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高校音乐教育幸福感的因素
【摘要】在终身教育观念的影响下,高校音乐在参与学校文化建设方面有着诸多优势,为学校教书育人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审美力、创造力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和处理社会关系的技能,并由这此产生了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幸福感。
【关键词】音乐教育;心理体验;幸福感
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文化诸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生活需求有了提高,生活方式也有了较大变化,同时也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形成了挑战。素质教育应运而生,艺术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如今,在音乐教育界普遍推崇奥尔夫教学法,它是当代世界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是深得世界各国同行的高度赞誉和喜爱的教学模式。究其原因,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就是即兴。奥尔夫认为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把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一种人们必需自己参与的体验——一种愉悦的幸福感。由此可见,音乐教育是陶冶人幸福感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音乐的心理体验—幸福感
我们说,作为社会心理体系一个部分的幸福感,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心理因素;政治因素等。从词性来看,幸福感属于褒义词,从心理学的范畴来说,它是积极向上的。
随着高校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有高尚人格、博爱、勇气、审美力、才能和智慧等。其中重视自己人格的培养和塑造是个体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在音乐教育中,这种心理因素将会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挖掘,因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一种体验生命与情感的教育,它可以给学生带来正向情绪体验。
在音乐欣赏与音乐表演课这两类的课堂里,只存在“接受”和“参与”两种角。这种“接受”音乐的感性体验和理性认知,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引导,并适时地予以鼓励和指导,使学生在得到音乐知识的同时,又获得音乐欣赏的初步技能和感性体验。此外,大学生通过学习音乐作品的内部结构与它所表达的相关内容,理解了音乐作品的内涵,从而提高审美意识与精神境界。另一种“参与”音乐的实践是审美活动最生动的方式。比如在表演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以演唱、演奏或其他活动方式参与音乐欣赏,使学生从听觉上注意音乐、熟悉音乐,
与音乐融为一体,最终通过亲身实践来验证自己的情感体验。
所以,通过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完美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基于主体自觉或不自觉的自我反省而获得的某种切实的、比较稳定的正向心理感受,这就是一种幸福感。
二、影响因素和培养音乐幸福感的途径
经过多年的研究,我认为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一般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主观因素
(1)人格。人格是指做人的基本准则或品格,而良好人格则是被社会普遍认可、赞同的健康、合理的做人准则或品格。从人格的本体论角度看,人应当讲求做人的规范。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相对特殊和优秀的体,同样不应当偏离人格规范的轨道。讲求人格是做人的一种起码要求,更应成为大学生的一种自觉约束。高尚的人格是正幸福感的基础,主观幸福感在不同时间是相当稳定的,它与稳定的人格特质高度相关。
(2)自尊。自尊就是自我尊重,是一种健康良好的心理。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正相关。
在众多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指标中,自尊是预测生活满意度的最佳指标之一。随着大学生对自我的关注不断加强,自尊就成为影响其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3)自我价值感。它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和他人对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当人的自我价值感很强的时候,人会表现出自我完善的欲望,表现出向上向善的本性。
(二)客观因素
(1)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对主观幸福感有重要影响。也就是说,对个体而言,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提高他们的幸福感。
(2)经济状况。对于经济状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直存在着争论。有研究认为,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另外的研究则认为,收入仅在非常贫穷时有影响,一旦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经济状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就很小了。
(3)生活事件。生活事件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经历的各种紧张性刺激。
针对上述种种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音乐教育可以化解不利因素,因势利导培养大学生幸福感。音乐的内容、旋律等都是值得教师们利用和探讨的问题,我们可以借助于歌词、音乐标题乃至文字(语言)说明等非音乐因素建立起沟通形象思维的桥梁,通过联想、想象、表象等心理过程,再造、重组出新的审美意象,这种审美意象的孕育成熟过程就是迈向音乐幸福感关键的第一步。
大家知道,教书育人要因材施教。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由于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存在高相关,因此,如何将消极的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并通过理性的分析外部因素的限制因素和内部可利用的资源来克服消极自我暗示的影响,以提高自尊和改善自我评价的方式来提高主观幸福感。这些都可以在音乐教育都得到很好的锤炼,因为好的音乐能让人感动,美的音乐能让人陶醉,有朝气的音乐能让人挺拔奋进,伤感的音乐能让人流泪,思乡的音乐能让人想家、思绪万千……。因此,我们要特别抓好音乐欣赏课和音乐表演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这个阶段不单纯是感官的快感和情感的愉悦,要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辅以逻辑思维,实现精神的升华和理性的领悟,使生动的音乐形象的感性体验与准确深刻的理性认知完美地结合,让学生感受崇高,感受美好,感受爱、体会爱、学会爱,感受自我的力量,超越自卑与痛苦,最终达到人格的完善,以实现审美心理活动的完善和飞跃。
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音乐能最大满足大学生的多种心理需求,能为大学生提供社会交往、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创设大学生生活的良好情境,环境育人,从而为其对生活的主观认识达到一个希望的水平。同时,在音乐活动中可以建立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使其融入集体之中,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从而可以增加个人的主观的幸福体验。
参考文献:
[1]张玲,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吴跃跃,音乐欣赏与素质教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审美与表现自我评价年版。
[3]段建华,主观幸福感研究概述,心理学动态,1996(4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