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就到家》的观后感(通用7篇)
《一点就到家》的观后感(通用7篇)
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计划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下面是我汇编整理的《《一点就到家》的观后感(通用7篇)》,希望能够帮到你!
《一点就到家》的观后感 篇1
  看过了《夺冠》和《急先锋》,又迎来了《我和我的家乡》与《姜子牙》,但是不管哪部,都没有让我有叹为观止的感觉,好像都有些不如人意。终于,在看过了《一点就到家》之后,我可以确定,原来国庆档最好的片子,是它!
  本片讲述了:
  魏晋北(刘昊然饰)、彭秀兵(彭昱畅饰)、李绍(尹昉饰)三个性格迥异的年轻人从大城市回到云南千年古寨,机缘巧合下共同创业,与古寨“格格不入”的他们用真诚改变了所有人,开启了一段非常疯狂、纯真的梦想之旅。
  电影里,那些些需要治愈的,已经治愈的,都是成年人藏在内心深处不可言说的“秘密”。把创业作为梦想,一步一步地实现,本身就注定是个治愈的过程,治愈的是成年人的少年心。其实,片中魏晋北,彭秀兵,李绍的实际年龄并不下小了,是演员的外形给了大家他们还很年轻的错觉。
  实际上,魏晋北在云南种了三年咖啡后已经马上三十岁了,彭秀兵离开家乡十年后才回到家乡,种咖啡又是三年。李绍从北京回村种咖啡整整五年,彭秀兵叫他“绍”哥,然后创业种咖啡又是三年。所以,片中的三位主角实际上都是三十上下,却几乎一事无成的人。他们还算年轻人,可实际上却遭受了多年社会的毒打。他们可能已经没有多少机会成功了,更可能淹没在人海里用永远做普通人。
  一直认为喜剧片是很难拍的,但这部电影的笑点,完全不生硬,彭彭长了一张看到就想笑的憨憨的脸,而刘昊然身上有一种一本正经搞笑的气质,所以电影里连“你马死了”“我不干净了”这样的梗,都显得非常妙。而喜剧片比制造笑点更难的,是如何引发思考和煽情。
  这部电影,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就是淡淡地来这么一笔,关于新旧交替的思考,关于父子亲情的和解...都只有一点点,但正是这恰到好处的一点,造成了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效
果,足够让观众慢慢回味,却也不会在电影院里因为硬煽情而尴尬到脚趾抓地。
  这无疑是一部有诚意的,轻盈的喜剧,少年感浑然天成,活力炸裂,电影生动的剪辑,配乐,无处不张扬着这种青春的生命力。我相信观众一定能感受到,因为这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真挚。就仿佛一位穿白衬衫的少年站在你面前。他的裤脚有泥巴,脸上有汗水,没有精致的外表,但是他真的讨人喜欢。
  那青涩的天赋和真挚的情感异常难得,主创的个人气质深深的融入了电影里,时而飓风飞舞,时而麦芽疯长。看着几个大男孩在屋顶跳舞,吃烤串,喝啤酒,睡一张床,拉小手,吵架,和好,再吵架,再和好…很容易让你陷入他们的情绪里,分享他们的青春张力。
  《一点就到家》的观后感 篇2
  《一点就到家》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最好的地方可能不是它好笑的梗,而是它提到了农村的留守问题。我的家乡也是一个人口流失大市,小的时候身边总有人外出务工,或是家里亲戚或者同学爸妈,去到经济发达的地方,云南的这个小村子也是这样,因为村子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家乡,去外面寻更好的生活,但主角团不一样,他们是再外面打拼过,但选择回到家乡,建设自己的家乡。
  在中国合伙人那个年代,所有人想的都是走出去,因为外面的月亮更圆,但在我们这个年代,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乡也很好。
中国喜剧片
  说实话人谁不自私呢,谁不希望自己的城市,自己的家乡能发展的很好吗?看到那些新的一些城市的土著,靠收租拆迁都能过得很好生活的时候谁不羡慕呢,看到跟自己父母一样年纪的大爷大妈,因为这些红利靠收租就可以不上班出去旅游开心的时候想到自己的父母,也会觉得很心酸。也想自己的父母能过上这样的生活,但是可惜,他们同样的年纪还在为了我们能在大城市有一套房子还在拼命工作…...
  “中国发展得越来越好,其实现在越来越多创业者不需要走出去了,大家需要走回来。”电影《一点就到家》上映当天,影片主演刘昊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影片主要讲述三个热血青年在农村扎根创业的历险故事,他饰演的魏晋北是一个“屡败屡战的梦想家”,最后他终于明白了一件事,“年轻人需要做的不仅是追寻风口,而是努力让自己变成一个风口,带着自己和周边的人一起飞起来。”
  当好“头雁”,立起“榜样”的样子。“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他们在疫线中“事不避难,义不
逃责”,带头到疫线去,充分彰显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对“头雁”的生动阐述。黄大年立起“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奋斗目标,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用35年的坚守,让10多万山区众摆脱世代贫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脱贫攻坚,亲自挂帅,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人民至上”“我将无我”,以无畏的担当精神,自上而下突出“关键少数”,由点及面带动“最大多数”,在行动上“拉满弓”,当好“店小二”,争做人民“服务员”,争当脱贫“头雁”,汇聚民族团结“一把筷子难折断”的内生动力。
  带上“智勇”,扎根基层“破茧成蝶”。“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作为新时代党的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正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党员干部唯有当好“追光者”“守护者”,敢于做梦、勇于试错,才能愈加让乡村焕发新光彩。
  从讲述上世纪80年代中国青年奋斗和拼搏图景的《中国合伙人》到《一点就到家》,从“走出去”到“走回来”,乡村振兴需要党员干部扎根基层,当好众心中的“主心骨”“守护神”,蕴藏起作“茧”的“丝”才能“破茧成蝶”。黄文秀将扶贫事业作为“心中的长征”,她用脚步丈量了土地,
用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真正让众感到温暖、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将“脚印”深深地留在了人民众心里。
  那句“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朴实的话语,凝聚起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引领更多人争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攀登者”。
  交好“期末考”答卷,做好“升学考”衔接。“谋大事必先观大势,开新局必先知变局。”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要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