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教学要求: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难探索的过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具体过程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意义。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过程:
1956年4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论述了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研究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重要意义,提出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揭开了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序幕。
一、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原因
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将进入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党面临如何在中国这样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课题
国情: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发展极不平衡→全新的课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2、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成就:一五期间的五年中,我国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1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近6000项。我国有了自己的汽车、飞机、重型机器和精密仪器等制造业;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也有很大发展;新建成的宝成、鹰厦、集二等铁路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长江上架起了武汉长江大桥,连结了中南地区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铺到了“世界屋脊”。
问题:选择了苏联模式。后来回忆:这是必要的,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
必要的: “一五计划”是在苏联的大力援助下全面展开的。1952年8月,为争取苏联对“一五计划”援助,周恩来率团访苏。期间,苏联共派遣3000多名专家,带来的资料重量达600多吨,共完成156个重点工程项目。工业化起步阶段,需要集中力量打基础我们缺乏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有必要向别人学习
不满意:苏联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
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比例关系失调(重太重,轻太轻,农无足轻重)
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调(重积累、轻消费)
管理体制过分集中统一
所有制结构过分单一
3、直接的导火线: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
1956年2月25日,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最后一天,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在这个报告中,赫鲁晓夫把以前口口声声称为“父亲”、“慈父”的斯大林指责为“暴君”、“刽子手”、“独裁者”和“破坏社会主义法制者”,使整个世界震惊,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严重的思想混乱。1956年10月,先后发生了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西欧各国都发生了大批共产党员事件。(参看资料苏共十二大及波凶事件)
影响: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启示:引以为戒,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1、 1956年4月和5月,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①这就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论十大关系》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2、《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调动各种积极因素(1)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调动各种积极因素(6)汉族与少数民 族的关系;(7)党与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3、这里讲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既包括党内的因素,也包括党外的因素;既包括国内的因素,也包括国外的因素;既包括直接的因素,也包括间接的因素。
总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方针,对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社会主义探索阶段
1、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2、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方针、原则:
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
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
对于人民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努力克服政府机关的官僚主义,也要加强对众的思想教育;
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践、艺术实践去解决;
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一)中国共产党很早就开始重视国家的工业化问题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
2、抗日战争时期指出,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工业化 ;
3、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
(二)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
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
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1、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提出,社会主义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2、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应当采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3、关于经济建设方针。党的八大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多次阐述了统筹兼顾的方针,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生产两大部类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积累与消费的关系,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既要顾全大局,突出重点,也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综合平衡。同时,也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外援,开展与外国的经济交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学习外国的长处和好的经验,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4、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刘少奇、周恩来提出了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的思想。朱德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思想。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
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
5、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提出了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的思想,认为商品生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有利的工具,要有计划地大大地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还主张企业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责任制,要实行民主管理,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即“两参一改三结合”。
6、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党的八大提出,要进一步扩大民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必须加强对于国家工作的监督,特别是加强党对于国家机关的领导和监督,加强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和它的常务委员会对中央一级政府机关的监督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地方各级政府机关的监督,加强各级政府机关的由上而下的监督和由下而上的监督,加强人民众和机关中的下级工作人员对于国家机关的监督;提出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法制。
7、关于科学和教育。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要实行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科技发展战略,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强调,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必须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刘少奇提出实行“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一种是全日制的劳动制度,全日制的教育制度;一种是半日制劳动制,半日制的教育制度(即半工半读)。
此外,以及党的其他领导人还在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实现祖国统一、交和国际战略、执政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成为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如何巩固和发展这一制度?
1、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
当时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内——改善人民生活,争取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拥护
对外——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威慑,增强民族自立自强意识
2、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