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电影面临的挑战以及发展策略——以《夺冠》为例
2023/6上
文艺直通车
热播冷评
我国体育电影面临的挑战以及发展策略
——
—以《夺冠》为例阴孙晨瑜
摘要:体育电影作为类型电影的一种,兼有电影艺术和体育竞技的双重特点。近年来,我国经济、文化等
方面不断发展,尤其是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推动我国体育产业迎来又一个发展高峰期。经历改名、删减、定档、撤档、再定档而后又提档的《夺冠》可谓是2020年国庆期间最热的话题之一,从这部体育电影可见窥见我国体育电影整体的发展现状。文章通过案例分析法、对比研究法等方法,以《夺冠》这部体育电影为例,简述我国体育电影发展历程和电影《夺冠》的创作手法,并分析我国体育电影面临的挑战以及应作出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体育电影《夺冠》发展策略
随着国家对体育的重视,
影视领域也开始对体育进行了呈现。虽然我国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开始发展体育电影,但世异时移,体育电影这一类型急需新鲜题材的拓展。纵观体育电影问世至今,外国体育电影类型多、数量大,而我国体育电影不仅涉及到的体育类型少,而且产出的质量和数量也非常堪忧,这并不利于体育文化的传播,也不利于我国体育事业的良好发展。
我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历程
中国喜剧片虽然体育电影是我国电影类型中比较重要的一类,但它在发展过程中掺杂了许多除了体育元素之外的内容,导致体育这一本身应该着重表现的主要因素没有得到突显。我国体育电影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发展,因此,可以将我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前体育电影的探索与发展。1928年,由第一代导演张石川执导的
《一脚踢出去》是国内第一部与体育相关的电影[1],1934年孙瑜导演创作出了《体育皇后》。新中国成立前的体育电影虽然逐渐向类型化靠拢,
但是在表现内容上并非以体育为本体,而是打着体育的名义来凸显政治,表现爱国主义精神,因此这一时期的发展仅仅处于萌芽的探索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体育电影的第一个高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电影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在体育电影的制作水准、影片品质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一阶段的体育电影大多以宽阔的视角来展现体育和其他因素之间的联系,突出体育精神成为这一时期体育电影的主要目的。像1957年谢晋导演的《女篮
五号》,这部电影一经播出就得到了观众很大的响应,我国体育电影在这一时期也形成了第一个发展高潮。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体育电影的第二个高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影视行业迅速兴起并得到广泛普及,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导演和一批高质量的影片,其中包括与排球有关的《沙鸥》、武术题材的《少林寺》等,都是至今仍为人所熟知的体育电影。尤其是在电影《少
林寺》播出后广受大众欢迎,在全国上下还兴起了一股学习武术的潮流,在当时也创下了令人骄傲的票房成绩。
新世纪后体育电影开始多元化发展。新世纪开始,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娱乐化需求提高,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给我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带来了新元素。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更是给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大涨信心。这一时期我国体育电影数量大幅度增加,包括《隐形的翅膀》《筑梦2008》《大灌篮》《飞驰人生》等,每部影片风格迥异,可以看出我国体育电影在新世纪后开始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电影《夺冠》的创作手法分析
艺术与商业并存的创作风格。每个导演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特殊风格,陈可辛作为香港著名导演之一,创作了众多为人熟知的影片,他总是能游刃有余地徘徊在艺术和商业之间。他决定拍摄以女排为题材的体育电影,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因为陈可辛和老一代女排处在同一个时代,他如果想拍体育电影,中国女排就是十分正确的选择。[2]
从陈可辛导演的众多电影中不难看出,他的作品在叙事上大都是比较细腻的,一个个平淡无奇的小事经他导演出来
声屏世界2023/6
文艺直通车
热播冷评
便有了不一样的彩,他擅长用巧妙的叙事结构和韵味独特的视听语言,让故事变得意味深长。陈可辛导演是擅长讲故事的,电影《夺冠》则给他提供了巨大的发挥空间。
充满细节的视听语言。视听语言是电影必不可少的要素,陈可辛导演在《夺冠》中对镜头的运用十分出彩。影片中多采用运动镜头,激动人心的体育赛事通过镜头的不断切换,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镜头的运动基本都在跟随着运动员和排球的运动轨迹,这不仅保持了空间内的一致性,还营造了强有力的节奏感。在人物刻画上,
影片采用手持拍摄的方法,通过镜头的摇晃增加视觉上的真实感。用多种景别来表现整场比赛的全过程,
并且以特写切全景、全景切近景的方式来回切换,
在视觉上给观众营造强烈的冲击感。在调上,《夺冠》前半段调呈现一种属于上个世纪老旧、复古的暖调,尤其是中国女排姑娘们的造型、训练时的服装以及并不先进的训练器材,
陈可辛导演将这个时期的中国女排最真实的生活面貌展现给观众。
影片中的这一部分从视觉上带来的“年代感”最为突出,让老一辈观众神回上世纪八十年代,瞬间激起昔日的集体回忆。在那个纯真的年代,人们质朴纯真,运动员们没有杂念掺杂,只有一个目标———夺得世界冠军。
影片在声音效果的设计上也十分细腻,
女排在基地训练以及比赛上多运用充满节奏感的音乐,以带动观众的情绪。在队友离世的这一段落中则采用缓慢的音乐来催生观众悲伤的情绪。这些不同风格音乐的相互作用,使观众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中日大战时最后得分那一球的高潮部分,中国女排在赛点的最后一球得分后电影出现了几秒的无声,此时表达的就是“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通过对声音的静默放大视觉上的感受,比出现同期声效果更令人振
奋。
以时间为线,串联夺冠之路。《夺冠》通过时间线,将横跨四十年的三代女排的故事巧妙串联到一起,
来讲述中国女排的奋斗拼搏精神。[3]
从体育电影的角度来看《夺冠》,
基本上与常规叙事没有太大差异,将体育比赛的胜负作为最终的叙事悬念,符合传统的戏剧化结构和大团圆式结局。
影片的故事主线清晰,三场比赛进行串联,中日之战、中美之战、中巴之战,这三场比赛具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恰好能够表现出几代人对中国女排胜利不一样的期待。
观众看到了中国女排运动员们为了东京排球世界杯而刻苦训练,国家荣誉、团队的力量都激励着女排姑娘不懈奋斗,随着时间线的推移,在影片中间部分的那场中美比赛中,中国队输了,女排队员也因此大受挫折。陈可辛导演巧妙运用女排成绩的低谷期作为过渡,重新点燃了郎平回归带领新时期女排运动员备战里约奥运会,而将整部影片推至最后中巴对战的夺冠高潮。
当前我国体育电影面临的挑战
主题浮于表面,题材缺乏创新。近几年,
相对于其他题材的影片来说,我国体育电影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升,影片要表达的含义也仅仅停留在表面,题材上也较少创新,几乎所有的影片都是以主人公受挫后努力拼搏获得成就的励志剧情。这种惯用套路注重的是如何取得这场竞技比赛的成功,却忽略掉了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影片,如喜剧电影、科幻电影等受众非常广的电影类型,体育电影却并不受欢迎,并且它的受众范围也不是所有体,如小孩可能更喜欢看科幻类电影,而年龄比较大的受众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喜剧片,体育爱好者和年轻体便成为体育电影的主要受众体。[4]
体育题材的电影不好拍,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和训练打底,这就意味着超一般的人力和物力,同时也考验着演员的付出和导演的决心,而不管是从影片制作的真实度和关注度,《夺冠》已达到了其他体育电影未能达到的水平。
故事情节程序化,叙事结构零散化。在我国体育电影中,几乎所有的影片都是以激烈的比赛场面为主,通过比赛来串联故事,“成功—失败—再成功”的程序化故事情节已经在我国体育电影受众心中形成了固定模式。由此导致的现象就是观众在观看影片时不会担心最后结果,只是享受紧张刺激的画面和演员精湛的演技,但在体育电影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情节效果也是非常需要的。[5]
除去比赛的内容,影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不够丰满,影片给人们展现的多是主要人物在他的体育生涯
中是多么努力、多么优秀,但是很少有影片带给人们的印象是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就说明我国体育电影在叙事结构上的零散化,观众将整部影片观看下来之后无法对剧中的人物形成整体印象。
电影创作题材没有选择优势项目。作为闻名世界的体育大国,我国拥有非常不错的体育基因和非常丰富的故事素材,观众对体育的热爱也会随着丰富多彩的项目在银幕上展现而得以延续,然而在电影市场如此大的中国,体育电影在其中却黯然失。
纵观我国这些年的体育电影,题材的选择范围很窄,中国的乒乓球、跳水、射击、体操等这些世界公认的体育强项却没有得到重视,
尤其是乒乓球,它虽然是中国的体育强项,但是我国影视市场没有将这个优势放大,
而是选择一些人们比较熟悉的体育项目作为题材,
因此导致体育电影在我国电影市场没有什么竞争优势。众人皆知中国乒乓球厉害,却不知是怎样的厉害,
而体育电影在这个时候便可以起到一个非常
2023/6上
文艺直通车
热播冷评
重要的桥梁作用。我国体育电影的发展策略
打造“体育+娱乐”模式的体育电影。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全民消费已然成为影视市场的事实,而如何吸引更多的受众是我国体育电影急需解决的大问题。目前,我国大众对体育文化的消费需求由单一化向多元化、
娱乐化方向发展,我国的体育电影也应该打造一种“体育+娱乐”的新模式来满足受众需求。在深入挖掘体育有关题材内容、强调体育主体地位的同时,还要塑造充满新鲜活力的人物形象。当体育遇上电影,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应该是令人感到放松、舒畅的,而不仅仅是通过紧张刺激的比赛情节来支撑整部影片。
电影《飞驰人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部电影既是一部体育电影,又是一部励志喜剧片,里面不仅包含了体育赛事的情节,还有亲情、友情,并且在其中融合了很多娱乐元素,使得观众乐在其中,以至于后来有人称其为“包着喜剧外衣的体育电影”
。中国电影当前正处于飞速发展期,体育电影由于励志、拼搏等元素,吸引了大量的年轻受众,因此体育电影在制作过程中,除了要体现体育精神,还应兼顾大众的娱乐需求,缓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更好地体现体育电影的价值。[6]
表现形式多样化,表达内容多元化。跟任何事物一样,我国体育电影想要发展也必须创新。在思想开放而自由的新世纪,若要尽可能地满足观众的多样化需求,就不能走寻常的电影制作路线,只有独特才能吸引观众。例如2015年上映的电影《破风》,虽然它并不是一部很完美的体育电影,但与其他体育影片相比还是具有突出优势的,最终票房突破1.45亿元。由此观之,
我国体育电影需要摒弃陈旧老套的叙事模式,在过去的体育电影中几乎都是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而现如今团队精神、
拼搏精神、公平竞争精神也是非常值得弘扬的。融合新鲜元素,创新表现形式和表达内容,尤其是要丰富体育电影所涉及的体育项目种类。另外,
由于体育电影所拍摄的都是超日常视角,
这与观众在日常生活中对体育项目或赛事的观赏视角不一样,
所以在表现形式、镜头运用、拍摄手法上要推陈出新,
给观众带来新的视觉体验。拓宽创作题材,瞄准体育强项。我国体育电影不能总是聚焦在大众熟知的一些体育项目上,
而是要将中国的体育强势项目发扬光大,
创作人员应该把着眼点放在这些成绩令人骄傲的项目上,让体育电影起到一个非常好的桥梁作用,将体育产业和人民大众紧密地联系起来,
扩大受众,使体育电影的受众并不仅仅是体育爱好者,
而是更多的体。[7]当“中国女排”这个电影题材和陈可辛导演的姓名放在一起的时候,是让人充满期待的。这不仅融合了对于“中国女排”这一民族记忆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登上大银幕的憧憬,对于我国体育电影的创作多年未达到一定高度的执着,还有一份对陈可辛导演“妙笔”的期待。它不仅将排球这一体育项目展现给了观众,还通过这部影片讲述了我国排球是怎样立足于世界之巅,由此激励人们学习中国女排顽强拼搏的精神,“女排精神”在全国掀起了热议,提升了人们对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这部电影也是中国在体育电影领域开启新篇章的领头羊。
结语
电影《夺冠》是我国体育电影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不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还给我国体育电影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我国体育电影未来的路还很长,人们要用长远的眼光去看待发展中的体育电影,立足体育本体,注重体育电影题材的选择,深入挖掘体育电影的内涵,传递多元化的体育精神。在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还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体育电影的优秀经验,在将国外体育电影“引进来”的同时也要让我国体育电影“走出去”,讲好中国体育故事,让我国体育电影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海峰.体育回归与文化开掘:我国体育电影发展进程探析[J].新闻爱好者,2017(07):54-57.
[2]刘宇清.难能可贵的《夺冠》[N].文艺报,2020-12-21(08).
[3]何汛.新时期中国体育电影中体育精神的嬗变[J].当代文坛,2017(03):148-151.
[4]金冠军,王玉明.电影产业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5]赵立诺.艺术化地呈现“女排精神”是一道难题[N].中国艺术报,2020-10-14(09).
[6]吴玉来.体育电影当前价值取向的研究与发展对策建议[J].明日风尚,2020(17):145-146.
[7]龚莉萍.体育影像传播[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发行部,2017.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