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生产民俗
1、五台谷子的种植。
二、饮食民俗。
1、五台人一向省吃俭用,早晨和子饭,中午杂烩菜,晚上红稀粥,三餐俱以玉米面、高梁面为主食。冬酸菜,夏野菜,一年四季老咸菜,均用自种萝卜、蔓菁等腌制。白面(小麦面)、大米,除节目和待客,常年罕见。每有客到,多以煮油糕、烩粉丝(由山药粉面自制)、炒鸡蛋、煎杂菜接待,盛饭以满大为敬,就餐有以剩为饱。夏秋季节,人们往往端饭到街,边吃边谈,说说笑笑,饶有风趣。食物当中,东冶的馍馍(白面),大兴的糕,灵境的颗子(莜麦),豆村的面(莜面),则为全县驰名。
2.五台名吃——糕
糕,《现代汉语词典》指:“用米粉、面粉等制成的食品,种类很多,如年糕、蜂糕、蛋糕等。”
五台的糕与此不尽相同。五台的糕,特指用黍子面或黍子去皮后的黄米面做成的块状食品。黍子耐干旱、抗盐碱、适宜贫瘠土地耕种,是 晋北一带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因此,晋北的糕类食品比其他地区丰富得多,相应的,方言中糕类词语也比别的地方丰富多彩。
糕,根据原料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毛糕”,指用没有脱皮的黍子面蒸成的大块糕。这种糕比较粗糙,吃起来口感硬而涩,是旧时五台一带农民家庭日常主食之一,也叫“黍子糕”或“连皮糕”。另一类是“黄糕”,指用脱皮后的黄米磨成的面制成的糕。这种糕颜金黄,口感筋绵香软,别具特,旧时家境好的人家较多食用。
黄糕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素糕,指蒸熟后不包馅儿,也不用油炸的糕。这种糕通常是大块儿的,蒸熟后就放在箅子上,吃时切片儿,或炸、或烤、或蒸、或煮。繁峙、代县等地的烩豆腐泡素糕,被当地人认为是家常饭中的上品。另一类是油糕,指用油炸过的小块儿的糕。通常不加限定词,只说“糕”时,指的就是这种油炸糕。
油糕又可分为两种:没有馅儿的叫“实片糕”,有馅儿的叫“包馅糕”。婚丧大事中需要大量做的糕一般不包馅儿;逢时过节,迎客待亲,家人聚会时做的少量的糕,常常是包馅儿的。糕内可包红糖、豆沙,也可包豆渣、蔬菜甚至肉馅儿。
刚炸出锅的糕叫“现糕”。把炸好的现糕一个挨一个码到大奎里,蒙上被子,放到热炕上,捂一两个小时再吃的糕叫“围糕”。现糕外脆内软,围糕绵软筋道,各有风味。吃剩下的糕叫“旧糕”,可以馏着吃,烤着吃,或者放进稀饭或烩菜锅里煮着吃。
和好蒸熟后的糕面要趁热揉揣后才能做炸糕,揉揣的过程叫“掇糕”。“掇”的次数越多,做糕的面越筋道,做出的糕越好吃。
在五台,糕在百姓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当然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吃和好看,更重要的是“糕”与“高”谐音。在五台家家户户的词典里,“糕”是吉祥的象征,富贵的希望。因此,娶媳妇、嫁闺女吃“喜糕”,生了小孩吃“满月糕”,盖房时吃“上梁糕”,搬家时吃“暖房糕”,老人生日吃“长寿糕”,儿童生日吃“翻身糕”;家中有人去世了,先吃“倒头糕”,再送“爬山糕”;过年要吃“接年糕”,正月十五吃的是企盼丰收的“谷穗糕”,如此等等。五台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可以大体反映糕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百岁吃顿糕,日后步步高;生日吃顿糕,办事不发毛;喜事吃顿糕,日子过得好;丧事吃顿糕,阴间饿不着;搬家不吃糕,一年搬三遭;五月端午吃凉糕,包粽子,放红枣;六月六吃素糕,西葫芦羊肉一锅搅。
因为糕与生活的关系太密切了,糕系列的俗语也丰富而形象。例如五台话里讽刺人待客小气,
常用的惯用语是“鸡蛋碰糕”,如果不了解当地的饮食习惯,就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原来,五台蔬菜品种比较少,旧时接待贵客的饭食常常只有炒鸡蛋和炸油糕。盘子里的炒鸡蛋不多,是经不起大口大口吃的,客人一般也以吃糕为主,只拿筷子头儿碰一碰炒鸡蛋,做做样子。后来,人们就用这个惯用语讽刺人吝啬、小气。又如惯用语“吃糕货”指能吃不能干的人,类似于普通话说的“饭桶”;“油抹糕,两面光”,形容人处世圆滑,八面玲珑;歇后语“二小揣糕——— 有两下”,夸奖人能干;“鸡肉蘸素糕——— 再好也没啦”,表示好的程度无以复加等等。
三、建筑民俗。
五台住宿以木结构房屋居多,黄土坡以北,多为砖墙瓦顶;东治地区,则为土墙平房;清水河两库,常常以石旋洞而居;大部分地区,亦有靠崖掘窑而宿者。解放前,住房一连三间居多,内分里外间,里间一间,存放粮食和日用什物;外间二间,一炕一地,摆设箱柜,且置灶台,是人们的生活起居之所,单间住屋,均砌对门火炕,往往充做新婚洞房。台怀地区稍有不同,建房低矮,一堂两屋。解放以来,建房布局,连排房(正房)院子代替了四合头院子;屋内结构,多设套间或后洞,既讲究了卫生,又方便了生活。庭院之中,古以前槐后榆
为佳,栽杨植柳为不祥。今天,人们注重经济价值,新建庭院中栽北京杨和加拿大杨的比比皆是。建房当中,在用土筑墙时墙头刻字,立架上梁时有张贴对联的习惯,一直沿袭未变。过去对联上写的是“上梁喜逢黄道日,立柱正遇紫微量”等话,现在写的是“稳如泰山,坚似磐石”等话。说明乡风乡俗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
四、节日民俗。
春节,是中国人传统的一个节日,当然各地有其不同的习俗,那么,我们现在就看看五台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
从大年30开始,他们就开始忙碌了,一直到过了大年初一,他们也还在忙碌。
大年三十
中午要在院子里用碳垒旺火,下午时分贴上对联, 晚上吃过晚饭,到了七八点钟的时候,每家每户要放炮竹,给供奉的神仙敬香、烧纸,意为安神。这一切做好以后,一家人就坐到一起开始包饺子,为第二天做准备,然后看电视,其乐融融。
除夕之夜
很少有人在除夕之夜睡觉,不论大人,还是小孩,都不喜欢以睡觉度过这黄金时刻,妈妈要把一家人的新年衣服拿出来,准备第二天换穿。零点的钟声响起,意味着新的一年开始了,人们就开始了新年的活动。
春节
早上5.6点钟,人们就把象征着兴旺发达的旺火点燃,然后上香烧纸放鞭迎接从西天归来的神仙 ,与民间一起过新年,迎接神仙之前是不能大声说话,这是对神仙的尊重 。此情此景,家家户户,鞭炮同声,天上人间,欢乐无穷。等神仙归来后,就要着手做饭,做饭时,不能用有响动的电器,比如吹风机之类的,只能在灶火里拿干材笼火。 简单的吃了早饭, 这时就会有吹鼓手和可爱的小孩子们来家里拜年 ,吹鼓手要根据家的条件来给钱, 小孩子们呢要给糖果 。这一切结束以后,就得去同族的亲人那拜年、聊天,然后就和这些同族的亲人们去给寺庙烧香,然后再去给祖先上坟扫墓。扫完暮后,就大概到了中午,回到家中,开始做饭,跟家人围到一起吃饺子。
初二、初三饿了么红包用不了
人们开始走亲戚,到姥姥家、姨姨家、姑姑家等,拜年、拿红包,欢欢喜喜过新年。这以后,新年就算是基本过去了。这就是五台的春节。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