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远信初逢双鲤去”古诗词阅读理解
杜牧《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远信初逢双鲤去”古诗词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①
杜牧
远信初逢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②。
尊前岂解愁家国,辇下③唯能忆弟兄。
旅馆夜忧姜被④冷,暮江寒觉晏裘轻。
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
注释: ①此诗为杜牧居江南时所作。   ②一阳生:指冬至日。 ③辇下:京城,此指长安。   ④姜被:后汉姜肱与兄弟常共被而眠。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向是(       
A.第一句写作者客居他乡恰逢京使,为能捎信给弟弟而感到欣喜。
B.第四句作者从对方落笔,遥想在京城的弟弟此时也惦念着自己。
C.第五句“姜被”典故,含蓄地表达作者对弟弟的思念和关爱。
D.作品感情深挚,联想丰富,语言深婉,格调高雅,富有生活气息。
2.尾联“疑”字富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答案】
冬至的古诗四句
1.B
2.①“疑”字把作者客居江南的所闻所感与弟弟的京城生活情景关联起来,拓展了诗的意境;②“疑”字自然流露出作者对弟弟近况的焦虑与担忧,语浅情深,真切感人;③“疑”字回扣颔联的“忆”字,笔触从往事转向难以确知的当下,章法更显圆紧,也更有余韵。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B项,“作者从对方落笔”错,第四句还是写自己思念弟弟,是从自己方落笔。故本题选B项。
2.试题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中的炼字。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诗歌炼字题的方法:第一步,指出该字,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简要分析。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炼字(用词巧妙),风格特,意境。“炼字”多炼动词和形容词,可以炼数词,也可以炼副词,还可以活用词语。比如本题就是炼动词“疑”。首先要读懂诗,首联用“鱼书”的典故,艺术化地描述了本诗的写作缘起。颔联上句写诗人借酒消愁,而愁不能解的苦状。颈联承接上联,用“姜被”“晏裘”二典故来表达自己对弟弟的思念与关爱。两典连用,写自己晚上在旅馆就寝就担优弟弟在长安的被子不够暖和;傍晚在江边散步,寒意袭来,就担心弟弟在长安的衣服不够御寒。暗示杜類在长安的生活十分困顿,挂念之情油然而生。尾联手法浪漫,意境开阔悠远。诗人听闻风过竹门之声,恍惚之间以为是弟弟长安住处的松窗雪打声。一个“疑”字,将江南的所闻所感与与弟弟的京城生活情景联系在一起,自然流露出作者对弟弟近况的焦虑与担忧,思念之情虽不明说,却尽在不言中,读来息发韵味无穷,形成虚实结合之境。结构上,“疑”
字回扣颔联的“忆”字,笔触从往事转向难以确知的当下,章法更显圆紧,也更有余韵。
【点睛】
炼字题是诗歌语言类题考查最常见的一种,它需要考生能够:1、正确判断所考之字在诗中的意思(考生可在原诗基础上通过“组词法”确定该字在诗中的意思)。2、了解不同词性的字在诗中可能产生的表达效果,如:动词,使诗中所写内容表现更生动,更有动感,用词显得新颖,不落俗套;形容词,从形、声、、光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准确生动地传达作者的情感,特别是表彩的形容词,多能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叠词,舒缓语气,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营造特定意境等;数量词,准确具体表现所绘之物。3、辨明语言运用的手法。其考查形式主要为:请分析“”字的妙处。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诗的某联中的某字被认为是全诗的诗眼,你认为呢?为什么?你认为该联中的哪两个字用得最好,请说明原因。解题分析:此类题形式各异,但答题模式可谓“万变不离其宗”,无论题型如何,考生始终做到如下几点即可:(1)弄清该字的本义;(2)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3)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4)指出该字的表达效果;(5)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