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讽刺文学发展史
中国讽刺文学发展史
作者:Marwa Ragheb(马尔瓦·拉吉卜)
来源:《参花·下半月》2016年第10期
        摘要:本文以中国讽刺文学发展史为研究,通过中国古、现、当代和新时期讽刺文学介绍每一个阶段有名的讽刺文学家和他们的讽刺作品。
        关键词:讽刺 幽默 黑幽默
        公元前8世纪,宫廷里就刮起“用优”之风,此处所述的“优”即古代贵族、国王的弄臣,主要以讽刺嘲笑为业,故而被称作俳优。俳是杂戏、滑稽戏的古名,而优则是艺人、演员这类人的古代称谓。国王处事欠妥,却不会直接指出其不正之处,则主要由优来嘲笑,以实现讽谏的目的。而优则通过做一些充分滑稽性的、模仿性的表演或讲述一些俏皮话等途径,通过隐喻、戏谚等不同的讽刺手段来对当时的时政进行讽刺或达到取悦国王的目的。而《史记·滑稽列传》的编撰者司马迁记录了优旃、淳于髡、优孟等不少典型代表人物,并统一称呼其为“滑稽”人物。
        首先,我们就介绍中国古代有名的讽刺家。中国最早的“讽刺家”是俳优堪,其讽谏、谐、滑稽调笑时政的传统,对中国幽默艺术尤其是戏剧性、滑稽戏曲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至封建时期,俳优职能产生了改变,由过去的讽谏帝王转变为戏弄臣下,并由此出现了“参军戏”,此属于早期戏剧之一。中国先秦时代的史籍里与诸子散文,也收集了不少的民间笑话与寓言故事。此类作品展现了不动声的幽默传统,中华民族独特的言简意赅、质朴含蓄特征,展现了对日常各种生活现象的风趣讽刺。《诗经》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一部诗歌集成,它的讽刺艺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恋人间调侃性讽刺、政治讽刺性幽默和日常生活喜剧性幽默。政治讽刺性幽默在《诗经》中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政治讽刺性幽默出现在描写夫妻间的对话调侃;第二,用微妙的笔调和俏皮的语言揭示矛盾,起到讽刺幽默的艺术结果;第三,用比喻和夸张的方法对美与丑加以比照,用幽默性的嘲弄讽刺统治者的残暴无耻和昏庸腐朽。作家在这类诗歌中,主要通过比喻与夸张手法对美及丑展开对比,借助讥笑嘲讽口吻,达到较强的戏剧性讽刺效果,达到痛斥和讽刺统治者的目的。
        总之,《诗经》诗歌中特有的讽刺艺术有了充足体现,此类调侃不仅委婉、风趣,还凸显了讽刺、俏皮、逗趣之意,均属于讽刺幽默手法的表现,使得《诗经》从感官上更让人愉悦,充满艺术气息与彩,使大家于笑声中了解了事物丑恶的实际面貌,也从精神方面得到
了一定程度上的愉悦感与满足感,也就让整个欣赏与批判的环节更富含趣味性。
        中国讽刺发展史上第二个备受关注的阶段即魏晋时期,与该时期思想界抵制蔑视谶纬迷信统治这一背景彼此适应,受封建纲常约束,逐渐出现了举止放浪、言论谐谑的“魏晋风气”。
        两汉六朝时期总的来说,讽刺艺术没有大的发展,但是却仍然有值得关注的作品。如史学家司马迁在名著《史记》里有一个专章《史记·滑稽列传》,这里记录此类人物的讽刺言行,为了凸显这些人物的机智,不能将其称呼为讽刺文学,但实际上这已经形成了讽刺作品的内容与架构。
        中国最早的一部笑话专集是三国魏邯郸淳所撰《笑林》三卷。《笑林》以讲故事的口气叙事,诸子寓言以笑话作规劝为讽喻手段,以漫画和夸张式笔法写人,简单而爱憎分明,短小而形象生动,艺术风格轻松讽刺,生活气息浓厚,让人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并在开怀大笑的过程里感受到作者鞭挞、讽刺封建腐败对象的用心。
        魏晋时代有不少的名人名家,如阮籍、孔融等所创作的诗歌与散文等文学作品均对该时期的黑暗政治进行了讽刺,所创作的文字作品诙谐幽默,对该时段的文风产生了较大影响。
        魏晋时期,盛行讽刺及幽默相结合的艺术作品。魏晋后,中国讽刺艺术作品的发展延伸至戏剧范围。隋唐时代的《启颜录》是隋唐讽刺家创作的第一部讽刺作品,也是继《笑林》后的第二部讽刺专著。李商隐的《杂纂》为中国讽刺文学史的一本奇书,其讽刺独具特,无生动的故事情节与人物,与讽刺作品中(人物、情节方面的一些简单可笑行为)也存有差异,主要分作多个独立小章节,每节均有一个小标题,此标题内容是针对某个事情得出的结果,但在标题下面,分析了多个可能会出现此结果的行为与事实。
        诗的时代是唐代,唐代有很多讽刺作品。像文豪韩愈的游戏文字《毛颖传》《送穷文》之类,不乏讽刺情趣。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唐代笔记中的大量讽刺作品。
        宋代也是中国讽刺文学的一个黄金时代,讽刺文学在该时代也取得了较大发展。这一时期的讽刺作品大部分为“报告文学”式,即以文学的笔法记叙,加工实事而成,且留下了不少讽刺的作品,如:钱易的《滑稽集》、周文玘的《开颜录》、阵哗的《林下笑谈》《谈谐》等。
        中国讽刺文学沉寂的时代是元代。元杂剧的人物有机智、讽刺的特征,人物形象刻画得有趣、生动,代表了中国喜剧艺术的成熟。元杂剧名家王实甫、关汉卿、郑廷玉、康进之、
白朴等所创作的《西厢记》《望江亭》《看钱奴》《李逵负荆》《墙头马上》等著名喜剧佳作,均为中国讽刺文化史留下了相当珍贵的遗产。
        中国讽刺文学的第二个黄金时代是明清时期,又开创了中国讽刺文化史的兴盛时期。该时段的戏剧领域方面颇有成就,讽刺艺术在长篇小说、话本小说、散文与幽默短片等多方面均大放异彩,并在此时段产生了《西游记》等一系列充满讽刺情趣的文学作品,展现了猪八戒、孙悟空等人物的讽刺性喜剧形象。《儒林外史》为中国文学史上长篇现实主义讽刺小说,可谓是中国古典文学讽刺艺术的巅峰。在讽刺手法的运用上,也有其独到之处。
        清代讽刺诗与明代讽刺诗相比,更加通俗诙谐,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清代讽刺对联不能与其他任何朝代相比较,且清代笔记相当多,其中又包含了讽刺幽默小品。如小石道人的《嘻谈录》《嘻谈续录》和徐珂《清稗类钞》中的诙谐类和讥讽类,游戏主人的《笑林广记》、陈皋谟的《笑倒》等,可归入一流幽默作品之列。
        “五四”时代属于观念大转变、思想大解放的时代,也属于讽刺艺术与民族智慧全面发展的时代。这一时期现实环境让不少充满讽刺天赋、气质才能的作家脱颖而出,他们接受并吸收国外讽刺理论,学习创作里包含的讽刺风格,逐渐扎根中国土壤并自成一家。
        中国现代讽刺文学发展史,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幽默”发展的高潮时期。那时“幽默”的理论与实践已完全迈进崭新时期。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要求把幽默视为一种艺术主张给予提倡并在这方面展开研究与实践的人,也是“幽默”该译名的首创者。在林语堂前,著名学者王国维也在1906年撰写的《屈子文学之精神》一书中提到了Humour,将其翻译成汉语即“欧穆亚”,他虽将其视为人生观的一种,然而始终未针对其作出较全面的探究。此后也就无再议。1924年,林语堂于《晨报》的副刊中又撰文,详细分析了把“幽默”翻译为汉语的原因。“幽默”一词作为外来语的译者,与中国古汉语词语里的“幽默”(理解为“寂静无声”)关系不大。然而因“幽默”一词新义在民间的广为流传,幽默在中国古汉语词语中的本质含义自然也被内涵美学概念新义所代之。
        20年代开始,林语堂与鲁迅为中国新文学运动两两联手,借助讽刺与幽默手段,与反帝反封建思想进行了一系列文化、政治斗争,也在整个斗争过程中总结了不少的幽默理论,并创造了讽喻犀利、语言诙谐的“语丝体”散文。
        此时鲁迅在自身所创作的杂文、散文诗、小说等优秀作品里形成了“感而能谐、境而多讽”的幽默讽刺风格,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即《阿Q正传》《孔乙己》等名作,塑造了阿Q、孔
乙己等人物为代表的、具有民族特的不朽经典作品,并针对讽刺理论作出了创造性见解,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着手,为讽刺在中国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范例。
        除鲁迅外,该时期中国文坛上还产生了不少讽刺犀利、刻画生动、爱憎分明的幽默讽刺作家。如:钱钟书、老舍、沙汀、赵树理、张天翼等,他们主要以讽刺及幽默为武器,代表作品如《围城》《骆驼祥子》《小二黑结婚》等,作品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老舍为中国最有名的现代文学家之一,老舍先生被称为讽刺大师,讽刺在他的艺术风格及创作个性里以及小说创作中,均发挥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老舍的讽刺表现方式大致可分作两类:
        第一,“自然”的讽刺表现方式
        老舍小说作品里,一类为创作者在作品里把自身观察到的、攫取到的、生活里的矛盾与可笑处如实记录,不添加任何修辞手法,因而将其称作“原生态”讽刺或“自然”讽刺。
中国喜剧片
        第二,“智慧”的讽刺表现方式
        在讽刺艺术里,主观情感相对更少,“自然”讽刺取“原生态”的东西相当多,审美情感态度含而不露,给人以“原生态”之感;但“智慧”讽刺审美情感与前者对比更强、更“外露”。在老
舍讽刺作品里,借助夸张、比喻、比拟等不同修辞手法,来完成“智慧”的讽刺,不同修辞手法的应用既广泛又熟练。
        通过以上阐述我们可总结得出,老舍之所以成为对当时与后世影响深远的讽刺大师,除他具有发掘事物内部矛盾的敏锐观察力外,还掌握了语言表达与情节结构等方面的多样化大量幽默讽刺技巧,特别是修辞技巧。
        “五四”运动过后,现代文学史上又相继出现了不少具备个人独特风格与幽默讽刺性的作家与作品,至抗日战争后,涌现了一批敢于面对现实的文学青年,创作了有较强辛辣讽刺韵味的优秀作品,如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馆里》(1940)、张天翼的《华威先生》(1938),以及陈白尘的三幕讽刺喜剧《升官图》(1945)等,均备受读者关注。此外,在三四十年代还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杂文和讽刺诗等。该时期内,富有差异的艺术形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讽刺渗透,并随即出现大量充满讽刺性幽默特征的新体裁,如漫画、杂文、相声等。
        中国当代讽刺文学发展史。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讽刺文学进入繁荣时期,并突出表现在充满喜剧性的作品上,如曲艺、戏剧、电影等。小说有《锻炼锻炼》中的“吃不饱”、
赵树理《三里湾》中的“常有理”等很多幽默形象出现;幽默讽刺喜剧包括《新局长到来之前》《球场风波》《花好月圆》等。相声有《开会迷》《买猴》《夜行记》等。中国新时期讽刺文学到1976年8月,“黑幽默”这一流派首次在中国传播。内刊《现代外国文学》第二期推出了约瑟夫·海勒专辑,内容包括“前言”和部分《第22条军规》、部分《烦恼无穷》,这期刊物在交流单位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