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_论语第三章原文和翻译
【--经典手机短信】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那么,以下是给大家整理收集的论语第三章原文和翻译,供大家阅读参考。
论语第三章原文和翻译: 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谈到季氏时说:“用天子的礼乐(八佾舞)在他家的庭院中祭祀祖先(越礼),对于季氏这样的事情都可以容忍,还哪些事情不可以容忍呢?”
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译文:孟孙、叔孙、季孙三家卿大夫,祭祀祖先时,按照天子的礼制唱着《雍》来撤除祭品。
孔子说:“《诗经》上说,‘天子祭祀宗庙,天下各路诸侯都来助祭,天子庄重肃穆地主祭。’这两句话用在三家祭祀的庙堂之上,天下哪一个诸侯会来陪祭呢?”
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真诚的心意,能用礼做什么呢?一个人没有真诚的心意,能用乐做什么呢?”
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译文:林放向孔子请教礼的根本道理。孔子说:“你提的真是大问题啊!一般的礼与其辅张奢侈,宁可简约朴素;至于丧礼,与其仪式周全,不如心中哀戚。”
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译文:孔子说:“夷狄(中原之外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君主,不像诸夏(中原各国)这些国家没有君主(因为时代很乱,弑父弑君的事情时常发生)。”不如:不像。
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
如林放乎?”
译文:季氏要去祭祀泰山(违背了礼)。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当时冉有为季氏家臣)。”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懂礼吗?(或:难道说泰山之神能够接受季氏这种不合礼的祭祀吗?)”
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译文: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如果一定要有,那就比赛射箭吧!比赛时上下台阶与饮酒,都拱手作礼,互相谦让,这样的竞争,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
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译文:子夏(卜商)向孔子请教说:“笑咪咪的脸真好看,滴溜溜的眼真漂亮,穿上白的衣服,就已光彩夺目了。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绘画时最后才上白。”子夏说:“那么礼是不是后来才产生的?(先有仁,才有礼,“礼”是白的)”孔子说:“能够带给我启发的就是商啊,现在可以同你谈《诗》了。”
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译文: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够明了,但是杞国人不足以验证。殷朝的礼,我也明了,但是宋国人不足以证明,是因为懂得那些文章(或文献)的老者不到了,如果这些老年人能够懂得夏礼、殷礼的话,我就可以说出来验证给他们看。”
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译文:孔子说:“鲁国祭祀礼的时候,从灌礼以后(因为后面是违礼),我就不想观看了。”
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译文:有人向孔子请教祭祀宗庙的礼,这个礼怎样讲才能让人明白。孔子说:“不知道啊,难以说清;如果能够说得明白,就证明他知道得非常清楚,彻底明了。这样的话,治理天下,就像把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说着,指着自己的手掌。
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译文:祭祀祖先的时候,如同祖先就在那里;祭祀神明的时候,如同神明就在那里(或:祭祀祖先时有如祖先真的灵在,祭鬼神时有如鬼神真的灵在)。孔子说:“我不赞成那种祭祀时有如不祭祀时的态度。”与:赞成。
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译文:王孙贾请教孔子说:“与其讨好尊贵的奥神,不如讨好当令的灶神,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得罪了天,就没有地方可以献上祷告了。”
14、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译文:孔子说:“周朝参考夏、殷两朝的礼乐制度,再加上当时所需的补充,制作成为周朝的文化,内容丰富又有文采,我学的就是周朝的文化。”
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论语全文及译文
译文:孔子进入太庙(周公庙),每件事情都要发问。有人说:“谁说鄹人(孔子的父亲)之子知道礼呢?进入太庙,每一件事情都要发问。”孔子听说以后就说:“进入太庙,每件事情都要问一问,这就是礼呀!”
1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译文:孔子说:“射箭不一定要射穿那个目标(箭耙),因为每个人的力气大小不一样,自古以来就是这个道(规矩)。”
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译文:子贡想免去每年向太庙告祭所用的饩羊(杀了没煮熟的羊),孔子不赞成。他说:“赐啊!你爱惜这个饩羊固然好,但是我更爱这个礼。”因为虽然国君后来不去太庙行礼,还要送一个饩羊,让人家知道还有这个礼,后来的国君想要按照这个礼再去祭祀宗庙的时候,还知道怎么去行。如果连一个饩羊都去掉了,以后人家想学,想行礼也没办法行了,不要去饩羊的原因就在这里。
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译文:孔子说:“侍奉君主,要尽到做臣子的礼,可是别人却认为这是谄媚,这真是黑白颠倒。”
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译文:鲁定公向孔子请教:“君主役使臣子,臣子侍奉君主,应该如何做呢?”孔子回答说:“君主以礼对待臣子,臣子以忠事奉君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