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民企的跨国“联姻”路
自2004年那场收购开始,这家中国民营企业——四维—约翰逊公司便将自己定义为“总部设在中国的一家中小型跨国公司”。
2003年,一家位于英格兰格洛斯特郡的英国家族企业,以生产运钞车闻名的企业——约翰逊公司遭遇经营瓶颈,订单锐减,公司亏损严重,濒临破产。它影响的不仅是英国和爱尔兰市场70%以上的运钞及安保车辆的市场份额,还将会牵连其在中国的投资公司——北京四维约翰逊保安器材有限公司。
1989年,王埏下海创建了北京四维产业总公司。1996年,凭借敏锐的洞察力,王埏注意到中国运钞车行业的发展机遇。他认为,进入这一行业的最佳方式是与拥有技术优势的国外企业合作。1997年1月,北京四维与英国运钞车生产商约翰逊成立了合资的北京四维-约翰逊保安器材有限公司。10年后的2007年,四维-约翰逊在中国专业保安押运细分市场上占有61%的市场份额,这一细分市场约占整个运钞车行业的1/4. 王埏无疑是有战略眼光的,此前的“跨国合作”已经让他尝到了甜头,而这一次,当约翰逊公司陷入经营泥淖时,他认为四维的新机会来了。
反向收购
王埏酝酿着一场并购交易,收购对象正是他的合作伙伴兼股东——约翰逊公司。
在当时,国外运钞车辆的技术及品牌资产远远超过国内同行的水平。但是,与大众市场的普通乘用车不同,由于其定制化的特点,运钞车辆的生产是一个高度劳动密集化的过程。因此,在发达国家,例如英国,运钞车辆的生产成本非常高。王埏相信,如果把约翰逊的品牌技术和四维的成本优势结合起来,将获得以较低成本为中国国内市场及欧洲市场生产车辆产品的机会。
而此时正是收购约翰逊的最佳时机,由于经营困难,约翰逊也乐不得有人在此时出资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而经过此前几年的合作,王埏对
约翰逊的经营模式、技术优势、市场财务状况、人员组织已是了如指掌。尽管此前四维并没有一次收购行为发生,但眼前的形势格局王埏断定是四维开始国际化的最佳时机。
2004年,四维以增发的方式获得约翰逊63.07%的股份,成为约翰逊的大股东;2007年6月,四维又购买了其余36.93%的股份,成为全资控股股东,并改制更名为四维——约翰逊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维约翰逊")。
“不,我们不能那么做!”
“我们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对我们来说,这些挑战随时有可能致命。”王埏回忆说,大多数挑战与人的因素有关。从一开始,四维在中国经理和约翰逊员工之间的信任建立上就经历了很多磨难,“约翰逊的员工
认为我们想偷走他们的技术,一旦把技术转让给我们,我们就会撤走,而这将导致大规模的裁员。同时,员工沟通情况也很差。”
2007年6月,四维对约翰逊的收购一结束,约翰逊的英国总经理就辞职了,四维很快从中国派去了两位高管,分别负责约翰逊的人事和财务管理以及供应链管理。这两位中国高管都有非常好的教育和工作背景。但很快,中国总部和约翰逊的英国管理团队间的分歧就出现了。在制定约翰逊2007年的年度计划时,王埏希望约翰逊的财务状况尽快得到改善,但英国的管理团队则坚持认为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达到这些目标。人事主管说:“王埏先生非常在意成本,他希望我们尽快把成本降下来,但是我们没法和中国公司比。”
双方的矛盾一度激化,几位英国高管甚至向王埏提出辞职。最终,王埏作出让步,双方重新制定了新的年度计划,四维召回了两位中国高管,并新任命了一名技术经理,临时担任约翰逊总经理一职。
双方之前的沟通非常糟糕。大多数英国员工对四维的收购怀有抵触情绪,他们并不信任四维。“中国人会把我们知道的都学了去。等学完了,他们就会把我们甩掉,把所有的东西都转移到中国。”一位英国员工这样说,并且说很多同事也都这样认为。
中英两国文化的差异以及英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和看法,也是导致英国员工抵触的原因。约翰逊内部的管理也存在很多问题。虽然2003年约翰逊遭遇的危机是由客户私有化改革引发的,但“冰冻三尺,非
中国十大猎头公司一日之寒”。在财务管理方面,约翰逊几乎没有预算控制,会计制度也很落后。
此外,约翰逊依然沿用过去的计时工资制。虽然英国的工会力量比较强大,但仍然有很多英国企业实行绩效考核制度。因此王埏希望对约翰逊的工资制度也作些调整,把计时工资制改成计件工资制,仍然遭到反对。对此,约翰逊人事经理的解释是:“王埏先生总是希望事情可以马上解决,但在英国我们不能这么做。我们必须先和员工沟通谈判,在征得他们同意后我们才能这样做。”
的确,作为一家中国的民营企业,王埏能比较轻松地对公司政策进行改革,例如薪酬制度。但是,在英国却很难。他尝试的对英国工厂员工的薪酬结构进行改革,打算引入基于绩效的浮动工资部分的倡议最终遭到了来自员工和管理团队的双重抵制。
组建跨文化管理团队王埏回顾说,收购结束后,中国总部没有一个人可以胜任对约翰逊的整合,如果有这样的一个人,整个收购过程就会顺畅很多。
王埏首先感受到的差异是约翰逊公司的大多数员工在公司的工作时间都超过10年,而中方员工的在职时间仅为2~3年。中方派遣人员的建议往往遭遇英国员工的反映,例如“我们为什么要变?我们已经习惯这么做了”。这意味着施行新的流程及规程更加困难。
“如果现在再收购一家和约翰逊差不多的企业,我一定不会在整合初期派一支中国团队管理这家企业。”对于整合头几个月里约翰逊的频繁高层人事变动,王埏反思道。
在中国总经理因为与约翰逊的英国高管间的矛盾激化被派回国后,王埏决定继续由原来的英国团队经营约翰逊。但到2007年底,约翰逊的情况没有明显改观。王埏仍在尝试将在中国行之有效的降低成本和提高
效率的做法推广到英国,最终王埏意识到,由于中国和英国之间的差异,许多中国经验在英国行不通。
因此2007年底,约翰逊开始公开招聘新的总经理。借助猎头公司,最终约翰逊选择了一位曾参与某跨国企业北京工厂的筹建并在中国工作过3年的候选者。但是,这位新聘的总经理上任不久,就被发现滥用公司的信用卡。2008年4月,上任仅3个月的总经理被约翰逊开除。
这件事之后,王埏开始考虑在约翰逊成立管理委员会,决定在到新的合格的总经理前,由委员会负责约翰逊的管理。
他们请来约翰逊在英国的合作伙伴林博士担任管理委员会主席。林博士原来是牛津大学的教授,也曾在咨询公司工作过多年。林博士是菲律宾华人,会讲中文,多年以前就与王埏结识。
林博士到任后不久就为约翰逊招聘了一位资深的财务总监,改善了财务管理。
同时,猎头公司推荐的另一位总经理候选人也被聘请担任约翰逊的运营总监。2008年5月,约翰逊的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管理委员会的组织结构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跨文化管理团队遏制了员工的敌对和不
安情绪,管理委员会保留的原约翰逊销售和运营总监也让被收购方感到被尊重。
王埏也认识到,要进一步缩小与跨国公司的差距,四维必须建立一支专业的管理团队。缺少真正具有国际化经验的管理人员是四维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很多中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切开始变得顺畅起来
尽管约翰逊保留了产品总成的装配线,并且集团的研发中心也放在了英国,但约翰逊的英国员工始终对这次收购有着很强的抵触情绪。王埏也一直在想办法化解英国员工的这种负面情绪。从2007年6月收购结束后,约翰逊没有一次裁员,所有愿意留在约翰逊的英国员工都留下了。王埏希望这些举措可以让约翰逊的英国员工把自己看做是四维-约翰逊的一员,他说:“我们希望不同国家的员工都能把自己看做是‘四
维人’。我知道这很难,而且只是告诉他们‘是四维的一员’还远远不够,我们必须用行动来证明。”
王埏也对自己的领导风格作出了调整。在咨询公司的帮助下,他准备了一份与英国员工进行沟通的计划,既表达了对约翰逊及其员工的尊重,也向他们传递了一种危机意识。同样由于对英国的了解,林博士也在整合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遗憾的是,尽管作出了很多努力,约翰逊英国员工的抵触情绪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他们仍然对
中国企业和中国管理者的真实动机表示怀疑。
在总结这次收购的经验教训时,王埏说:“收购后的第一年,尤其是前三个月,对整个收购的成功与否影响很大。但是我们在头三个月里犯了很多错误。这一阶段双方的沟通非常重要,应该有一个与被收购企业的高管和员工沟通的精心设计的计划。我们应该给他们一个光明的发展前景,赢得他们的信任。”
金融危机帮了四维-约翰逊的忙。在金融危机中,英国的失业率高达10%,而约翰逊却没有裁员,而且销售额也在持续增长。这使得英国员工能重新认识这场收购,也重新认识他们的新东家。在中国工程师到英国接受培训的同时,王埏也为英国的工程师和管理人员来中国提供了很多很好的工作机会。这些新的收购与合作也为约翰逊带来许多新的工作机会。一方面,约翰逊的英国高管与中国高管一起参与了四维-约翰逊后来的收购整合活动;另一方面,约翰逊的研发中心也承担了这些新收购企业的部分研发活动,如获得德国医疗车企业KFB授权后的样车试制就是在约翰逊完成的。
更大的野心
在王埏为四维设计的发展战略里,四维将成为一家在多个改装车细分市场竞争的国际化企业,产品除运钞车外还包括救护车、消防车、警车等。因此,四维-约翰逊也在欧洲寻其他符合四维发展战略的并购目标:那些在各个改装车细分市场里处于领先地位的中小企业。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