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各种贴的写法
结婚各种贴的写法
男婚女嫁,为林县民间家庭一桩大事。从传说伏羲氏与女娲氏兄妹族外相婚,始创嫁娶,到封建社会的一夫多妻、一夫一妻,婚嫁时逐渐有了一套礼节。古代婚礼分六个阶段,现在大体沿用,叫选婚、订婚、传书、择号、迎亲等。具体细节上又各有时代特。1950年后,在确立和解除夫妻关系上,进行了彻底变革。婚嫁礼俗也有不少变化。
一、选婚
1949年以前,选婚年龄为男18岁,女16岁。那时,男女选婚必须有“父母之命、媒约之言”,选婚双方不能见面,婚姻不自主,造成许多悲剧。1950年,人民政府颁布了婚姻法,开始了青年自由选婚的新时代。选婚亲件也因时代因人而易。在年龄上一般男20岁、女18岁就要选择自己的对象。男择女多以勤俭朴实、贤慧正派为标准,女选男还注重才能和家庭条件。1960年以后,选丈夫标准是“一保管、二会计,小队长还可以”;1970年后是:“一军官、二工人、三工头、四商人”。目标择准后,还要请“先生”来“合婚”,这是在旧时大多数婚姻关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程序。将双方八字列出后,从四个方面按一定公式进行推算。1、看大相合不合。口诀是:“子鼠见羊万年悉,不叫白马见青牛;虎见已蛇如刀割,兔子见龙不长久;酉鸡不与犬相见,亥猪不可见猿猴。”2、看子女旺不旺。口诀是:“长生四子中旬凌晨,沐浴一双好儿男;官带临官三个子,帝旺五七不虚传;衰中二子病中一,命逢死绝断香烟;胎养
头胎必生女,墓地有女没有男。”如女方是甲辰年生,日柱为已亥时落甲申,甲木长生在亥,从亥上起长生,一字一官,顺行往下推数长生、沐浴、官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至申(时)字遇绝地。再看日柱乙亥,乙木长生在午,乙为阴干,阴干应逆行推数,乙至亥为死地,说明这个女命无子。男命若是乙已年辛卯日丁酉时生,乙木至酉时为绝地。日柱辛卯,辛金长生在子,从子上逆行至卯仍为绝地。说明男命也无子。这一对就能民为夫妻了。3、看男命犯不犯再娶,女命犯不犯再嫁。口诀是:“男犯羊刃必再娶,女犯伤官必再嫁;劫财伤官与羊刃,夫妻半路必离分”。犯了这些以后,还要看八字中是否犯了哪个禁字。男为正酉二戊三亥四子五丑六寅七卯八辰九已十年十一未腊月逢申。女命为正申二酉三戊四亥五子六卯等如男命三月生,原命犯羊刃,在八字的日时中又见了到了亥字,男命三月忌亥。那就被认为必再娶无疑。4、看有无妨克。双方年月日时之地支是否相冲刑(相冲者子午、丑未、寅申、辰戌、卯酉、已亥。相刑者寅刑申、已刑亥、子刑卯、戌刑未等)天干是否犯合(甲与已、乙与寅、丙与辛等)。犯不犯狼籍八败等。邕上四条无大妨碍,就是说可以成婚了。议婚继续进行,先由媒人领男方去女方家见面,女家给二人提供交谈方便,然后再由媒人领女方去男方家“相家”,公婆也借此机会看看未过门的儿媳妇,双方如没意见,选婚即告成功。“合婚”虽为民间风俗,但并非能符合人们的愿望。现实生活中,仔细“合婚”的人,婚后并不幸福;相反不
相信那一套的,婚后却过着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事实教育了广大人民,此俗现已逐渐消失。
二、订婚
林县人注重信用,选婚结束后,即开始订婚。订婚仪式由男方以家长名誉给女方写一“订婚贴”,俗称“小帖”,送至女家。此后,双方互送订礼,男方多赠衣物和钱,女方多送鞋、袜,谓之“接订”。1960年以后,“订婚贴”已很少用,而以礼物
为订。1960年前的定婚贴格式是:
注:辈份比对方高者称“添眷”(只指双方男辈),
比对方小者称“眷晚”,同辈者称“眷弟”或“姻眷”。
三、换婚书
换婚书民间叫“传书”,是迎亲前婚礼的一种礼仪。换
婚书要选在双月双日进行。是日,媒人一早从男家携带婚礼
(2斤粉条和3升米)和婚贴给女家送去。女家收下礼物,
将预先备好的12至16个套搭勾形面食、两双鞋及回书等让
媒人带回,送给男方家,以表婚姻牢不可破。男家将女家回
赠的面搭勾分送亲
戚邻居,宣布儿子有了媳妇。换书不隔年,一
定要在定婚的当年进行。1960年以来,传换
婚书渐少,而由媒人转达双方意愿。换婚书格
式:
注:1、以男家长名出现。
2、“老亲家”只写对方姓。
3、“天作之合”下的小字多省略不写。
4、女家回书式中间四字改为“敬答鸾笺”
四、大聘
订婚以后,男方要给女方彩礼,又叫“过礼”、“过大礼”。双方约定时日,女子与其嫂、、媒人和男子一同到城镇串商店,购买结婚用品,购物价值一般在500元(随时随地有所不一)左右,如购不到称心物品,则折款给女方。有的采取“老
包干”办法,按女家所要礼物折款,一并付给女家。彩礼
备妥,即开始纳聘,由男家从村里桃两位年轻人,抬一用
红布蒙着的食盒(木制,内有上中下三格),主人随后,
送至女家。食盒内下装米、面,中放布匹、衣服、道饰之
类,上放红枣、核桃和纳聘帖。女家收下礼品,付钱与抬
盒人,并设便宴招待。1960年以后,这个仪式简化为直
接将彩礼取回家,纳聘帖也不用了。原纳聘帖格式是:
五、择号
送过彩礼后(并在人民政府履
行过结婚登记手续),即要决定娶
亲日,民间叫“择号”、“择日子”等。娶亲多在农历十一月
至十二月,具体月日还要看男女双方属相。认为鸡、兔两属相
五、择号
送过彩礼后(并在人民政府履行过结婚登记手续),即要决定娶亲日,民间叫“择号”、“择日子”等。娶亲多在农历十一月至十二月,具体月日还要看男女双方属相。认为鸡、兔两属相宜在正月、七月嫁娶;蛇、猪两属相宜在三月、九月嫁娶;马、鼠两属相宜五月、十一月嫁娶;狗龙两属相宜二、八月嫁娶。俗以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去后,家中无人看管,至年底前任何一天为嫁娶吉日。吉日选好后,男方将择号帖送至女家。一旦择号帖送去,就不能轻易改动,认为“择号已定,不许改动,后移死婆,前移死公”。实
际昌怕女家打麻缠,误了吉期。每年打春前为民间娶亲高峰时期,尤其
是阴历年前打春,更要把媳妇娶到家。以避“黑春年”迎亲,认为对夫
妻不吉。一般的择号都在迎亲前半个月以内定下来,以便双方准备。男
方要2至4名女红缝衣服、被褥,禁孕妇和寡妇参加。褥子内撒有五
谷,被子四角包有红枣、核桃,祝小家庭五谷丰登,早生贵子。女方此
时赶制嫁妆,女方条件和男方相同。嫁妆内不包东西。
附:择号帖格式:
六、打鸿
迎亲前二天,男方要发鸿礼帖(请柬),请街坊邻居及亲朋好友来
家作客。来客一役要赠送礼品,俗称“打鸿礼”。所赠礼物有镜框、脸盆、墨画、床单、被面、毛巾、现款等。是日晚上,男家设宴酬谢“打鸿”人,根据人数多少摆桌,每桌是八大碗酒菜,另有瓜果专供孩子和妇女们凑兴。有个别乡村是迎亲的当天晚上或第二天宴请打鸿人,这天晚上由新郎、新娘助兴,更增添了喜事的欢乐气氛。
附:鸿礼帖格式:
七、添箱
女子出嫁前一天,亲戚家的妇女要拿一份礼(2斤米、2斤粉条、6尺布或针织品)来看将
嫁女,农村叫“去给嫁女添箱。”合涧一带添箱是馍、麻花,叫做
“给嫁女送饭。”添箱妇女待次日送嫁女上轿后才归。
结婚登记吉日
八、摆柜
迎亲前一天下午,女家婶、嫂、、妹等4至8人(人数必须成
双)携带新娘的单衣、棉衣、床单、梳妆匣子、两双鞋等至男家,将
所带物品放在箱柜内。然后上锁带走钥匙,这种礼仪,民间叫“摆
柜”,意在看看男家准备怎样,并为新娘送去衣物。男家招待摆柜
人,宴毕,付给摆柜钱,以表谢意。
九、开脸
又称“净面”,是1949年以前林县民间一种嫁女礼俗,多在出嫁前一二日进行。开脸时,请儿女双全的妇女,以两条红线相绞,为待嫁女拔尽脸上的汗毛。
十、迎亲
迎亲,是婚嫁的中心环节。林县民间叫“娶媳妇”。是日,男家剪大红双喜字贴于洞房、中堂和大门上,并剪小红喜字若干,贴于窗牖、门户和器物之上,增加喜庆气氛。“双喜”字
并连,比喻新婚夫妻互敬互爱,白头偕老。双喜字式样很多,民间艺人有的将其装饰,以花卉表现喜之神态,如花似锦,繁荣蓬勃,给人们清新美感,贴于新房更感火红、热闹。娶亲之家门前张灯结彩,经喜对分贴两旁,门顶彩楼上红旗飘飘。院内铺陈有“鸿”礼品。香案上放一斗装满玉茭和其它杂粮,红纸封面,斗内按金、木、水、火、土方位插五彩旗。旁边放一面镜子,一杆秤,意为光明正在,称心如意。全家老幼胸挂红布条,喜气洋洋,胜过重大节日。
迎亲队伍分前锋后师,依次行进。前峰负责挑盒子和跑红,抢先一步至女家报信。盒内放有一礼(此礼品互转,到婚后叫三时送回男家),一束新娘戴的花朵,一付“离母”帖和一付上轿帖(内容是上轿方位和禁忌等),二块红布(一块是新娘的蒙头巾,一块是跑红布),米面各包、棉花管两个(祝福丰衣足食),食盐两包(意为夫妻言和意投),石子两包(表诚心实意),艾一束用红线缠绕(表示夫妇恩爱),钱两包(多少不限,祝进钱发家),大肉一块,民日“离母肉”(表男家用肉换新娘肉体)。
三声炮响过,唢呐高奏,鞭炮齐鸣,彩旗招展,新郎披红戴花拜过天地,由婚总(民间称背钱袋人为迎亲总领管)引至彩轿前上轿(1950年以前多用两顶花轿迎亲)。迎亲队伍来到女方村头时,点放三眼礼炮3声以报信息。女家听到礼炮声后,按照分工马上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待听到迎亲队伍到大门外的
吹打声时,由一长老揖礼相迎,厅宴招待。新郎正座,陪客居右,霎时宴始,三盘四碟陆续上端,围观人不知其数。宴席虽盛,但被女家婶、嫂、、妹们拥挤逗嬉,夺筷推碗,闹得新郎面红耳赤,往往不食不饱腹。女方还将新郎锁在屋内,要端席钱、上轿钱等,不给则不开锁。待出钱开锁后,婚总管要装女家一双筷子、一盘面花(意为添富),俗称“偷筷”。宴待期间,新娘的母亲、伯母、婶子等辈份要对新娘反复叮嘱,多是教女儿孝敬公婆、夫妻和睦、勤快等类话。尔后还要叫新娘吃顿离家饭,新娘要吃一半,留一半,意在婆家娘家都有余。毕后院中3声礼炮,引新郎新娘出屋。行至院中,礼拜后,女家给新郎披绿挂镜,示其前途光明。新娘首饰头上戴,身穿红衣裳,鞋里放铜钱,红布蒙头上。鞭炮响过,新娘拜辞父母,坐到一个椅子上,由两人抬着至轿前,按上下轿方向入轿。女方有4人跟随压轿,鸣炮3声,即告起程。新娘父母或叔伯挨轿送至村外。若轿遇寺、庙、碾、井时,跑红人要用单庶住。花轿越桥穿洞,过十字路口,均放三眼炮,或以鞭炮代替。路上新人相遇,要互换礼物(如换红花),并放鞭炮一挂。一路缓行,轿不落地。
花轿进村后,迎亲队伍穿街过巷。这时新郎的亲朋好友或与新娘有关系密切的人,要买一挂火鞭,到轿前点放,俗谓“助鞭”,表示对新郎婚事的庆贺。花轿至家门落轿时,一人手持谷草把子点燃,绕花轿(新娘座的)三周,并把米醋浇在烧红的犁铧上,冒出热烟,称“烧醋丹”,认为可以驱邪。然后两年轻妇女将新娘从轿里请出,让新娘怀抱古书,搀扶着行至门口(属相相妨者忌搀,孕妇忌搀)。进家门时,芦席铺地,骑马鞍、踌犁铧,小叔子向新娘头上撒五谷(谷、高梁、麦、红豆、干草),一边撒一边唱,“一撒金、二撒银、三撒财富满家门。”
迎亲形式1950年以后有很大变化。坐轿心为骑马,路近的改为步行;1970年以来,以骑自行车为主;1980年以来,好些人家用汽车迎亲,有的大小汽车多达四五辆,不少人家仍骑自行车。其它旧仪式也革除了不少。
注:若女家长辈为岳父者,写“愚子婿”,若女家长辈者是岳父之父者,写“愚孙婿”,以此类推愚子婿要写新郎自已之名。
十一、拜堂
新郎新娘行至院中,鞭炮齐鸣,乐队奏乐,夫妇双
双拜天地,叫“拜堂成亲”(图22)。若新婚夫妇属相
妨,拜天地时要用被子界开,民间称,“隔山拜天
地”。拜毕,将新娘搀入洞房面向“喜神”方位,给新
娘修面整容,梳头结发,俗日:“新人上头”,从毛头
闺女成为正式媳妇,“结发夫妻”由此而名。给新娘上
头的妇女要唱上头歌:“一拢子,二拢子,拢的女婿戴顶子(做官);一拢金,二拢银,扰来娃娃一大。”然后小顷手持红衣抛向空中,一面抛一面说:“一挂金、二挂银,三挂新娘贵子生,挂住衣服的外面。唱毕,众人离屋,让乐班内一吹笛人进屋向新娘连吹3声。俗谓“吹白虎”,又叫“安白虎。”
女方4个送亲压轿的,俗称“把轿”。其中舅家1人,本族3人。把轿人装着新娘柜上的钥匙,他们到男家门前时,被一老者引至宴室,由老人陪着赴宴,民间称此老人为“陪客”。宴会进行中,新郎由家人领着向把轿人行大礼,感谢他们对自己妻子的关照。这道程序叫“女婿上拜”。宴毕,把轿人要去新娘住室安慰一番,把所带钥匙交给新娘,辞别返家。
午饭一毕,新郎新娘要同到天前磕头礼拜。众人给父母往脸上抹黑,并拽至天旁坐好,在主持人倡导下,新婚夫妇先拜拜父母,次按家族亲友辈数依此叩拜,受礼人给叩头钱。
十二、闹洞房
闹洞房又称“逗媳妇”、“吵房”,在迎亲的当天晚上进行。做法是先由姑送灯(或点双蜡),并念“亲灯进新房,相公配姑娘,小姑来送灯,早早抱学生。”送罢灯,无论长辈、平辈、小辈、聚于新房中,祝贺新人,戏闹异常,多无禁忌,有“三日无大小”、“闹喜闹喜,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