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的加工
一:片的刀工应用
片是烹调中用的最多一种刀工形状。片是用直刀法的切或平刀法的片批成的,脆性原料用切,韧性原料用批或者切的方法。片的形状也有多种,由于原料不同、制法不同、火候不同,因此片的成型方法也有所不同。如鸡片、鸭片、鹅片,虽然都是家禽类原料,由于鸡肉的质地比鸭的和鹅细嫩一些,因此切出的片就宜比鸭和鹅的片略厚一些;相反,鸭和鹅的片就要比鸡肉的稍薄一些。片的厚薄、大小要和原料的质地、烹饪加热相适应。
片的成型一般采用切、片、削的三种方法来完成。对于质地较坚硬的、形状较厚大的,可以采用切的方法。即将原料去皮、瓤、子、筋膜骨以后,先按所要切的片形的大小和规格,将原料切成长形或长条、块形等,然后再切为片状。原料的大小、厚薄和厚度能一刀切成所要的片状的就采用直刀切,如烤羊肉串、烤鹿肉串的原料,宜于采用锯切的方法,再如切蔬果类原料,可以采用直切的方法。对一些质地较松软,直切不易切整齐,以及原料本身的形状较为扁薄无法直切的原料,可将原料片为片状。如鱼片、枝片,一般采用这种方法。对一些体长圆形,放在砧板上不易按稳的原料,则宜采用削的方法,使其削为片状。这类与阿尼老较之切或
片的形状略宽、长一些,如削茄子片。
片有不同的大小、厚薄和形状,工作人员主要是根据原料的品种和烹调方法来确定片的大小、厚薄和形状。从烹调需要来看,一般用于汆汤、涮的原料的片状要薄一些,爆炒熘的片要稍稍厚一些,某些质地较松软易碎的原料,如鱼片、鸡片、豆腐片要稍稍厚一些,质地较硬或带有韧性及脆性的原料,如肉片、萝卜片、笋片等,则宜稍稍薄一些。
常用的片有正方片、长方片、象眼片、凤眼片、腰子片、骨牌片、指甲片、月牙片、柳叶片、梳子片、合页片等,其中正方片、长方片、骨牌片、象眼片的形状与块的形状相同,只是薄一些。在片状原料加工中,经常使用的刀法有直刀法中的直切、推切、拉切、锯切;斜刀法中的正刀片、反刀片;平刀法中的直片、推拉片、拉片。厚度在0、3厘米以上的成为厚片。用于涮、汆、爆的片要薄一些,用于烤、炸、炒、熘的片状要厚一些;质地脆、韧的原料要薄一些,质地松软的要厚一些。
二:常见片状原料的加工
1:菱形片
是将整形后的原料切成0、2—0、3厘米的薄片,顺长度方向切成1、5厘米宽的长片。刀刃与原料呈斜角。切成厚0、2—0、3厘米、短轴1、5厘米,长轴3厘米的菱形片。呈柱形的黄瓜、青笋、和胡萝卜等可以直接斜切成相应大小的菱形,再将菱形块切成相应的片状。
2:月牙片
弧度小于指甲片的成为月牙片,适用于圆柱形、球形体的原料,如莲藕、黄瓜、土豆、青笋等。操作方法是:先将圆形或长圆形的原料一切两半,然后再顶刀切为0、2—0、4厘米厚的半圆形的片。
3:柳叶片
柳叶片薄而窄,两头尖,形状似柳叶,既又窄又长的弧形片,形状呈长尖形。主要适用于动物性原料,如鸡脯肉的切片加工。操作时采用抹刀法,要求切的片薄,形呈长条。柳叶片一般使用长圆形原料切成,植物性原料,如冬笋、胡萝卜等,可先切成带有弧度的长尖形的块,然后再切呈柳叶形状的片,长度在3—5厘米,厚度在0.1—0.3厘米。
4 夹刀片
蝴蝶片、火钳片、合页片、火夹片,是用直刀切的方法,第一刀不断,二刀断,成两片一组,一端相连,一端切开的片。切夹刀片时,连着的部分约为原料的五分之一,主要适用于扁平状的动物性原料,如鱼肉、猪通脊肉以及有一定硬脆度的植物性原料,如冬瓜、黄瓜、莲藕、茄子等,厚薄大小可根据原料的性质灵活掌握。
5 指甲片
指甲片既是半圆形的片,形如指甲。将长圆形原料(黄瓜、茄子、莲藕、萝卜等)顺长切两半,再顶刀切片,即为指甲片。或将原料切成1.5厘米见方的条状,然后采用抹刀法斜切成0.2厘米厚的薄片。一般以原料的半径决定其大小,用于热菜的长度(半径)不超过4厘米。香肚、捆蹄半径较长,用于凉菜。
6 抹刀片
抹刀片的刀法,适用于鱼肉的加工。操作方法是将原料切成0.4厘米厚,4厘米长、2.5厘米宽的片。用抹刀法加工鱼片可以增大鱼片的横截面的宽度。
7:象眼片
象眼片和象眼块的形状相似,只是比较薄。切法和象眼块相同。
8 长方片
长方片和长方块的切法相似,只是比较薄,一般在0.3厘米之内。具有大中小三等,大号规格的6厘米-2厘米-0.2厘米,大菜中使用,适用于扒、蒸、烩菜肴的料形;中号规格5厘米-2.5厘米-0.3厘米,常用于冷菜刀面的料形;小号规格3.5厘米-1.5厘米-0.2厘米,常用于热菜的配料形状。
9 刨花片
所谓刨花片,就是形状像木刨花那样卷曲状极薄的片,又称牛舌片,一般是将原料切成所需长度的段后,再由上而下地用拉刀片的方法制成,,也有将原料冷冻硬后用刨片机、刨刀刨成的,其规格是长约10—17厘米,宽约3厘米,厚约0.1厘米,如羊肉火锅的羊肉片、凉菜中的黄瓜片、白切肉等。
直刀片厚度依原料的质地而定,易碎者应较厚,在0.2—0.3厘米左右,如一般鱼片、熟肉片等;有一定韧性的原料应薄些,不超过0.2厘米,如灯影牛肉、笋片等;切片时应注意原料的
纤维纹理走向,较老者应该逆行,如牛肉、笋片,采取对切的方法,使其纤维更短,口感更好;娇嫩者宜顺切,如鱼片等。片的切面应光滑,片体均匀,厚薄一致。另外,直刀片中还有心形片、秋叶片等多种花片,多用于冷盘造型,随行而设置,众多变化,意在创造。
条的加工
一:条的刀工应用
条的加工方法与丝的加工方法相同,只是条切的片要较丝厚一些,再改刀的距离也较大。切条也有粗细之分。条的形状看上去就像非常粗的丝,条切的粗细,主要是根据原料的性质和烹调的需要来决定。质地坚硬的原料,条要略细一些;质地软嫩的原料,条要切的略粗一些。一般条的宽度和厚约为1厘米,长约为5厘米。
切条的成型方法基本与丝相同,就是先将原料切成稍厚的大片后,再切为条。也可以先切为
段,然后再改切为条。如切青瓜条,先将青瓜切为段,再将段切为较厚的片,然后在改为条。切鱼条也是如此。
切条时,一般要掌握两个要领:一是视其原料的形状、大小而定,尽量使原料的利用率大一些,这就要求下刀前对原料估算一下,将原料安排妥当。二是片的厚薄要适当,下刀要准确,如果将原料片的像切肉丝那样的薄片,再切条,那条的形状也就不美观了相反,如果将片切的过厚,切成的形状就像厚片了。
加工条状原料,使用的刀法主要有直刀法中的切,如直切、推切、拉切、锯切;平刀法中的直片、推拉片;斜刀法中的正刀片、反刀片。根据原料的质地可采用顺切和顶切。
二:常见条状原料的加工
条粗于丝,截面呈正方形。一般将宽于0.5厘米的细长料形称为条,有以下几个等级:
1:一号条,粗约1.5厘米,长3.5—4厘米,因如指粗,故又称指条。一般不作为终结料形,可再加工成丁,如鸡丁、鱼丁等,有时可以用为扒炖菜肴,如扒羊肉条。
2:二号条,粗约1厘米,长约3.5—4厘米,因粗如笔杆,故又称为笔杆条,一般用于溜、炒、烩等,有时也用于冷盘的造型。如卤笋条、酱汁茭白等,可以加工为丁。
3:三号条:粗约0.5厘米,长约3.5—4厘米,因粗如竹筷,故又称为筷子条,一般用于炒、烩等,有时也用于加工成丁。
4:四号条:粗约0.3—0.6厘米,长约5厘米,主要用于炒菜。
段的加工
将圆柱原料横截成自然的小节叫段,如鱼段、葱段、山药段等。由于原料的自然形体关系,段没有宽窄的限制,如鱼段宽度可以超过长度。保持原来物体的宽度是段的主要的特征,另外,段没有明显的棱角的特征。在使用中,段的长度有一定的规定,俗称有寸段、寸二段、寸半段三等,即分别为3.3厘米、4厘米、5厘米。通常前两个等级可作为碟菜料形,后一级可作为大菜的料形,如果鱼中段超过这三者的叫做“鱼方”。段有直刀段和斜刀段之分,斜刀段,既是用斜刀法加工的段,多用于葱蒜等原料,运用反刀的段叫“雀舌段”用于炒爆的辅料。直刀段,用直刀加工的段,多用柱形蔬菜和鱼类,在多数的情况下,直刀段可再加工为更小的料形,一般的用法与块相同。
丁、粒、末的加工
此三种料形皆是从相应的条、丝上面而来。
1:丁
从条上面截下的立方体料形叫做丁。一般可分三种:一号丁从一号条上面取下,又叫指丁,常用于炸熘、炒烩等,如鸡丁、肉丁、鱼丁等;二号丁从二号条下取下,又叫蚕豆丁,常做炒烩或者馅料,如熟肉丁、鱼丁等;三号丁是三号条上取下,又叫黄豆丁,常用于炒或者馅料,如名菜:瓜姜鱼米豆、五丁虾仁等。
切丁时,首先要掌握片的厚度。片切成条时,又要掌握条的整齐划一,最后切丁,下刀要直,刀口的距离要一致。这样切出来质量才高。如切肉定时可以事先把肉在冰箱里面在0°的环境下冷藏一下,但是不宜结冰,以原料成固体为宜,再切为丁,这样切出的丁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2:粒、末
粒又称米。粒的形状要比丁小,一般也成方形,是由细条和丝来该切而成的。大的如黄豆,小的如米粒。切粒的方法大概与丁相同。只是片要薄一些,条要细些,直切时刀口密度小些。粒的大小取决于条或者丝的粗细,条或者丝粗的,切出的丁就会大些,条或者丝细的,切出的丁就会小些。切成粒的原料一般是各种肉类或调味料,如火腿粒、鸡肉粒猪肉粒、牛肉粒、姜粒等。常用于配料、馅心、调料等。
豌豆粒,是0.5厘米见方的粒子。
绿豆粒,是0.3—0.4厘米见方的粒子。
米粒,一般是0.1厘米见方的粒子。
茸泥形
茸泥是料形中最小的形式,有排、剁、刮来完成的,传统上长动物原料是茸,植物性原料成为泥。茸泥一般无明显的颗粒状,又叫细茸,茸泥是制蓉的专门料形,其颗粒越小,与水的接触面积就越大,亲水性就越强,吸收就越多,出料率就越多,质地就越细嫩。因此,制蓉要求十分细腻,在使用上有很重要的地位。
韧性有什么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