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全运会舞台上的新主角
COVER STORY
文 /陈书佳、杨弋非
我们,从来没有将业余球员作为封面文章的主角。这一次,我们要写写他们,他们跻身全运会,享受跟专业球员相同的待遇。这期杂志,我们特别讲述他们的故事,在那片绿的场地上,热爱羽毛球的人都是主角。
草根,
全运会舞台上的新主角
8月5日至10日,全运会众项目羽毛球预赛在天津举行。全运会的赛场上,第一次有了草根球员的参与。比起专业球员,他们的故事更多、更有趣。
“草根鼻祖”吃着止疼药参赛
业余羽毛球圈是个江湖,有江湖就有自己的老大,北京人郭晓宏曾经就是公认的老大。但凡是“老大”,总要符合一些条件,比如实力不同凡响、名字如雷贯耳、弟子遍布天下等,这些,郭晓宏都占上了。在业余圈,只要一提起他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拜到他门下的弟子无数,其中就包括4名参加本次预赛的选手。
郭晓宏没有进过一天体校,没有接受过一天正规训练,全凭一个“痴”字,自己琢磨,成为曾经的第一业余高手,被奉为“草根鼻祖”。
拿过几乎所有业余赛事冠军的他,已经有5年没有参加过比赛,草根进入全运会的巨大诱惑力,促使他复出,搭档另一名业余圈明星母利恩出战C 组(51岁到65岁)
男双。两人曾经有过合作,实力和名气的叠加,让再度联手的他们不乏“想法”。由于太过有名成为“靶子”,小组赛第二场的对手广西组合,对手就在赛前一晚针对他们的技战术特点制定了详细的应对方式,让他们在次日的比
赛中吃到了一些苦头。
有人说,如果比赛放在10年前,郭晓宏几乎可以“平趟”,如今的胜算不如当年了。赛前,有人乐观地说他能拿冠军,他反倒谨慎地表示“要回去练练”。曾经常年打球而不注重力量训练,郭晓宏落下了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厉害的时候,每走七八十米就必须停下来缓缓,然后再继续走。此前,为了争夺全运会预赛资格,他在比赛中不小心抻到腰,到天津之前接受了10天理疗。即便如此,到了比赛时,他还是得吃着止疼药、戴着护腰才能完成比赛。晚上回到房间,腰还是会感觉很疼,弯不下去。
郭晓宏的伤也不是什么秘密,比赛时对手的球都会他。赛前,他就和母利恩商量好战术,再加上丰富的比赛经验,面对对手制造的麻烦,他们也没“掉链子”,
两战全胜,
COVER STORY
顺利得到决赛阶段资格。郭晓宏说:“现在人家跟我的差距不像以前那么大了,以前,我就算发挥六成也能赢,现在必须得百分百的发挥才能赢人家。”没有了绝对实力的保障,久经沙场的他毫不讳言走进赛场也会紧张。
比赛时,郭晓宏的4个参赛的徒弟都来助阵,还有不少北京球友专门开车到天津来加油。从最初自己作为业余球员的代表,到亲自培养业余球员,再到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这个项目,现在看到它跻身全运会正式比赛项目,郭晓宏感到非常欣慰。
他和其他选手一样,享受着全运赛场带来的全新体验:有6名裁判现场执裁,赛程完全比照专业比赛,食宿进行统一安排,特地强调了兴奋剂问题。因为在赛前就得知会有专门的发球裁判,知道自己发球不太过关的郭晓宏比赛时一个高球都没敢发。
为了8月底开始的决赛阶段比赛,郭晓宏计划进行更仔细的备战。不管最终结果如何,看到业余羽毛球如此蓬勃发展,也许比拿到冠军更有意义吧。
玉智威:球员&记者的双重身份
8月5日,《广西日报》体育版有一篇不长的消息:《广西派35名羽毛球草根高手出征天津全运会》,内容是介绍广西出战全运会众项目羽毛球预赛的情况。这是一篇前一日发自天津的报道,署名“记者/玉智威”。
看起来,这篇报道中规中矩吧?新闻点却隐藏其中,记者本人也是参赛选手——职业记者跟业余高手两个毫不相干的角重合,曾经5次采访全运会的记者,第一次作为运动员参加了全运会。
自己的第一场比赛之前,玉智威背着球包出现在看台上,背包插着几支球拍,手里却端着一架专业数码相机。还没轮到自己出场,他很自然地进入了“记者”的角,到合适的位置拍摄新闻图片;到了比赛时间,他又切换到“选手”的角,等待检录、热身,通过候场区的电子屏幕关注现场比分,为上场做准备。
“跟着裁判走进赛场的那一刻,真的会不由自主地紧张。”对于玉智威来说,赛场并不陌生,曾经无数次,他都以记者的视角俯瞰过的赛场,这一次变成运动员的视角,感受大不相同。“比赛的前一天晚上,完全睡不着,一闭上眼睛,脑子里各种画面就像放电影一样。”那一夜,他想到了太多东西,比赛、自己的发挥、对手,甚至还有结果,大脑一刻不停歇的运转,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第二天的比赛有点打不起精神。第一次,他与曾经采访过的运动员感同身受。“以前,很难理解运动员为什么会紧张,怎么会发挥失常,那是一种你不亲身体会根本无法言说的感觉。”曾经,从记者的角度,无法用理性来解释的事情,现在都从感性上到了答案。
第一场出战的是C组混双比赛,玉智威说自己只发挥了4成实力,不过还是顺利地赢下了比赛。打完比赛,他留在看台观看了对手的表现,并且详细了解了对手的年龄、实力等情况,心理有了底。这一天晚上,他睡了一个踏实觉。第二场混双比赛,他正常发挥了自己的实力,和搭档轻松获胜,以小组全胜的战
绩拿到进入决赛阶段的资格——目标达成!
走出赛场,玉智威被同行拦在混合采访区。从“挡板外”的采访者变成“挡板内”的受访者,被问及这是一种什么样的
感觉时,他沉默了一会儿无法回答,不是不会,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当时复杂的心情。兼具了运动员和记者的双重角,玉智威坦陈很珍惜参加全运会的机会,但同时又更在意记者的身份。他把这次全运会的参赛经历,当作是一次“体验式采访”,因为跟广西队员一同集训,一同参赛,彼此间多了一层“队友”的身份,他自然比其他记者有了更多鲜活生动的采访素材,他
已经在为9
月全运会羽毛球比赛之后那篇不一样的羽毛球稿件
着手准备。
在之后的男双比赛中,玉智威和搭档再拿到一项决赛参赛
资格。两个单项参赛任务,加上赛事采访任务,的确需要他动
动脑子来想个办法兼顾好两头。
周艳红:“星妈”险些和全运会错过
张洁雯小时候刚开始学球,教练认为她妈妈是左撇子,所
COVER STORY
以生生让她从右手持拍换到左手,这样练了一年之后,毫无效果。虽然身为雅典奥运会冠军,张洁雯在家羽毛球方面似乎跟母亲的遗传没有什么关系,但妈妈却有了“星妈”的外号。张洁雯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在业余圈叫开的,以至于妈妈的本名“周艳红”鲜有人知。全运会是什么意思
星妈从年轻时就喜欢运动,上世纪80年代刚进厂工作,她就在露天的空地上利用午休时间打羽毛球。地上没有线,中间没有网,一小时的午休时间打45分钟,再用剩下的15分钟吃饭。完全凭着自己曾经练田径和篮球的底子,自己琢磨打。在家里,有一张当时参加第五届广州职工运动会羽毛球比赛的照片,星妈每次看到,都“觉得自己好奇怪”,手在网前就那么直直地伸着,“当时完全不知道步法、网前技术这些东西,就知道高球和杀球。”
后来,由于忙工作,星妈打球少了,直到2007年退休后才又拾起昔日的爱好。此时,广州业余圈并不像现在这样火爆,星妈和另一个同伴跟着教练开始正规学球,一周两次,每次一小时。现在回想起来,星妈还在一个劲后悔没能利用这个好机
会:“当时有时间,孩子不用我照顾,当时还没有孙子,而且也没有伤病,怎么就没想着多学学球呢?”
就算技术不是很标准,星妈仍旧逐渐在业余赛场崭露头角,有时候降组跟年轻10岁的对手过招,她也是胜多负少。在业余圈几乎打遍了所有的比赛,想来全运会众比赛也是星妈必须签到的比赛,没想到并非如此,她打过两次“退堂鼓”。
第一次是刚拿到资格的时候,星妈想到自己的年龄接近65岁的上限,在同组(C 组)中对抗基本处于劣势,就不想去参加了。女儿张洁雯给她做思想工作:“好多专业球员,打了一辈子都没有跨进过全运会这道门槛。既然你有这个机会,就去享受嘛,别想那么多。”第二次是抽签结果出来之后,同小组的对手很
强,又让星妈心灰意冷。 张洁雯又来开导:“你想那么多干什么,感受氛围就好了,不到最后一刻都不能放弃。”
从备战到参赛,全家都非常支持星妈。有一次,星妈训练间隙拍了一张照片发在朋友圈。张洁雯评论道:“玩什么手机,
好好训练!”女婿钟腾福还特地排队去给岳母大人买如今正火的“喜茶”,说是要慰劳一下辛苦备战的星妈,一边排队,还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