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蜀国灭亡——看《三国演义》有感
小议蜀国灭亡——看《三国演义》有感
在《三国演义》中,蜀国后主刘禅昏庸无能,听信谗言,不重用姜维,才导致了蜀国的灭亡,这似乎已成为现代人对蜀国灭亡的共识了。然而要是拆穿了西洋镜,换个角度来看,蜀国之所以灭亡,刘禅昏庸固然是原因之一,而蜀国不得民心,诸葛亮的战略方针不符合实际,更是主要原因。
诸葛亮的战略方针为什么不符合实际呢?这还得从诸葛亮的北伐谈起。诸葛亮虽在北伐中数败魏国,但从总体的战略上却是失算的,应该说是聪明人做出的违背客观实际的糊涂事。诸葛亮在:“王业不偏安”的指导思想下,担心在当时屯兵相待,曹魏会坐大难除。因而,不度时宜,不自量力,不惜恰千里运粮,连年劳师远征。曹魏采取战略防御方针,以逸待劳,拒险固守。这样,蜀国往往因粮食不济,不能以战养战,屡遭挫败,因而也弄得蜀国疲惫不堪。
诸葛亮死后,他那不符合实际的战略方针也未曾改变,因为继任者姜维,也是个“心存汉室”,主张“王业不偏安”的将领,更不看客观条件是否成熟,有无可能,也连年出兵北伐,竟有“九伐中原”之说。长期频繁的战争,动师扰民,严重地损耗了国力,把疲惫的蜀国终于拖到了崩溃的境地。当时,吴国一使臣出使蜀国后回去报告说:“所到之处,士皆饥,民皆菜”。蜀国
境况如此,怎能安邦定国,统一天下呢?据史书记载,蜀汉灭亡之时,有户二十八万,人口九十四万,却养了四万官吏,十万两千士兵。平均七户养一官吏,九人负担一个士兵。这样官满为患,怎能不兵败国亡呢?
历史证明,要想统一天下,必须要有雄厚的社会经济力量做基础。当时,蜀国的经济虽有很大发展,但其实力仍不足以统一天下。曹魏、东吴的经济实力也是如此。在历史条件尚不成熟的时候,曹氏父子未能做到的,孙权君臣不能做到的,诸葛亮也能做到。魏国怎么灭亡的
任何雄才大略的人物,包括具有诸葛亮一样聪明才智的伟大人物,如果试图干那种超越客观条件的事,都只能以失败为其归宿。蜀国的灭亡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