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II》
对照教材来复习
第十七章 左翼作家小说
第一节 左翼作家小说概貌
一、前期“左联”的“革命的浪漫谛克”
1.“革命的浪漫谛克”,是在此之后左翼批评家提出的一个批评术语。/245
2.由此标志着左翼文学前、后期的一个分界。
二、前期“左联”小说
(一)蒋光慈(1901—1931)
1.“革命加恋爱”小说的始作俑者。
创作作品有《少年漂泊者》(1926)、 《野祭》(1927)、《丽莎的哀怨》
(1929)、《冲出云围的月亮》(1930)、《咆哮了的土地》(又名《田野的风》1930)。
作品多描写20世纪30年代革命青年的革命经历,其中穿插着人物的恋爱生活,但内容狭窄,人物形象缺乏鲜明的个性特征。 最后一部长篇《咆哮了的土地》是其代表作。人物:地主家庭出身的革命知识分子李杰、矿工张进德。
(二)华汉、洪灵菲、胡也频
1.华汉(即阳翰笙)
作品有:中篇《女囚》、《两个女性》,短篇集《十姑的悲愁》、《活力》,长篇《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三个中篇)中国喜剧片。被认为是“革命的浪漫谛克”典型,再版时收到瞿秋白、茅盾的批评。
2.洪灵菲
代表作:《流亡》三部曲,包括 《流亡》、《前线》、《转变》三个长篇。
3.胡也频
“左联五烈士”之一。作品有: 中篇《到莫斯科去》(1929)、 长篇《光明在我们的前面》(1930)。 《到莫斯科去》:新女性素裳、 共产党员施洵白、丈夫徐大齐 (国民党官僚)。
长篇《光明在我们的前面》: 通过对主人公刘希坚和白华 的政治分歧和恋爱过程的描写,表现了白华在“五卅” 运动的教育下,终于由无政 府主义倒向她爱人刘希坚所 信仰的共产主义,是很有历 史认识价值的。
(三)柔石
代表作:中篇《二月》萧涧秋 、陶岚(陶慕侃妹妹)、老同学陶慕侃、文嫂
短篇:《为奴隶的母亲》母亲、春宝、秋宝
三、“革命的浪漫谛克”之清算/247
1932年,对华汉的《地泉》三部曲进行批判
四、后期“左联”新人
在鲁迅周围,出现了张天翼、沙汀、艾芜、萧军、萧红等。
第二节 张天翼的小说
处女作《三天半的梦》,“左联”新人作家。三四十年代创作大丰收,短篇集《从空虚到充实》、《小彼得》、《脊背与》、《蜜蜂》、《移行》、《反攻》、《团圆》、《畸人集》等;中篇:《清明时节》;长篇《鬼土日记》、《一年》、《在城市里》;长篇童话《大林和小林》等。
代表作:《包氏父子》(1934)、《华威先生》(1938),奠定了其喜剧讽刺风格。
一、《包氏父子》时期:市民喜剧讽刺
1.张天翼善于讽刺、嘲笑城镇市民阶层庸俗、虚伪的社会众生相,主要讽刺了以下三类人物:
(1)伪善、狡诈的乡绅阶层人物。
(2)灰的小知识者、小市民、小公务员形象。
(3)愚昧的下层市民,如《包氏父子》。
2.前期代表作《包氏父子》
老包:勤劳、善良、贫苦、谨慎,是封建社会忠实的奴仆;愚昧落后、说话木讷迟钝、麻木不幸,又幻想向上爬的城市小市民,最后幻梦破灭。
儿子小包(包国维):不学无术、精神空虚、庸俗下流、卑劣的奴才、流氓阿飞式的人物。
二、《华威先生》时期:官僚时态讽刺
《华威先生》讽刺了一个“包而不办”、整天忙于“跑会”的国民党抗战官僚的典型。
华威形象:他浅薄专横、自命不凡,到处钻营,无孔不入,有强烈的领导欲。骄妄、虚伪、庸俗的官派作风;装腔作势、附庸风雅、乖张滑稽的行为举止,构成了这位 国民党党棍官僚的生动形象。
《速写三篇》:包括《华威先生》、《谭九先生的工作》、《“新生”》。
三、儿童文学创作
《大林和小林》(1932)、《蜜蜂》(1932)、《秃秃大王》(1933)、《奇遇》(1934)、《金鸭帝国》(1942)
四、张天翼的文学史意义/250
第三节 沙汀的小说
沙汀小说以讽刺为主,富有浓郁的四川地方特。创作分为三个时期。
一、前期:印象写作与乡村叙事
1.沙汀前期创作,受左翼文学的影响,比较注重题材的时代与社会意义,能够精细地描写出社会现象。成名作《法律外的航线》。
受鲁迅回信关于小说题材的启发,经过一番探索,沙汀终于把目光投入到四川内地的农村社会生活,创作出一批具有讽刺意味的作品。
2.沙汀以四川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内容/251:
(1)讽刺地方基层制度的黑暗腐朽。
(2)揭示各人物的劣根性。
二、后期:《在其香居茶馆里》与《淘金记》
短篇代表作:《在其香居茶馆里》,围绕国民党兵役问题,揭露地方权力阶层的黑暗腐败及其兵役制度的虚伪。
人物:联保主任方治国
土豪劣绅邢幺吵吵
1941-1949,创作了三部长篇小说《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其中《淘金记》作为沙汀长篇代表作。
《淘金记》:被卞之琳誉为“抗战以来所出版的最好的一部长篇小说”。
人物:龙哥、白酱丹;林幺长子;何寡母;投机商人彭胖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创作/252
四、沙汀小说的文学史意义/252
三、结合作品,比较分析《在其香居茶馆里》和《华威先生》在讽刺艺术上的不同(各举作品说明)。
(1)《华威先生》不注重情节的连贯、完整,主要选取华威先生出席会议的喜剧片段加以反复渲染,达到对人物的讽刺。作品近于速写。
《在其香居茶馆里》讲究结构的严谨巧妙和情节发展的波澜起伏。设计明暗两条线索,两线结合,达到对国民党政权的讽刺。
(2)《华威先生》在艺术描写上广泛采用漫画式的夸张的手法。
《在其香居茶馆里》忌讳作家主观情感的外露,主要依靠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活动进行客观冷静的白描,不动声地达到对人物的讽刺。
(3)《华威先生》的讽刺风格机智、泼辣、豪放。
《在其香居茶馆里》的讽刺风格沉着、含蓄、细腻。
第四节 艾芜的小说
早期有短篇小说集《南行记》等。散文集《漂泊杂记》等。
一、前期小说:异域与流浪
1.短篇代表作:《山峡中》,野猫子形象。流浪汉形象,是艾芜小说里面用力塑造的人物形象。
艾芜早期小说特:/253
2. 以《三峡中》为例,简析艾芜《南行记》在人物塑造上的特点。
(1)描绘社会边缘人的形象,如流浪汉、盗马贼、烟贩子、滑竿夫、山盗等。《三峡中》就是写一强盗的生活;
(2)这些人物,善恶兼有,富有顽强的生命力,艾芜透过人物“恶”的外衣,发现其内在“善”的灵魂和品质。结合作品分析野猫子形象。
二、后期小说:乡村与悲剧
1.长篇小说:《丰饶的原野》(《春天》、《落花时节》、《山中历险记》三个中篇,1946)、《故乡》( 上、下 1947 )、《山野》(1948)
其中《故乡》是艾芜抗战时期最重要的成就最高的作品。50多万字。小说以地主家庭出身的大学生余峻廷抗战后从上海回到故乡(湖南南部一个偏僻小县城)20多天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描绘了抗战时期内地县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展现基层政权的腐败堕落和人民的反抗精神,揭示了国统区的黑暗状况。
2.表现后方农村妇女形象的作品:中篇《乡愁》、《一个女人的悲剧》,短篇《石青嫂子》。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创作/254
四、艾芜小说的文学意义/254
第五节 丁玲的小说
1927年首次用“丁玲”笔名,
一、复仇的女神:苦闷与女权
处女作:《梦珂》
此时期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
莎菲形象/255:
二、“左联”时期:革命加恋爱
中篇《韦护》,体现“革命加恋爱”模式
1931年《水》,标志着创作的“左翼”转向
长篇《母亲》,只完成了第一部。
三、延安时期:洁癖与转变
抗战爆发后到了延安。写了一些反映延安问题的小说,受到批评。如《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三八节有感》等。
1942年延安文艺整风运动后,创作了长篇:《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48)
丁玲此时期小说的艺术特:/257
四、新中国成立后时期/257
第六节 叶紫等作家的小说
一、火一样的叶紫
短篇集《丰收》、《山村一夜》、 中篇《星》。
创作以农村题材为主。
代表作:《丰收》,云普叔与儿子立秋。
小说重在表现被严酷现实所逼迫的农民们,终于起来反抗、走向革命的必然过程。
《丰收》的姊妹篇《火》,《电网外》等。
《丰收》、茅盾的《春蚕》和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都是描写“丰收成灾”的作品
二、细致的吴组缃
小说集: 《西柳集》、《饭余集》(小说、散文集)。 成名作:《菉竹山房》。
代表作:《一千八百担》、还有《天下太平》、《樊家铺》
三、苦情的罗淑
代表作:《生人妻》,最初发表在巴金、靳以编的《文学季刊》。小说描写一对农民夫妇的悲惨遭遇。丈夫因家里贫困,将妻子卖给人家。结果妻子不堪忍受后夫的虐待逃回了自己的家,发现自己的丈夫已被后夫告发吃官司,悔恨交加。小说表现妻子和丈夫之间的感情。
罗淑小说的感人处,就是在叙述人物的苦难现实同时,不忘人物间的情感因素。
第七节 东北作家的小说创作
一、东北作家的概貌
1.名词: “东北作家”
30年代中期,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北平等地的青年作者,有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 ,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正是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们,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二、萧军
2.创作
A.早期成名作和代表作:《八月的乡村》 1934年10月
思想内容:小说描写了一支抗日游击队伍在血腥中艰难成长的历程,表现了东北人民誓死保卫家园的坚定决心。与萧红从侧面表现帝国主义侵略下的人民的缓慢觉醒不同,写的尖锐、雄浑、遒劲。小说正面刻画了陈柱司令、铁鹰队长、游击队员李三弟、崔长胜等新的农民形象,展示了一幅东北人民铁血抗日图。
鲁迅曾这样评价:“作者的心血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难的人民,以致失去的茂草,高粱,蝈蝈,蚊子,搅成一团,鲜红的在读者眼前展开,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与活路。”
萧军作品是体现了“力”的艺术的创作。小说的语言是质朴自然,通俗易懂的。但在平淡之中又极富激情,小说的字里行间都流淌着那种高亢的抗战激情。给正在崛起的民族抗争的文学,带来了悲愤强悍的气息和粗犷奔放的力作,为我国抗战文学的先声。
《八月的乡村》的出版不但显示了抗日文学的实绩,也奠定了萧军在文坛上的地位。从此,他与萧红成为“东北作家”的著名代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