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特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①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②成果: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③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①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②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的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③成就: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灯先后建成投产。
④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伟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953-1956)
①内容
(1)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政策(公私合营)
②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③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曲折历程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内容: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中国尽快的从罗就得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探索失误
①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②“”:急于求成和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建立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为背景及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④“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3.政策调整
①1960年对公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②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3年出现国民经济的复苏。
③1975年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1,背景
①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改善。
②1978年5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社会主义探索阶段③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内容
①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政治路线: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影响: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
①内容
(1)经济体制: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2)管理体制: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②意义: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2.城市改革
①开展:1984年以后全面开展: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②内容
(1)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
(2)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分配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①背景
(1)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2)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②过程
(1)提出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确立框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3)完善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初步建立: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③建设成就
(1)经济增长:年均9%的增长速度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2)人民生活: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创办经济特区
①设立:1980年,我国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作为经济特区。1988年,增加海南为经济特区。
②特点: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③意义: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具有探索示范作用。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①沿海开放城市:1984上海、天津、广州等14各沿海港口城市。
②沿海开房去:1985年以后,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相继开辟为沿海开放区。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经济技术开放区: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
4.开发和开放浦东: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开发开放浦东为龙头,浦东新区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5.5.对外开放局面逐渐形成
6.①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延边开放城镇、内地生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7.②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不同点及影响
1.不同点
①“”运动片面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泛滥,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属于生产力领域。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一大二公”,盲目变革社会生产关系,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属于生产关系领域。
2.影响:“”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人民众生产的积极性。二者是造成1959-1961年严重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1956年-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失误的原因、后果及经验教训
1.原因
①客观原因: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及对中国革命。建设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世纪相结合也需要一个过程。
②主观原因:
(1)党缺乏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照搬苏联模式。
(2)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认识不足,急于求成。
(3)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4)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左”倾错误,长期以来,缺乏“左”倾错误的认识和警惕,致使政治上的“左”倾错误蔓延到经济领域并恶性膨胀。
2.后果
①“左”倾错误的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民众的生产积极性遭到挫伤。
②1959-1961年出现严重经济困难。
③“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损失大约5000亿元,使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3.经验教训
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③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大战的实际水平。
④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经济建设从国情出发,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