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分析三个英译本对《春江花月夜》中主语省略的翻译
作者:***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7期
摘要:《春江花月夜》自明朝以来受到了众多学者的重视和推崇。但《春江花月夜》后半部分因为主语省略而带来的抒情主人公究竟是谁的疑问却历来没有定论,这也给本诗的翻译带来了难题。本文以三个英译本为例,对比分析译者对诗中后半部分主人公的理解和翻译策略。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主语省略;英译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A
孤篇压倒全唐的作品是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7-0-01
唐代著名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曾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全诗共三十六句,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第一句到第八句,描写了春天江边的美景,第二部分从第九句到第十六句,引出了漂泊在外的游子面对江月产生的感慨,
第三部分从第十七句到第三十六句,写了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然而,学者们对第三部分的抒情主人公到底是谁却莫衷一是。其分歧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观点以霍送林先生为代表,他认为第三部分中从第二十一句“可怜楼上月徘徊” 到第二十八句“鱼龙潜跃水成文”是独在异乡的游子想象妻子对自己的相思之苦,然后,诗人描写了游子思念远在故乡的妻子。[1]第二种观点以徐中玉先生为代表,认为第三部分全是妻子对游子的相思之情,先写相思之苦,再抒其青春不再的悲伤,最后表达希望游子能够尽快归来的美好愿望。[2]第三种观点以闻一多先生为代表,他认为此部分均描写的是作者思归心情,只是中间含有作者的想象,闻先生解释道:
因为他想到她了,那“妆镜台”边的“离人”。他分明听见她的叹喟: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他说自己很懊悔,这飘荡的生涯究竟到几时为止……[3]
这种分歧并无损该诗的意境,相反,这正是此诗的魅力所在。分歧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主语省略。主语省略是中国古诗极为普遍的语法特征。通过主语省略,使诗歌意境变得模糊和含蓄,从而将无限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宋严羽曾在《沧浪诗话•诗法》中明确提出:“语忌
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音韵忌散缓”乃作诗五忌。要避免这五忌,中国古诗采用了省略的方法,这在唐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们知道唐诗运用了大量的省略手法,比如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及结构语省略等等。程雨民先生认为:省略结构可以使语言具有某种模糊性,以促使读者去琢磨真正的含义,省略结构在语体作用上可使语言含蓄,或使人回味,或增加话语情趣。其中,主语省略最为普遍,能使诗的意境普及化,将诗者个人的体验变成普遍经验,任读者跃入诗中,置身其间去体会、想象和再创造。[4]再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和《玉阶怨》中,即没有主语也不没有人称代词,初看好像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不明,但读者却能身临其境地体会诗中的意境,并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诗。
然而,要将诗歌翻译成英语的时候,这种省略给译者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究竟该如何处理主语省略呢?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特点,许多译者在将汉语诗歌翻译成英语时采取了人称代名词的补出。但补出的主语能否准确地再现原文的意境呢?吕叔湘在《中诗英译比录》序中指出:“中诗可无主语,无人称,译为英文,即非有主语有人称不可,此亦译中诗者所常遇之困难也。各种省略如主语省略、宾词省略和连词等省略往往为译家致误之由。”[5]本文选取三个《春江花月夜》的英译本,即Charles Budd, W.J.B. Fletcher和许渊冲先生的译文进行对比分析。这三个译本无一例外地补出了省略的主语,但是由于对原文理解的不同,
他们的译本中主语也明显不同。
许渊冲的译本与霍松林的观点一致。思妇和游子是该部分的抒情主人公。人称代词“she”在第二十一句至二十六句指代思妇,she rolls the curtain up, she washes, and she sees the moon. 相应地,人称代词"he”被用于指代游子,如he dreamed and he can’t go home。诗人自己成为了一位旁观的讲诉者,将思妇与游子各自的相思之苦娓娓道来。在Budd的译本中也有两个抒情主人公,但其理解与许渊冲不同。Budd认为第二十一到三十句都是从思妇的角度描写相思之情。如the moon-borne message she cannot escape,She looks across the gulf but hears no voice。另外,Budd将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处理成思妇相思之情无人倾诉的自言自语:‘Last night,’ she murmured sadly to herself ‘I dreamt of falling flowers by shady ponds; My Spring, ah me! Half through its course has sped, But you return not to your wedded bonds.’ 如此一来,人称代词从“she”变为''I’,游子变成了“you”,极大地缩短与读者的距离。再纵观Fletcher的译文,我们不难发现他的观点与闻一多先生不谋而合。他认为该部分只有一个抒情主人公——诗人。第23和24句是诗人想象中思妇在家里的行为。他用了人称代词“I”指代游子,就好像整个故事都发生在诗人身上一样。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原文的人称没有限定,给读者留下了广泛的想象空间,可以任由读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所处的情景想象,从而意境深远。然而,省略的主语给译者的翻译带来很大的难题。由于原文的不确定性,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各异,在译成英文时,又必须按照英语语言特点将省略的主语几乎全部补出来。不难看出,在英译文中,确定的人称不仅使读者失去了广泛的联想空间,削弱了诗意的朦胧性和不确定性,其译文的准确性也有待进一步考证。
参考文献:
[1]、霍松林.唐诗精选[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 .
[2]、徐中玉.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A].闻一多.唐诗杂论[C]. 北京:中华书局,2003.
[4]、程雨民.英语语体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