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工程应用数学 教学大纲
通信工程应用数学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 090309Z10
课程名称:通信工程应用数学/ Communication Project Application Mathematics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
学时/学分:48/3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I)
适用专业: 通信工程
教材、教学参考书:
1.《通信工程应用数学》..,等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2016.
2.《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第2版).盖云英 包革军.科学出版社.2007
3.《运筹学》(第三版),甘应爱 田丰,等,清华大学出版.2005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
数学在通信工程的领域中应用广泛,数学在通信系统以及信息处理等学科中具有极端重要的地位。本课程是通信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论、集合论、复变函数论、积分变换、图论、排队论、向量分析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等等,从而掌握通信工程专业课程所需的数学知识,为后续课程准备必要的应用数学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知识:要求掌握数论、集合论、复变函数论、积分变换、随机过程、随机序列、图论、排队论、向量分析等方面的数学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通信检错、信息保密、数据处理、信号处理、通信系统和网络优化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学会从通信传输的信息、信号等各种对象出发选择数学方法,建立通信理论研究的数学思维方式,从数学模型分析通信系统的性能的方法,形成通信-传输对象-数学模型-应用方法的基本知识结构。
理解关系的定义、等价关系、相容关系、偏序关系的性质。
能力:将通信研究对象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培养解决通信工程问题的应用数学能力;掌握基本的应用数学知识,针对具体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数学模型,提高解决通信应用的数学计算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在数学应用于通信问题的讨论中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分析、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素质:建立比特-信号-数学模型-分析计算一体的观念,通过课程中的分析讨论辩论培养分析沟通交流素质,建立通信工程应用数学的思维模式,提升理解通信工程理论与技术的基本素质。通过课外导学的模式,提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形成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素质。
四、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
章节
教学内容
总学时
学时分配
教学
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案设计(含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讲课
(含研讨)
第1章
整数的表示法,掌握辗转相除法、质数检验方法、中国剩余定理、GF(2)
4
4
质数性质
质数检测、有  限域
教学思路:从通信传输内容的分析,介绍整数的一些性质在通信检错、保密中的应用
教学手段:讲授、交流、讨论结合
第2章
关系与函数:关系的定义、等价关系、相容关系、偏序关系
4
4
偏序关系
关系
教学思路:从通信数据的分析,介绍关系与函数的一些性质在通信数据分类处理中的应用
教学手段:讲授、交流讨论    结合
第3章
复变函数:复变函数的导数、解析函数、复变函数积分、复数项级数、留数、极点
10
10
复数级数积分
复数级数积分
教学思路:从通信信号的特点,介绍复变函数的一些性质在通信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教学手段:讲授、交流讨论、课堂练习结合
第4章
数学变换:付氏变换、拉氏变换、Z变换、小波变换
8
8
付氏变换和小波  变换
付氏变换
教学思路:从通信信号变换的特点,介绍常用的数学变换的一些性质在通信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教学手段:讲授、交流讨论、课堂练习结合
第5章
图论:最小支撑树、最短路径、网络最
大流
6
6
图论应用
教学思路:从通信网络的特点,介绍图论的一些性质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
教学手段:讲授、交流讨论、课堂练习结合
第6章
随机过程:平稳随机过程、高斯随机过程、窄带随机过程
4
4
高斯随机过程
教学思路:从通信信号随机性的特点,介绍随机过程的一些性质在通信信号获取中的应用
教学手段:讲授、交流讨论    结合
第7章
随机序列: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法和应用
2
2
伪随机  序列
教学思路:从通信信号随机性的特点,介绍随机序列的一些性质在通信模拟中的应用
教学手段:讲授、交流讨论    结合
第8章
排队论:到达与服务时间的分布、简单的排队系统
4
4
排队系统
指标计算
教学思路:从通信服务随机性的特点,介绍排队论的一些性质在通信服务处理中的应用
教学手段:讲授、交流讨论    结合
第9章
矢量分析:矢量代数、标量场
6通信工程专业课程
6
矢量分析方法
教学思路:从无线信号的特点,介绍矢量分析的一些性质在无线通信处理中的应用
教学手段:讲授、交流讨论  结合
合计
48
48
0
注:实践包括实验、上机等
五、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教学过程中采取讲授、讨论、分析、课前导学的方式进行,注重过程考核,考核方式包括:笔试、作业、讨论、课内互动,课外阅读等;过程考核占总评成绩的50%,期末考试占60%。
考核方式
考核内容
成绩比例(%)
备注
课内互动和抢答
基本知识,学习主动性
10%
 
课内作业
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10%
课外作业
文献和自学能力与素质
10%
 
课程考勤
主动性和团队素质
10%
 
期末考试
课程知识和分析能力
60%
七、大纲主撰人:                        大纲审核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