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时玩雪的诗句
关于⼉时玩雪的诗句
1. 描写孩⼦玩雪的诗句
1、夜雪
【作者】⽩居易
【朝代】唐
【原⽂】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声。
【译⽂】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看见窗户被⽩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枝压折的声⾳。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枝压折的声⾳。
2、雪望
【作者】洪升
【朝代】清
【原⽂】
寒⾊孤村幕,悲风四野闻。
溪深难受雪,⼭冻不流云。
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野桥梅⼏树,并是⽩纷纷。
【解析】
这⾸冬雪,前四句⾸先交代时间:冬⽇的黄昏,地点:孤村;接着,从听觉⽅⾯写处处风声急;继⽽,采⽤虚实结合的⼿法,突出了“溪深”、“⼭冻”,紧扣⼀个“雪”字。
后四句具体描绘雪景,以沙鸥与鹭鸶难以辨认,“汀”与“洲”不能区分来映衬⼤雪覆盖⼤地的景象,突出“望”之特点。“野桥”两句写⼏株梅树枝头上都是⽩梅与积雪,令⼈分不清哪是⽩梅哪是雪。
3、雪梅·其⼀
【作者】卢梅坡
【朝代】宋
【原⽂】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雪却输梅⼀段⾹。
【译⽂】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占尽了春⾊,谁也不肯服输。
难坏了诗⼈,难写评判⽂章。
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雪花却输给梅花⼀段清⾹。
4、咏雪
【作者】刘义庆
【朝代】南北朝
【原⽂】
谢太傅寒雪⽇内集,与⼉⼥讲论⽂义。
俄⽽雪骤,公欣然⽈:“⽩雪纷纷何所似?”兄⼦胡⼉⽈:“撒盐空中差可拟。”兄⼥⽈:“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笑乐。即公⼤兄⽆奕⼥,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家庭聚会,和他⼦侄辈的⼈讲解诗⽂不久,雪下得⼤了,太傅⾼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胡⼉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
他哥哥的⼥⼉说:不如⽐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太傅⼤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哥谢⽆奕的⼥⼉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
5、夜雪
【作者】⽩居易
【朝代】唐
【原⽂】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声。
【译⽂】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看见窗户被⽩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枝压折的声⾳。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枝压折的声⾳。冬至的古诗四句
2. 描写⼉童玩雪的古诗句
像雪花⼀样开放
越冷开得越欢
雪下得越⼤
玩雪的孩⼦们越多
像⼀个个动词⼀样活跃
从东到西
从北到南
从天上到⼈间
踩雪的棉鞋湿透了,不冷
攥雪的⼩⼿冻红了,不寒
雪地⾥释放的顽⽪
化开⼤⼈们的笑脸
母亲呼唤回家的声⾳
在雪地⾥回旋着温暖
雪地是孩⼦们撒欢的乐园
雪地是童⼼停泊的港湾
3. 有关⼩孩玩雪的诗句
有关⼩孩玩雪的古诗有《稚⼦弄冰》稚⼦弄冰【作者】杨万⾥【朝代】宋稚⼦⾦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描写雪景的诗句举例如下:1、《春雪》作者:韩愈(唐)新年都未有芳华,⼆⽉初惊见草芽。
⽩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译⽂: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才惊喜地发现有⼩草冒出了新芽。
⽩雪也嫌春⾊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在庭院树间穿飞。2、《江雪》作者:柳宗元(唐)千⼭鸟飞绝,万径⼈踪灭。
孤⾈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译⽂:所有的⼭,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影踪迹。
江上孤⾈,渔翁披蓑戴笠;独⾃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4. 形容⼩孩⼦在雪地⾥玩雪的古诗词有哪些
形容⼩孩⼦在雪地⾥玩雪的古诗词有:《夜雪》、《雪望》、《雪梅》、《咏雪》、《观猎》、《蒹葭》、《龙门镇》、《铁量峡》、《次硖⽯》、《塞下曲》、《北风⾏》、《送⼈从军》、《问刘⼗九》等。
扩展资料: 1、夜深知雪重,时闻折⽵声。《夜雪》出⾃唐代诗⼈⽩居易创作的⼀⾸五⾔绝句《夜雪》。
原⽂: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声。
译⽂:实在惊讶今夜的寒冷,被⼦枕头竟然冰凉,⼜见窗外⼀⽚通明。夜深了,知道这是外边下了⼤雪,雪越下越⼤,不时听到厚厚积雪压断树枝的声⾳。
2、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咏雪》出⾃南朝⽂学家、史学家吴均创作的⼀⾸五⾔古诗《咏雪》。
原⽂: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零泪⽆⼈道,相思空何益。
译⽂:微微的风轻摇着庭院中的树⽊,细细的雪落⼊⽵帘的缝隙。她像雾⼀般在空中飘转着,⽽台阶上凝积着如花美丽。
我⽆法看到院中杨柳发芽迎春,只见桂枝上发⽩,但那只是空荡的树枝⽽已。伤⼼泪下,此情却⽆⼈可以倾诉,故⽽,这般多情愁思⼜有何益? 3、⽇暮诗成天⼜雪,与梅并作⼗分春。
《雪梅》出⾃南宋诗⼈卢梅坡创作的七⾔绝句组诗作品《雪梅》。原⽂:有梅⽆雪不精神,有雪⽆诗俗了⼈。
⽇暮诗成天⼜雪,与梅并作⼗分春。译⽂:只有梅花没有雪花的话,看起来没有什么精神⽓质。
如果下雪了却没有诗⽂相合,也会⾮常的俗⽓。当在冬天傍晚⼣阳西下写好了诗,刚好天空⼜下起了雪。
再看梅花雪花争相绽放,像春天⼀样艳丽多姿,⽣⽓蓬勃。 4、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观猎》出⾃唐代诗⼈王维创作的五律《观猎》。原⽂:风劲⾓⼸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暮云平。译⽂:风势猛烈听到⾓⼸作响声彻天地,眼前只见将军英勇正在渭城打猎。
青草枯黄使得⽼鹰⽬光更为锐利;冰雪融化发觉战马奔驰格外轻快。转眼之间已经路过了那新
丰酒市,不久之后⼜骑着马⼉回归细柳营。
回头远眺将军曾射下雕鸟的地⽅,傍晚时分那千⾥的⽩云连接平地。 5、烟蓑春钓静,雪屋夜棋深。
《北风⾏》出⾃唐代⼤诗⼈李⽩借乐府古题创作的⼀⾸古诗《北风⾏》。原⽂: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雪花⼤如席,⽚⽚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鞞靫。中有⼀双⽩⽻箭,蜘蛛结⽹⽣尘埃。
箭空在,⼈今战死不复回。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尚可塞,北风⾬雪恨难裁。译⽂:传说在北国寒门这个地⽅,住着⼀条烛龙,它以⽬光为⽇⽉,张⽬就是⽩昼⽽闭⽬就是⿊夜。
这⾥连⽇⽉之光都照不到啊!只有漫天遍野的北风怒号⽽来。燕⼭的雪花其⼤如席,⼀⽚⼀⽚地飘落在
轩辕台上。
在这冰天雪地的⼗⼆⽉⾥,幽州的⼀个思妇在家中不歌不笑,愁眉紧锁。她倚着⼤门凝望着来往的⾏⼈,盼望她到长城打仗的丈夫回来,长城可是⼀个苦寒要命的地⽅啊。
丈夫临别时⼿提宝剑,救边⽽去,在家中仅留下了⼀个虎⽪⾦柄的箭袋。⾥⾯装着⼀双⽩⽻箭,⼀直挂在堵上。
上⾯结满了蜘蛛⽹,沾满了尘埃。如今其箭虽在,可是⼈却永远回不来了他已战死在边城了啊!⼈之不存,我何忍见此旧物乎?于是将其焚之为灰矣。
黄河虽深,尚捧⼟可塞,唯有此⽣离死别之恨,如同这漫漫的北风⾬雪⼀样铺天盖地,⽆边⽆垠。
5. 有关⼩孩玩雪的诗句
有关⼩孩玩雪的古诗有《稚⼦弄冰》稚⼦弄冰【作者】杨万⾥【朝代】宋稚⼦⾦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喻,⽤⽼者的眼光开掘稚⼦的情趣。
诗中孩⼦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态上,寒天“弄冰”,童⼼炽热;⾊泽上,“⾦”盘“彩”丝
串“银”冰;形态上,是⽤“⾦盘”脱出的''银铮”,圆形;声⾳上,有 “⽟罄穿林响”的⾼亢,忽⼜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全诗形⾊兼具以感⽬,声意俱美以悦⽿赏⼼,绘声绘⾊地表现出⼉童以冰为钲、⾃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全诗突出⼀个“稚”字。稚⽓和乐趣能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如既往的活⼒和快乐。
孩童与⽼⼈在⼼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唯其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的眼⾥才有依依情趣。正是以这种⽼少相通的⼼理特征为审美基点,杨万⾥通过“以稚为⽼”的⼿法使童趣化为诗趣,⼀⽅⾯从稚⼦的⼼理出发,描写“脱冰”的动作细节;另⼀⽅⾯基于世⼈的⼼理去感受,欣赏其⾏为细节,这样孩童的稚⽓与⽼⼈的“天真”相映成趣,融为形之于笔端的盎然诗意。
诗⼈发⾃内⼼地尊重⼉童的天真,才能把孩⼦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扩展资料传统冰上体育活动-冰嬉冰嬉作为我国北⽅⼈民⼀项传统的体育活动,其由来已早,但具体起源于何时,现⽆确切考证,但⾄迟在宋代就有了“冰嬉”的明确记载。
据《宋史·礼志》记载,当时的皇帝就喜欢冰上的娱乐活动,在后苑⾥“观花,作冰嬉”。明朝时,冰嬉就被列为宫廷体育活动。
明末,努尔哈⾚已有擅长滑冰的军队。努尔哈⾚于天命间(1616-1626)征服了巴尔虎特部落,率⼤兵离去后,巴尔虎特部落⼜叛变,围攻墨根部甚急。
此时,努军已远⾏数百⾥之外,据《清语摘钞》中“乌拉滑⼦”记载:“时有费古烈者,所有皆着乌拉滑⼦,善冰⾏,以炮驾爬犁,沿脑温江冰层驰往救,⼀⽇夜⾏七百⾥……满兵⾄,巴尔虎
特尚弗知。”这⾥所说的在冰层上驰⾏的“乌拉滑⼦”,实际上就如同现代的冰鞋。
清朝是中国古代冰嬉发展的黄⾦时代,这与统治清朝的满族⼈的风俗习惯有直接的关系。冰嬉是清代宫中流⾏的众多冰上活动的统称。
它既是娱乐活动,也是军事操练。清代,由东北到关内,从宫廷到民间,冰嬉⼤为盛⾏,故
有“国俗”之称。
于敏中在《⽇下旧闻考》卷⼆⼗⼀《国朝宫室》中⽈:“(西苑太液池)冬⽉则陈冰嬉,习劳⾏赏,以简武事⽽修国俗。”当时冰嬉规模之⼤,参加⼈员之多,前⽆类例。
据《清朝⽂献通考》卷⼀百七⼗五《乐考⼆⼗⼀》记载:“每岁⼗⽉咨取⼋旗及前锋统领、护军统领等处,每旗照定数各挑选善⾛冰者⼆百名。内务府预备冰鞋、⾏头、⼸箭、球架等项。
⾄冬⾄后,驾幸瀛台等处,陈设冰嬉及较射天球等伎。分兵丁⼆翼,每翼头⽬⼆⼗名,服红黄马褂,余俱服红黄齐肩褂。
射球兵丁⼀百六⼗名,幼童四⼗名俱服马褂,背⼩旗,按⼋旗各⾊以次⾛冰较射。”由此可以推算出,参加冰嬉的⼈员⾄少在1600⼈以上。
当时的冰嬉活动主要在西苑太液池(今北京北海)举⾏,有时也在中海举⾏。到时候,“圣驾御冰床临观焉”。
今北京北海漪漾堂,就是乾隆皇帝和后来的慈禧太后观赏冰戏的地⽅。当时进⾏冰嬉活动所穿的冰鞋是由鞋和冰⼑两部分组成。
形制⼀般有两种:⼀种是“以⼀铁直条嵌鞋底中,作势⼀奔,迅如飞⽻”(《养吉斋丛录》卷⼗四),这种冰鞋与现代滑冰所⽤的冰鞋很相似;另⼀种是“底合双齿,使啮凌⽽⼈不踣焉”(《⽇下旧闻考》卷⼆⼗⼀引乾隆“冰嬉赋序”),这是⼀种双⼑的鞋,因冰⼑安装在鞋底⽊条两旁,故不易倾跌倒下。清代初年,冰嬉⼀度⼊于兵家。
清廷把⼀系列冰上活动视为军事训练,设冰鞋处专门管辖。久之,军事训练的⽬的逐渐淡薄,游艺性慢慢突现出来。
故宫博物院藏有⼀幅《冰嬉图》,它是乾隆年间宫廷画家张为邦、姚⽂翰所绘,该画使我们对清代宫中冰嬉有了⼀个形象⽽直观的了解。清代的冰嬉活动不仅在皇宫内苑,⽽且在民间也较为普及。
康熙年间李声振在《百戏⽵枝词》中写道:“捷⾜⾏看健步纷,寒流趁冻雪花春。铁鞋踏破奔驰甚,悔作银河冰上⼈。”
注⽈:“⾜看铁底鞋,⼀步恒数丈,⾏冰上,兼有能格⽃跳舞者,都门⼊冬,城河最多。” 《帝京岁时纪胜》中“滑擦”条亦称:寒冬之时,“都⼈于各城外护城河上,聚滑擦(即滑冰)”。
《帝京岁时纪胜补笺》中说:“什刹海、护城河冰上蹴鞠,则皆民⼈练习者。”由此可见,民间滑冰活动的内容也⼗分丰富。
光绪三⼗⼆年(1906)刊印的《燕京岁时记》记载,这些民间开展的滑冰活动⼀直流⾏到清末之时,经久不衰。甚⾄直到今天,这项活动依然流⾏,经久不衰,《冰嬉图》⼀次次地被⼈们演绎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冰嬉。
6. 描写⼉童玩雪的古诗词
1、夜深知雪重,时闻折⽵声。
——《夜雪》 2、溪深难受雪,⼭冻不流云。——《雪望》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来。——《雪梅》 4、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咏雪》 5、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咏雪》 6、龙云⽟叶上,鹤雪瑞花新。——《咏雪》 7、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观猎》 8、暂时花戴雪,⼏处叶沈波。——《蒹葭》 9、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观猎》 10、⾊洒妆台粉,花飘绮席⾐。——《咏雪》 11、⽯门云雪隘,古镇峰峦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