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记》释义(之二)(“石学”总第4讲)
《石头记》释义(之二)(“石学”总第4讲)
《石头记》释义(之二)(“石学”总第4讲)
上次已讲了书中涉及《石头记》书名的第一二段,这次接着讲第三四段。
一、第三段 让我们先看原文: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 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 倩谁记去作奇传?
这一段重点有两处:一处是一条批语,另一处是一首偈。这首偈以后再讲,这次只讲这条批语以及同正文的关系。
对于上面的一段文字和批语,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为这块大石定位,它是隐写着何人?
——可以确定:这块大石所隐写的正是作者本人。
在“历尽离合悲欢、幻形入世”处,戚序本有夹批曰:
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
批语中的“八个字”是指“离合悲欢、幻形入世”。
——这是指谁同谁的“离合悲欢”呢?
——都很清楚:这是指作者与他所撰写的那个女子的“离合悲欢”。
之后,我们再看“幻形入世”指什么内容呢?
所谓“幻”,是指奇异的变化,比如变术、变幻。改变了他原来的形态。从小说来看,是由石头记变幻为人。从背后历史来看,似也理解为同一个人的变幻:他成为与过去完全不同的一个人。怎么个不同呢?
我曾翻译过一部波斯的世界名著《卡布斯教诲录》,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书中有这种一句话:
“有三种人最可怜:由愚人辅佐的智者;被弱者控制的强汉;向吝啬鬼乞舍的侠士。”(第157页)可以将上面这句话稍变一下。有三种人最痛苦:智者被愚昧人管辖;高位者跌落到底层;富豪变得贫困潦倒。——乾隆十六年之后的曹雪芹恰恰就是这样一个人。
可以将乾隆十六年第二次曹家被抄没,看作曹雪芹一生的转折点。曹雪芹由原来自己所居住的京城恭王府的前身,迁到偏僻的香山正白旗旗营。他本是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京城才子,愚昧者却管辖着他。他曾被封为侯,但是却跌落到八旗下层居民。他本是京城首富,变得“举家食粥酒常赊”。
大家想想看,如此180度的大落差,不是会使得曹雪芹判如两个世界的人吗?他本是属于最高层世界的人,突然跌落到最下层。——他就像完全变换了一个人,来到另外一个世界,因而脂砚斋称他为“幻形入世”。从这个角度,便可理解为什么“离合悲欢、幻形入世”“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了。(关于曹雪芹的经历,可参看《考证曹雪芹》一书,2015年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各书店均有售。)
二、第四段(之一) 在上面一首诗后,书中写道:
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其中家庭闺阁琐事,以及闲情诗词,倒还全备,或可适趣解闷;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失落无考。空空道人遂向石头说道:“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我纵抄去,恐世人不爱看呢!”石头笑曰:“我师何太痴也!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但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
下面我们只就脂砚斋批语结合正文作个解释。
1、在“或可适趣解闷”处,甲戌本有侧批曰: “或”字谦得好。
2、在“地舆邦国”处,甲戌本有侧批曰: 若用此套者,胸中必无好文字,手中断无新笔墨。
3、在“却失落无考”处,甲戌本和蒙府本都分别有侧批曰: 据余说,却大有考证。
妙在“无考”。
4、在“无朝代年纪可考”处,甲戌本有侧批曰: 先驳得妙。
5、在“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处,甲戌本有侧批曰: 将世人欲驳之腐言,预先代人驳尽。妙!
6、在“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处,甲戌本有侧曰: 所以答的好。
对于上述批语,我们需要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凡是脂砚斋添加批语的地方,读者都必须特别重视,进行反向思维这段正文是石头与空空道人的对话。核心的意思是:这书同其他野史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些闺阁琐事,闲情诗歌,而且是落入俗套的。何况地舆邦国,朝代年纪也都失落无考呢!至于那些闺阁人物,也没有像班姑、蔡女那样才女,也没有做什么善政,更不值得考证。——这是表面小说,是作者为了对付那些文字检查官们的话。向他们说明:这部书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不要细究了。
但是我们不要忘记《石头记》是部“奇书”。作为读者能够了解该书的“奇”,必须要遵循脂砚斋的指引。凡是有脂批之处,一定要特别重视,加以深入思考——往往是要反向思维。
比如:既然在“或可适趣解闷”处加了批语,就是说此书:不是平铺直述地记录历史的,而是
采取了“适趣解闷”的方式,使人们首先喜欢这部书,然后在这书的背面,将真事隐在其中。
又如,书中写的是“无大贤大忠,能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那么反向思维便是书中必有“大贤大忠,能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者。
再如,书中说:书中所写女子都是“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在这处加了批语,说明书中所隐之女子恰恰是有“班姑、蔡女”之德能。
这里“班姑”指班昭,即东汉史学家班固之妹。她很博学,曾参与续《汉书》,并被召入宫中做后妃的教师,称“大家”(“家”通“姑”)。著有《东征赋》、《女诫》七篇,是历史上有名的才女。蔡女,指蔡文姬,是东汉文学家蔡邕yōng之女,博学多才,精通音律。在汉末离乱时期,被凶奴虏走十二年,后曹操以黄金、白璧将她赎归。她曾写有追忆其父的文章,四百余篇,五言的《悲愤诗》和琴曲歌辞《胡茄十八拍》,是历史上有名的才女。
——作者和批者是利用这样的方式,向读者说明书中所传之女子,便是如同班姑、蔡女这样的人物。
第二,凡是说不必考证之处,就越应将其考证清楚既然在“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失落无考”
处,添加了批语,那么这个地方就值得特别重视。
再有批书人为什么一方面说“大有考证”,另一方面又说“妙在‘无考’”?这是不是矛盾呢?
——这是批书人设法引起读者重视的手段,使读者从这种看似矛盾的话中,探讨作者的真实意思到底是什么?
——原来批者说“大有考证”,是指这是写的真人真事,当然可以去作考证。但接着又说“妙在‘无考’”,是指发生在作者身上的事情——有些是他的绝对隐私,他若不向人讲,他人便无从了解,如何去考呢?正是这个原因,批书人又说“妙在‘无考’”。
——这实际是在启发读者,对这部书背后的隐事,必须采取内证和外证相结合的方式才可能考证清楚。只看正面小说,永远也不可能真正理解该书,而若只去进行外证,也不可能了解这部书中的隐事。
两拨三、第四段(之二) 接着前面的文字,书中写道:
……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适情闲文者特多。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
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风月笔墨,其淫污秽臭,荼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说。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所有书中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词,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哄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一时稍闲,又有贪淫恋、好货寻愁之事,那里有工夫去看那理治之书?所以我这一段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饱淫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就比那谋虚逐妄,却也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再者,亦令世人换新眼目,不比那些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套之旧稿。我师以为何如?”
下面我们将这一部分的批语作个排列:
1、在“贬人妻女”处,甲戌本有侧批曰: 先批其大端。
2、在“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处,甲戌本有侧批曰: 放笔以情趣世人,并评倒多少传奇。文气淋漓,字句切实。
3、“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哄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在这句后面甲戌本有眉批曰: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傅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复不少。余亦于逐回中搜剔刳剖,明白注释,以待高明,再批示误谬。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