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知识讲座
心理健康辅导知识讲座(一)
一、在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代社会是一个迅速发展的社会,无论科技文明和社会生产,还是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在不断变化更新。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要适应如此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而这些只有通过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得以实现。
现代教育越来越多的关注人的全面的整体的生成,即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心理素质是素质的核心成分,所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是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2、年龄特点的需要。
小学时期是人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这一阶段中的生活经历和环境教育都对小学生的发展
产生重要影响。有关研究资料显示,小学阶段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很多,如: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学习疲劳问题;厌学逃学问题以及问题行为等,如果我们在这一时期中能够针对小学生可能出现或已经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将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心理问题和行为,并有益于促进小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因此,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应该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小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提高他们对小学生活的适应能力,养成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开朗、向上、乐学、合、自信、自立、开拓、创新的健康人格。
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两条主线、一个氛围和两个结合。
●两条主线:
1、个别辅导:分为两种形式:(1)在辅导室中一对一进行辅导;(2)班主任随班个案跟踪辅导。
2、团体辅导:也分为两种:(1)班级团体辅导;(2)小组团体辅导。
●一个氛围:全员参与,全程渗透。
全员参与包括:
(1)班主任参与。(心理辅导老师要和班主任做好沟通。但心理辅导老师要把握好保密的范围、时限,哪些要保密,哪些可以不保密,哪些可以共同保密。)
(2)学科老师参与。(这一点和大家都有关系,我讲得稍微具体一点: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是任课老师,教师的教学观念、思维方式对学生的心理,智育都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教师将心理学理论利用到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心理教育不是某一个教师的责任,而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心理教育只用一堂课是达不到目的的,而应该利用课堂这个主渠道,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指导课堂教学,让学生不光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使学科教学和学校的心理教育相互渗透,互相促进,通过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真正提高各学科的质量和效益。每位教师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应特别注重课堂心理环境的改善。这种心理环境的改善,首先要在课堂中努力建构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关系,即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应是一种基于理解、平等、宽容之上的对话。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是“管理与服从”、“权威与听从”的关系,这种关系常常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训示”、“告诫”甚至“塑造”。处在这样的人
际关系中,学生的心灵是封闭的,压抑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心理怎么能健康地发展呢?其次,改善心理环境要努力促进语言交往由物性向人性的转变。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交流,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多半是通过语言进行的,而在我们以往的教育教学中“告诉式”、“指令性”语言占了很大的比重,试想一下,在这样一种工具性极强的语言环境中,学生的兴趣、情感、积极性都不可能得到激发。只有教育者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将这些“告诉式”、“指令性”语言转换为“协商性”、“激励性”语言,将语言交往由“物性”转向“人性”,才能使语言真正作用于人的心灵,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职员和工作人员参与。(绝对不能和学生吵架)
(4)家长参与。(两头抓好:课堂、家庭。因为家庭是学生问题的根源所在)
●两个结合:
1、德育工作与心育结合。(生活德育主张:学生是道德生成的主体,学校德育应努力改善教育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值得生活于其间的世界;努力改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他们自己的世界中亲历于实践;努力改革教育评价,促进学生感性生命的成长。生活德育认为:为学
生营造一个值得生活于其间的世界,心理环境的改善最为重要。这就把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了起来,通过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并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学生情感、信念和意志的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道德的生成。同时,通过心理辅导为德育扫除心理上的障碍。)
2、新课程改革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核心理念都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小学生健康知识三、优化和营造开展心理辅导的环境和氛围。
在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的过程中能不能使每个学生的人格都得到健康发展关键在于能不能给他们创设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个性的环境和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因为它可以净化和陶冶学生的情操,给学生以心灵感染和教育,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健康成长的良好心理环境。
1、加强师德教育。引导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只有当这样
一种职业道德规范成为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自觉的教育行为时,那种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和谐氛围才能真正形成。
2、以活动促发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向的对象是小学生,小学生有着其特殊的身心发展特点,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基础时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发展。因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多采用活动的方式,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感悟、体验、认识、践行、收获。以活动促发展,在活动中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使他们能更健康快乐地成长。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