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当代影视的现实主义书写——从《人民的名义》开始谈起_百度文...
33
艺术论丛
浅论中国当代影视的现实主义书写
——从《人民的名义》开始谈起
张钟文
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
摘要:现实主义书写经久不衰,亦常说常新。本文从《人民的名义》受欢迎的原因分析入手,分析中国中国当代影视作品现实主义书写的现状,并剖析其弊病,他们难以逼真地再现现实,难以在观众面前呈现一种涵括社会微观与宏观于一体的影视书写,他们往往只是抓住一个点进行自我发挥,这种发挥也经常让现实主义的书写转变为浪漫主义甚至娱乐主义。本文由此入手,展望中国当代影视现实主义书写的方向,着力于逼真性,当代人书写当代人的故事,增强批判性。
关键词:当代影视;现实主义;写实性;批判性今年以来,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播出后,轰动一时,在广大人民众中引起了很大的热议,人们以追看该剧为荣,以谈论该剧为傲,原因为何?《人民的名义》将反腐与刑侦有机地结合起来,真实地描绘了、还原了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反腐生态。剧中呈现的腐败与反腐的种种事件,令人们惊讶该剧的尺度之大,超过以往所有的反腐影片。因此《人民的名义》走红的最根本原因是该剧的纪实风格,即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那么,现实主义的魅力何在呢?中国现实主义的影视何其多,缘何《人民的名义》能独享盛赞呢?
一、现实主义的写实性与批判性
现实主义是最初源于西方最古老的文学理论,即古希腊人那种"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的朴素的观念,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①。因此,现实主义的显性特征即是写实性、逼真性,诚如《人民的名义》中生动真实地刻画描绘了当代中国官场某些官员的腐败与高压反腐形势,这种写实性令观众耳目一新,因为该剧所描绘的事件是人民众所不太熟悉的,当该剧将这种形势呈现出来时,观众首先体验到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洞悉,他们开始熟悉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反腐生态。当然,使人民众了解事实、洞悉事实还不是《人民的名义》现实主义书写的唯一效果,它对贪官污吏深刻地、真实地揭露,其实也是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往往如是,它们的作者大多不会高举旗帜呐喊抨击,而是在真实地描绘事物的过程中,不露神地将自己的观点倾注其中,因为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当人们洞悉事实之后,心中自会生出对黑暗、邪恶事物的厌恶、批判之感,西方的现实主义著
作《人间喜剧》、《红与黑》、《双城记》等如是,东方的《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亦如是。因此,现实主义的写实性和逼真性往往蕴涵着批判性。
二、中国当代现实主义影视书写的现状
近些年来,中国当代的现实主义影视书写发展较为迅速,种类亦比较丰富,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青春书写、家庭伦理书写、历史书写等
(一)青春书写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可谓是青春书写的滥觞,在它之后,一系列青春怀旧的影片纷纷出现,如《匆匆那年》、《小时代》、《七月与安生》等,它们裹挟着浓厚的回忆味道,浓墨重彩地演绎逝去的爱情、友情,还原了一代人青春时代的迷茫,但这也恰恰是这一类型的桎梏,因为我们不可能长久地沉浸于回忆,生活还将继续向前。
青春书写还有一种方向是职场书写,主要描述青年人初入职场打拼、奋斗的故事,如《欢乐颂1、2》、《杉杉来了》、《杜拉拉升职记》等,它们一般着眼于女性在职场中的发展,演绎职场故事。但往往难以跳出偶像化、套路化、定型化的弊端。
(二)家庭伦理书写
家庭伦理书写在中国的发展最为迅速,在这其中婆媳关系的书写数量又为最多,例如《小麦进城》、《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等,这一类型的书写最为写实,较为充分地呈现出中国当代社会家庭内部的伦理关系。然而,近些年来,将现实浪漫化、将生活理想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这是创作人为迎合观众心理需求、满足观众愿望的妥协。
(三)历史书写
历史书写这一类型的影视剧作最为繁多,基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选取其中有益的事件进行演绎,仿若读史,却不如读史。为何?中国当代现实主义影视的历史书写往往并非基于史书,反而加入了太多的个人主观的创作,较为符合历史的有《康熙大帝》等,近些年来兴起的宫斗戏和穿越剧等,依托历史进行演绎,却又不遵照历史事实,容易传达给观众错误的历史知识。
三、中国当代现实主义影视书写的发展方向
纵观中国当代现实主义影视书写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最首要的莫过于难以逼真地再现现实,难以在观众面前呈现一种涵括社会微观与宏观于一体的影视书写,他们往往只是抓住一个点进行自我发挥,这种发挥也经常让现实主义的书写转变为浪漫主义甚至娱乐主义。这种去现实的书写其实也是受到了视觉时代的“娱乐化”的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美)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给我们的谆谆告诫,当我们远离现实,沉浸在纯粹的娱乐世界中时,“人们对于这个世界就不会有任何质疑,对于自然真实的东西也就
中国喜剧片变得熟视无睹。”②真正的“娱乐至死”也就不远了。按照上述第一部门的陈述,现实主义的写实性和逼真性往往蕴涵着批判性,即中国当代现实主义影视书写还缺乏批判性,大多数现实主义影视作品难以像《人民的名义》那样揭露、展现我们当代社会发生的事情,这样也就难以引起人民众的共鸣。
其实,近些年的中国当代影视的现实主义作品渐丰,虽存在种种问题,但《人民的名义》是一种方向,它将主旋律与人们的喜好有机地结合起来,开辟了一条现实主义影视书写的新路。当然,当代影视作品还应该多多展现当下社会生活,当代人书写当代人的故事,因为这也是中国当代现实主义影视书写缺乏写实性和批判性的重要原因。
注释:
①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86.
②[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M].章艳,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4.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M].章艳,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蒋磊,赵卫东.“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价值取向”研讨会综述[J].文艺研究.2011(10)
[4]张宏森.中国电影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10)
[5]肖爱平.现代西方女性主义正义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6]邵卯仙.从文学接受过程看琼瑶小说[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3)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