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武汉事业单位D类备考(综合应用能力)复习讲义
2020武汉事业单位D类备考(综合应用能力)复习讲义
第一部分考情概述
武汉市事业单位考试D类教师岗考试内容分为《职业能力倾向测验》与《综合应用能力》两门。
《职业能力倾向测验》主要测查应试人员从事管理工作密切相关的、适合通过客观化纸笔测验
方式进行考查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素,包括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
料分析、策略选择部分。
《综合应用能力》试卷中,纯主观题,题量不大,每道题目都有明确的字数要求,题目难度较
大,对考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认知水平、分析能力和解题技巧要求非常高。考生要想在考试中脱颖
而出,需要对该考试有充分的了解,明确考试趋势,准确把握考试的重难点。
一、考试性质和目标
《综合应用能力(D类)》是针对中小学和中专等教育机构的教师岗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而设
置的考试科目,旨在测查应试人员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中小学
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和测评要素
主要测查应试人员的师德与职业认知、教育教学核心能力和教师自主发展能力。
师德与职业认知: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正确认知,能够按照教育相关
法律法规分析和解决问题,依法施教。
教育教学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学生发展指导能力、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教育组织与管理能力、
教育教学评价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等。
武汉娱乐教师自主发展能力:能够主动学习和反思,自主进行专业发展规划,能够在各种压力情境下积
极进行心理调适。
三、试卷结构
第三部分教育方案设计题(共1题,每题40分,共40分)
第三部分教育方案设计题(共1题,每题40分,共40分)
武汉市直参考全国D类考试统考卷命题,在考查内容上、考查形式上均与统考形式一样。只是在题量和分值分配上以及答题要求上有所不同。
试卷由主观性试题构成,主要题型包括辨析题、案例分析题、教育方案设计题等。整体而言,武汉市直D类考情稳定且难度中等。
第二部分实战演练
一、辨析题
辨析题又叫判断分析题,即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对某个教育观点、教育现象或教育行为进行判断分析的一种题型。它要求应试人员对试题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正误判断、具体分析、说明理由、得出结论。此类题型主要考查应试人员对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教育观念、辨别是非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能力。此类题目难度较大,对应试人员基础知识掌握、认知水平、分析能力和解题技巧要求非常高。
(一)解题策略
(1)判断准确,亮明观点
组织答案的第一步是对题目所述观点作出正误判断。
作答技巧:此观点/以上说法是正确的/错误的/片面的。切忌模棱两可。
(2)分析全面,准辨点
辨析题最关键的一环就是“析”。结合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全面阐述,认真分析题干中所涉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作答技巧:在进行分析论证的时候,准正确点、错误点、模糊点、不全点,通过联结词厘清各命题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
(3)条理清晰,富有层次
具体作答,分清层次,按照一定的逻辑阐述。
作答技巧:表述结构一般可以采用三段式——表明观点、分析阐述、总结结论(总分总)。
(4)语言简练,书写规范
每个自然段开始空两格书写,标点符号使用正确,作答要有条理,切忌一段论或堆砌式作答。
(二)历年考题感知
学生考试没有考好,引导其做努力归因对其成长最有利。
要求:对上述观点做出判断和分析,条理清晰,350字左右。
(三)相关理论储备
考点:成败归因理论
维纳归纳出个体对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推断,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因素:3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维纳成败归因理论的六因素与三维度表格
(1)归因对个人的影响
维纳认为,个人对其行为成败的归因能引起个体不同的心理变化,影响个人期望的改变和情感反应(归因后果),归因后果又影响后继的行为。
首先,归因将导致人们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结果的期待发生变化。如果把成就行为归结为努力或运气这些不稳定的因素,那么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结果的期待与这一次成就行为的实际结果可能不一致。
其次,归因还影响到个体的情感反应。把成就行为归结为内部因素,会出现较强的情感反应,在成功时感到满意自豪,失败时感到内疚和羞愧。相反,把成就行为归结为外部因素,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不会出现太强的情感反应。可见,归因影响个体的期待与情感反应,进而影响下一步成就的强度。
(2)归因指导
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
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联系其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状况来看,强调内部、不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以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以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二、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即给出一个案例并就案例提出问题,要求考生作出开放式的分析。这种考法给考生较大的发
挥空间,虽然不会得不到分,但要得高分也很困难。要能很好地解答这种题,考生既要认真阅读案例,又要有清晰的分析思路;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一定的知识面。
案例分析题,一般会被我们认为是没有固定答案的一种题,相比简答题和论述题来说,案例分析题除了考察我们对相关的教育理论的掌握之外,还考察我们对材料的分析能力、逻辑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一个高分的案例分析题的答案,需要抓住核心考点、有条理性、表达流畅并且字迹清楚规范。
(一)解题策略
(1)阅读题干——明确理论
1.回答什么——分析、评述、建议;有几问;
2.运用什么知识——德育、教学、学生观、班级管理、教师专业发展等;
(2)精读材料——筛选理论,准确定位
1.到关键信息——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其他人行为;
2.根据材料筛选知识点。
(3)组织答案——分条列点,结构完整清晰
1.答题模板——原理+原理解释+结合材料
2.答题要求——分条列点,标志词明确,字迹工整
(二)历年考题感知
案例一:有位年轻的女教师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当讲到“美女蛇”的时候一个男生举手发问:“老师,世上有没有美男蛇?”说完,他还得意地看了看同学们,引起了哄堂大笑。女教师沉思片刻,说:“这个同学天真好奇,问得有趣;但他问的思路不对,照此下去,可以问,有没有丑女蛇和丑男蛇呢?要知道,作者的思路是在‘美女’和‘蛇’的对比上,‘美女’,是指她迷人的外表,‘蛇’是其害人的本质,‘美女蛇’,比喻披着画皮的坏人......”
案例二:一位男教师上课时,发现某学生看小说,就提问,可这个学生站起来嬉皮笑脸地说:“这个问题嘛,我可以给全班开个讲座了”。全班哄堂大笑。这位教师听了很生气,沉着脸批评道:“这么厉害那你还在这上学干嘛,我倒是觉得你可以给全班开个吹牛皮的讲座了”。
阅读以上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对上述两则案例中两位老师的做法进行对比分析。
(2)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应如何培养教育机智。
要求:逐题作答,写清题号,判断准确,分析合理;总字数400字左右。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