技巧,主题在更加欢快的气氛中出现,形象地模拟出骏马啸啸昂首甩鬃的勃勃英姿。结束时情绪更为热烈,急速的十六分音符进行和强烈的节奏,形成万马奔腾嘶呜的局面,渲染出一望无边的大草原上人 欢马叫的热烈气氛……主音在小快板转调之后回落在羽调式,使乐曲在高潮中结束。学生感受着老师美好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综合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境地。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
审美评价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审美属性、审美价值所做出的判断.评价包括人对事物的认知和情感的反应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上应该重视教师、学生和课堂教学信息过程中的信息传播与反馈,教师、学生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出者和信息的接受者,例如:在课堂上,学会一首歌曲以后,每一小组展示表演之后,我们都要进行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教师总结,自我评价主要是由自己小组成员进行设计理念的介绍;他人评价是由观看表演的同学们发现他们的优点以及不足;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对自己有所认识,也能够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便于自己发挥自己的优点,吸取别人的优点,从而改善自己的不足,能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最终有效地进入音乐审美状态,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
席勒说过:“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审美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从中感知音乐所表现的情绪,并产生心
灵上的共鸣。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方面,它不仅教学生学习唱歌,还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生动的表现力;它能够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审美情趣,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因此,音乐教育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最好形式。
一、审美、想象能力的培养
音乐审美,是指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与情感悟,彰显音乐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情操,达到美誉的功能。这一理念是贯穿于音乐教育的全过程。小学音乐教材中,许多歌曲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每首作品都展示了一幅美得画面,让学生从听觉和视觉上感受美,并根据作品的情绪进入音乐意境,使他们在音乐意境中产生强烈审美欲望提高审美能力。如: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这一课时,学生听到了一首节奏强烈、富有动感的音乐,好像真的有许多玩具兵在走路、摇摆、玩耍,每一个小朋友都产生了情感表现、行为表现得冲动,于是我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发挥自己的想象,你愿意表演哪个玩具就表演哪个玩具,你愿意怎样表演就怎样表演,同学们高兴极了,都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设计动作,积极地、认真地参与表演.就这样全体学生都变成了一个个不一样的玩具兵,课堂气氛非常活
跃,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