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服务,宜人,生态
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2005-2020年)
规划说明
第一章现状及规划背景
1.1现状概况
1.1.1 发展历程
武汉科技新城是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中国光谷的封闭管理区、政策区以及外延空间为基础和平台,以相关产业为基础,综合相关城市功能的特定地区。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东湖高新区)成立于1988年10月,1991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0年5月,湖北省、武汉市作出建设“武汉·中国光谷”的重大决策,同年7月东湖高新区被科技部、外交部批准为APEC科技产业园,2001年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
东湖高新区以电子一条街起步,逐步发展壮大,在全国53个高新区中位居前列(2004年总收入排名第14,工业总产值排名第15),形成了以光电子为主导产品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之一。
1.1.2社会经济概况
东湖高新区成立十多年来,经济发展一直保持了较高速度,1991年至2003年,开发区技工贸总收入年均增长48.3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1%,财政收入年均增长55.53%。2004年,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80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21%;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15.5亿元,增长17%;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8亿元,增长21%;全口径财政收入15.02亿元,增长25%;完成产业和基本建设投资47亿元,增长17.5%;实际利用外资2.4亿美元,增长20%;引进内资37亿元,增长164%;出口创汇2.1亿美元。
1.1.3现状产业概况武汉娱乐
东湖高新区产业特鲜明,光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地位比较明显,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机电一体化、环保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机电一体化、环保等产业近年发展迅速,已成为东湖高新区发展最快的两大产业,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由于近两年来企业产业调整的缘故,产业规模有所萎缩。
近几年来,东湖高新区经历了全球信息产业大调整的洗礼之后,在站稳脚跟的基础上又进入了新一轮快速发展阶段。
高新区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骨干产业的规模不断壮大,产业链不断延伸,核心产业竞争能力不断提高,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环保、机电一体化和高科技农业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在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层次、网络化的技术创新体系。
1.1.4现状建设概况
城市建设与环境创新方面,通过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和环境综合治理,使城市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全区基础设施累计投资107.3亿元,基本完成了约100平方公里范围的城市化建设,初步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光谷城市风貌。
附注:东湖高新区范围内高校人员:17.6万,其中学生14.4万,教职员工0.8万,家属2.4万。
表1-2:武汉科技新城现状用地汇总表
1.2上轮总规实施评述
1.2.1 上轮规划概述
2000年5月至2001年6月,我院编制完成了上一轮《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2000-2010年)》(以下简称《上轮总规》),同年审批。规划提出“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集科研、教育、培训和生产为一体的现代化、国际性、花园式的科技新城”的总体目标,建设一流的高新技术科技工业园区、先进的科技贸易及管理服务设施、高质量的园区环境形象、舒适的居住生活环境、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高标准的基础配套设施保障。上轮总规按照36万人的常住人口规模进行规划,行政管辖(封闭管理区)范围面积约50平方公里(2002年因为用地空间的限制,开发区管委会与江夏区协调确定新的封闭管理区达到57平方公里),按照“一区、两心、三轴、五园”的空间结构进行布局。
《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2000-2010年)》编制审批以后,在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东湖高新区逐步实施,向武汉科技新城方向的发展和转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1.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但是,无论从国内外的比较还是从自身的发展来看,东湖高新区(武汉科技新城)的规划和建设尚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
·定位问题:从科技园区向科技新城的转型过程中,东湖高新区、武汉·中国光谷、武汉科技新城这三个定位各有其依据、侧重点和各自的品牌。但是相对而言,作为“城市”特征的“科技新城”的定位,尚未得到有力支撑和落实。未来发展,在进一步突出产业特征的同时,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如何?相应的规划策略如何?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确认。
·功能组成问题:目前东湖高新区的城市功能仍然比较单一。虽然在产业功能的基础上,充实了一定的居住功能,但是,商业、服务、文化、娱乐等功能,仍十分匮乏。对应于城市发展定位和目标,应明确怎样的核心和衍生功能,并且提出怎样相应的建设项目?
·用地布局问题:当前东湖高新区的用地十分紧缺,已经无法满足产业用地需要,更无法满足作为一个科技新城的各项服务功能和设施的用地需求。政府已经给予东湖高新区向东拓展的一定空间,未来将如何在集约利用现有用地的基础上,配合城市定位和功能安排,制定科学合理的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方案,以期能够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交通及市政设施问题:科技新城目前内部交通比较顺畅,但是与城市中心区的联系受到瓶颈制约,到汉口、武昌、机场、火车站等地区极为不便,已经影响到投资和创业环境。市政配套设施方面,供水和排
水仍有不少问题。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科技新城所拥有的“六山四湖”自然山水资源在武汉地区是首屈一指的,目前的建设从城市形象方面有所考虑。在当前科学发展观、节约型社会的理念下,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成为当前城市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如何依托自然资源,构筑人工和自然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生态城市,是当前的重要问题之一。
·城市形象与景观风貌特问题:科技新城的城市景观形象尚不太明确。需要进一步凸现山水资源优势,提升建设品质,打造具有高新区现代科技特征的城市形象。
·管理实施体制问题:规划实施的权威性还不够高,规划控制目标与实施管理办法存在脱节,突出的体现是存在规划跟着项目跑的现
象。直接导致建设用地的布局整体性开发不强,未能集约式发展。
1.3本轮规划的背景
随着国际国内社会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东湖高新区所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无时不在引发着政府、企业、居民和其他相关人员对于其未来发展的思考。从外部的背景来看,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分工再调整带来国际在华投资的第二次浪潮,以投资拉动的外向型加工经济向内需拉动的经济模式转
变促使国内沿海地区产业向内转移,国家提出并制定“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推动武汉“1+8”城市圈的形成,这些都使得东湖高新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武汉·中国光谷”的品牌在国内外取得了良好的效应、投资和产业发展迅猛,在国家部委、湖北省、武汉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东湖高新区向东拓展已获批准,长期困扰的用地制约问题得以缓解,东湖高新区正积极地投入到“自主创新”、“二次创业”的工作中去。
在这样的内外形势下,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委托国际知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进行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并邀请同济大学和我院编制了《武汉科技新城概念规划》,对东湖高新区东拓的范围、功能、规模、空间结构和配套设施等等进行了前瞻性的分析和预测。受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委托,我院在概念规划方案的基础上,结合我院正在进行的新一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开展《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2005-2020年)》编制工作。
第二章规划依据和指导思想
2.1规划依据
①McKinsey&Company:《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制定制胜战略》,2004年1月;
②同济大学:《武汉科技新城概念规划》,2004年;
③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武汉科技新城概念规划》,2004年;
④武汉东湖高新区管理委员会:《武汉东湖高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讨论稿),2005年7月;
⑤武文[2005]42号(签发人:苗圩):《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将江夏区佛祖岭村等移交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托管的通知》,2005年8月15日;
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心:《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纲要讨论稿),2005年8月;
⑦其他相关规划和文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