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 |
1.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 2.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3.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
1.中共八大
背景 | 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一五”计划建设即将完成 | |
内容 | 主要矛盾 | 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
主要任务 | 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 |
意义 | 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 |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
(1)内容:1957年春,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影响:这个论述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但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
整风运动
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的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曾在1942年、1950年、1957年进行过3次。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在《人民日报》发布《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文章,进行“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和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1958年8月底,整风运动结束。
反右派斗争
针对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猖狂进攻的问题,1957年
7月,部署反右派斗争。为此,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右派斗争,到1958年夏季反右派斗争结束。但在斗争过程中某些人犯了严重的扩大化的错误。
二、探索中的初步失误与调整
1.总路线的失误
(1)表现: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结果:1959至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3)评价: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和人民公社化的主要不同
(1)“”属于生产力范畴,根源在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忽视了中国经济落后的国情。
(2)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根源在于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和教训
(1)要充分认识国情。
(2)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
(3)要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
(4)国民经济发展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要急于求成。
2.国民经济的调整
(1)目的:克服困难。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2)方针和策略
①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②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
③1962年初召开七千人大会,深入总结经验。
(3)结果
①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②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激发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文化大革命”
1.“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
(1)党内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着“左”倾错误。
(2)20世纪60年代中期,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他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文化大革命”的过程
3.性质:“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文化大革命”的危害
“文化大革命”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1)对经济建设的破坏
①工农业遭受巨大损失。
②使中国失去宝贵的发展机会,进一步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①全国处于无政府状态,人民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任何保障。
②行政、司法等国家机关被破坏,社会秩序极端混乱。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
④国家的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
⑤党的各级组织遭到破坏社会主义探索阶段,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
⑥“文化大革命”是对民主与法制的野蛮践踏,使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
“文化大革命”有什么教训
(1)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发扬民主,依法治国。(最深刻教训)
(2)必须坚持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原则,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专断。
(3)要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伟大的建设成就
1.经济建设
(1)工业:从“一五”时期起到“四五”时期,我国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2)农业: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我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国防科技:我国成功地爆炸了、,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