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将军列传》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李将军列传》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将军列传》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李将军列传》读后感1
西汉名将李广英勇善战,历经汉文帝、景帝、武帝,立下赫赫战功,对部下也很谦虚和蔼。文帝刘恒、匈奴单于都很敬佩他,但最后被迫自杀,许多部下及不相识的人都自动为他痛哭,司马迁称赞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公元前119年,李广任前将军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时年李广六十有余。出行前,汉武帝认为李广年老体衰,命运不好,暗授卫青不要让李广与单于对敌。
出边塞以后,由于卫青事先曾抓到敌兵,知道单于的藏身之所,受汉武帝暗托的大将军卫青要
自己带兵和中将军公孙敖去捉拿单于,却命令前将军李广和右将军赵食(yì)其(jī)从东路包抄。东路相对较远,又是荒原戈壁,水草缺少,不利大军驻行。李广亲临卫青帐前请求说:“我是前将军,理应冲锋在前,如今大将军却命令我从东路包抄;况且我从少年时就多次与匈奴作战,今天终于得到一次与单于对敌的机会,我愿做前锋,与单于决一死战。”
怎奈卫青一意孤行,最终没有答应李广的请求。李广忧怒异常,愤而领军与赵食其合兵从东路出发。进入荒原之后,由于部队没有向导,结果大军在茫茫荒原上迷路了。而更为扼腕叹息的是,卫青与单于交战后,虽然击退单于大军,但是并没有俘获单于。
卫青公孙敖只得收兵,归途中才遇到了赶来支援的李广和赵食其。
后卫青派长史询问李广和赵食其迷路的原因,并要给汉武帝上书备述军情,李广愤而拒答。卫青又责令李广军中人员前去受审。李广说:“他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路的,我自己到大将军帐前受审对质。”
到了大将军帐前,李广说:“我少年从军,与匈奴大大小小对战七十余次,现在有幸随大将军征讨单于,可大将军却把我的部队调去迂回包抄,最终又迷失道路,难道不是天意吗!”李广一生刚烈,仰天长叹:“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愤而拔刀自刎。
李广死后,军中将士无不为之痛哭流涕,甚至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不论和李广认识的和不认识的,都为李广叹息落泪。《史记?李将军列传》是这样描述李广之死的:“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李广之死,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卫青分工有误、并推卸责任所致。作为前将军,李广勇猛无比,且与匈奴多次交锋,作战经验丰富,理应冲锋在前,而卫青却将他作为替补队员处理;李广迷路贻误战机,虽自身存在很多失误,但卫青几次三番威胁李广要将军情备奏汉武帝,李广不堪与京师文官对簿公堂,愤而引颈自刎。一代名将,落得如此下场,可叹可悲!
生活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一个公司一个企业亦然:员工要有做好本职工作,为企业创造效益的责任;领导干部要有运筹帷幄、指挥有方的责任。每个人扮演的角不同,所承担的责任也就不同。但我们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让公司得到更好的发展,员工得到更好的待遇。
现实生活中,也有少数领导干部事业心、责任感不强。有的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干事,对工作敷衍应付、得过且过;有的遇到矛盾绕道走、碰到困难往后退,该抓的不抓、该管的不管、该改的不改,满足于当四平八稳的“太平官”。
“干事难免会出错,但不干事百分之百地错。”一个没有责任意识的领导干部是不称职的领导干部,一个缺乏责任感的领导干部也得不到众的认可和组织的信任。
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责任不仅是一种爱岗敬业的精神,更是一种敢于担当的品质。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只有敢于担当,不回避矛盾,不推卸责任,才能凝聚人心,带头创先争优;只有勇于负责,展现自我价值,实现理想人生,才能把干事创业作为自己的天职;只有知人善任,提高履责能力,优化责任分配,才能努力创造出无愧上级和众重托的业绩。
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李将军列传》读后感2
西汉时,有吴楚之乱,有匈奴侵扰,出了很多有名的武将,李广就是其中之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司马迁对他的评语,认为他老实木讷,不善于为自己宣传,但他忠义还是得到了人的尊重,就像桃、李都不会说话,然而摘的人很多,还是在树下形成了路。然而我读过《史记—李将军列传》之后,对他却也不那么佩服。
李广虽然有名,但没什么大的军功,最有名的事迹就是一次追敌太深而身犯险境,他让军士们有意摆出有恃无恐的样子,敌兵反怯,于是得而脱险。再有就是射箭入石了,这倒很令人怀疑真伪。另外他的箭法不错,他的名气一大半与箭法有关,但光是武艺高强并不能算好将领。他自己认为屡站而没有军功不能封候是因为没有机会、命运不好,他去问“望气”官员,就是观天象、卜吉凶的官员,官员是相信报应的。
李广虽然廉,并且爱护手下,但也曾睚眦杀人。他曾因为损兵太多而又一度被匈奴捉住而被判罪,最终免官成了平民。有一次带人晚上骑马外出到了霸陵亭,被霸陵尉拦住,李广的从人说:“这是过去的李将军”,霸陵尉喝醉了不知深浅,偏不放行,说:“在任的将军都不能夜行,何况过去的”。没过多久,匈奴又来了,皇上又让李广当了将军,李广指名要霸陵尉同行,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这比起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李广显得太小心眼儿了。
不过李广虽不让人很佩服,但作为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还颇令人同情。李家人得善终的也少。李广本人六十多岁还主动请兵,跟着卫青,卫青不给李广正面对敌的机会,最后还责怪李广误了军期、致使匈奴跑掉,李广要被处分,他自刎而不去再面对“刀笔吏”。李广的堂弟李蔡已经当了丞相了,却因为侵占景帝陵前通道附近的地方而被问罪,不愿上公堂,自杀了。
李广的儿子李敢,因为父亲的缘故怨恨卫青,打伤了卫青,被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射杀了。李广的孙子李陵也去打匈奴,寡不敌众,被捉,却没有像他爷爷那样逃脱,最终降了匈奴,并当了单于的女婿,这样留在汉的老母、妻子和儿子就都被杀了。李家至此彻底败落。说是三代培养一个贵族,其实富贵也不过三代。
《李将军列传》读后感3
李广其人,功有之,过亦有之,在汉代的几百年历史上,他以一种极其微妙的经历存在,与匈奴作战七十余场,爱士卒,轻权贵,骁勇善战精骑射,然,万般才华亦被弃。
人的一生太长,故事却太短,经历太传奇,描述却太平淡。司马子长用几页的`字句汇聚他的一生,将英雄辗转指尖,我们仅来得及了解他起起落落的生平,在字里行间感受他鲜血溅沙场,却在朝堂上处处掣肘的无奈,同是保家卫国,部下青云直上,他却因种种缘由官途滞留不前。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在一个战争频发的时代,人的命运是自己的奋斗,在一个君主制下,人的命运是上位者的爱才之心,在一个复杂的官僚机构下,人的命运是关系的错综复杂,李广得以以足够高的身份驰骋沙场,在生命的最后却依旧只能以一个这样的身份自刎谢罪,不过可叹一句:时耶?命耶?史上人物入朝堂,封侯拜相,摆不脱皇室
的亲近或疏远,无论是汉室或是任何一个朝代,纵是亦有个人喜好,站在人类顶尖的他们,满足的只是大局上的成功与仁爱,他们为人间百姓而忙碌或担忧,却不会至始至终总为某一个人而停留,江山代有才人出,只要有合适的时候,总会有另一个合适的人物在这段故事中粉墨登场,然后让后世反复揣摩。我们慢慢咀嚼历史,品尝历史上的一切带给我们的心酸或感怀,感慨帝王意,不可猜,玩味权臣和英雄们的意气风发,看着他们一个一个微笑或苦涩地谢幕,让历史这本书翻过一页又一页,然后终于到了留下他们的名字的时候,李广不过是这其中一个,带着他的家族慢慢没落,而岁月后的我们慢慢重温他们的故事和光年,得到点点不知道算不算教训和道理的教训和道理,然后期待这些或许能举一反三在我们如今的世界上演,其实,我们只是多了点故事可说而已。
历史上的功与过,我们仅见九牛一毛,我们从千年后的今天对他们大肆批评或代他们遗憾,不得不有些片面,今天夜晚的月亮或许曾照耀过他们某个孤寂或是得意的夜晚,但是谁又知道今晚的月亮还是不是千年前的那轮圆月。时间在日升日落中流逝,生命在人来人往中换了一代又一代,也许"江湖"流传的故事很美,但我们只是想让历史上的人物与故事来为我们的没有道理的生活增添道理,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罢了。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想要告诉李广,只是望和他共饮一壶酒,一祝沙场骋驰,壮志难掩,二敬心系山河,暮年辗转,三四似见,
月下独酌,愁绪难挽,五念含恨终了,一生望断,六感后世难忘,书中重演,七八唯愿,世间再见,无忌从前。
史记中的小故事《李将军列传》读后感4
今天读了《史记》之《李将军列传》。《李将军列传》紧紧围绕飞将军李广的精于骑射,勇猛,正直清廉的特点来写。李广生于汉朝,祖先李信也是秦朝的名将。李广在冲锋陷阵或与猛兽格斗中表现出了无比的勇敢。但是他的才能却让皇帝嫉妒成恨!只让他在边境守卫,但是无论他走到哪里,那里都以英勇善战闻名。
但最终李广还是被封为郡太守。皇帝命他在边境防御匈奴。一日一名宦官跟他学习却被3个匈奴打了,李广带人打匈奴却把李广的几十个骑兵都射死了,于是又带兵数百去追赶。可是不久又遇到数千匈奴骑兵,这时,李广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他冷静分析后先安慰士兵们不要怕,又假装出他们是大部队派来的侦查员。所以又勇敢的向前走到离匈奴只有不到两里地的路程才缓缓停下来,接着又让士兵假装成要在此安营扎寨的样子,他的士兵们都怕极了,但是李广却坚信自己的直觉。这样一来敌人们就真的不敢来打李广他们了。不久,一个骑白马的首领出来修整队伍,这时李广突然带兵冲上去将他们都射死了,然后,又要求士兵们躺
下休息,匈奴人怕有埋伏,趁天已晚偷偷把兵都给撤了。第二天李广安然无恙的回到了大部队。
汉武帝时,经别人推荐李广从郡太尉调入朝廷当了未央宫太尉和程不识一样的官职。但是李广治军方法简单且有用,驻扎一般只驻扎在有水草的地方,住下后又人人自便,夜间也不打更巡逻,但他能远放哨探,同样可以掌握敌情,所以也未遭到过敌人袭击!但程不识军队制度严格,人人军兵文吏对何事都极其严明,全军很少得到休息,但他的军队也没有遭到过偷袭。李广对他的军队士兵宽容和平,让士兵生活的很快乐,士兵也很愿意为他拼命。所以匈奴人也都害怕李广,士兵也都愿意跟随李广打匈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