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篇压全唐的名作——蒋勋解析《春江花月夜》(转)
作者: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张若虚,他的诗作留存下来的非常少,可是后人提到这首诗,称它是“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做诗人做到这样真是很过瘾。我基本上不把《春江花月夜》看作张若虚个人化的才气表现,而是强调初唐时期人的精神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辽阔,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开始伸展。
题解:
我第一个想跟大家交换的意见是关于题目的。可能你们在很多地方听到过“春江花月夜”这个名字,有一首民乐的曲子就叫作《春江花月夜》,其实它早先的名字叫《夕阳箫鼓》;很多中国的画家也爱画这个主题。张若虚写了这首诗以后,“春江花月夜”这个名称就延续下来,变成了美好时光、黄金岁月的代名词
蒋勋讲《春江花月夜》1
(本应该是四句一组,但由于讲解起来比较长,就按照两句一组来分段了)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是一个文人,当时他走到北马南船的交界,看到了春天,面前是长江流水,又刚好是月圆之夜,花也在开放。他在黄昏的时候,站在江边,看到潮水上涨,忽然有很多感慨。“春江潮水连海平”一句中,“春江潮水”是描写春天的江水特别汹涌澎湃的感觉,因为上游的冰雪在融化,所以河流特别澎湃,潮水也比平常更大;“连海平”是说潮水和汪洋大海连在一起。可是张若虚所处的地方根本看不见大海,在我看来,这是因为他的精神状态扩大了。“春江潮水连海平”中的“海”是他生命经验的扩大,因为他并没有在海边。诗人用这种蓬勃的空间感,扩大了自身的生命领域,诗中的“海”并不是他所看见的。
“海上明月共潮生”,在第二句,他又做了立体的展开,海上的月亮跟着潮水一起在往上升。第一句是平面的展开,第二句是立体空间的展开,所以第一句接近绘画,第二句则接近雕塑,是更大的空间追求。从“连海平”到“共潮生”,两个空间都扩大了。张若虚只是一个小小的生命,他的身体与我们的身体一样,在宇宙中只占据非常小的空间,但是这个空间可以借文学、借生命的经验得以扩大。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接下来,我们看到句子开始转化。“滟滟随波千万里”是在形容水的波浪。“滟”是什么?是日光或者月光在水波上的反光,这个字本来是水字边,又加上一个形容花的艳丽的字。阳光照在水波上发出的亮光不是颜,而是一种光线,这个光线非常强烈,以至于要用形容颜的“艳”来形容。“滟滟随波千万里”是说水波一直在发亮,千里万里都有月光照亮的水波。“滟滟随波千万里”,生命经验又扩大了,我们可以看到千万里以外的东西吗?看不见。张若虚在这里讲的不是视觉,而是一种心理状态。
唐诗的一个特征就像之前讲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用心理去突破视觉上的极限。《春江花月夜》从一开始就对我们生命经验的放大进行着催化。第一句已经点出了春的主题,“滟滟随波千万里”是月亮主题与江水主题在对话。这段的最后一句“何处春江无月明”是一个问句,这句话很有趣。张若虚已经不在自身的肉体定位上,而是到了宇宙的高度。在这个地球上,哪一条河不是在春天被月光照亮?如果以电影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俯视镜头。黄河、长江、浊水溪,这个时候都被月亮照亮,所以是“何处春江无月明”。其实也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它不是我们所看见的,而是意识扩大到宇宙的高度后,发现每一条河流此时都被月亮照到。唐诗继承了老庄思想里的“天地无私”,月亮的光不会说要照哪条河流,不照哪条河流。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春江花月夜》为什么影响力这么大?因为这是初唐诗中最具有典范性的将个人意识提高到宇宙意识的一个例子。生命经验被放大为宇宙意识,张若虚又通过文学技巧将漫无边际、天马行空的思想拉回来——“江流宛转绕芳甸”。他的面前有一条河流,“宛转”地流过“芳甸”。“甸”是被人整理出来的一畦一畦的圃,就是田。为什么叫“芳甸”?因为不种稻子,不种麦,而是种花。河流弯弯曲曲地流过种满了花的、散发着香味的土地,“江流宛转绕芳甸”将主题变成了“江”与“花”的对话。
下面一句是月亮与花的主题:“月照花林皆似霰。”这首诗很好玩,一开始的时候是春天,江水在流,然后月亮慢慢升起,潮水上涨。初春时节,空气很凉,夜晚的时候,水汽会结成一种薄薄的透明的东西在空中飘,也就是“霰”。花有很多颜,红的、紫的、黄的,当明亮的月光照在花林上,会把所有的颜都过滤成银白。我们看到张若虚在慢慢过滤掉颜,因为颜是非常感官的,可是张若虚希望把我们带进宇宙意识的本体,带进空灵的宇宙状态。“江流宛转绕芳甸”中的“芳”是针对嗅觉,“月照花林皆似霰”是针对视觉。江水把气味冲散,月光把花的颜过滤。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空里流霜不觉飞”,非常像佛经里的句子。这里的“空”可以是佛教讲的“空”,可以是空间上的空,也可能是心理上的空。春天的夜晚会下霜,可是因为天空中布满了白的月光,所以霜的白感觉不到了。这是张若虚诗中出现的第一个有哲学意味的句子,就是存在的东西可以让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听起来很抽象。生命里其实有很多东西存在,但我们常常感受不到,比如死亡一直存在,可是我们从来感觉不到死亡。“汀上白沙看不见”,因为沙洲上的沙是白的,月光是白的,所以汀上有白的沙也看不出来。这句诗也是在说原本存在的东西我们根本不觉得存在。开始的时候讲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非常绚烂。可是这两句诗一下将意境推到了一个“空白”的状态。
“汀上白沙看不见”,因为沙洲上的沙是白的,月光是白的,所以汀上有白的沙也看不出来。这句诗也是在说原本存在的东西我们根本不觉得存在。开始的时候讲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非常绚烂。可是这两句诗一下将意境推到了一个“空白”的状态。
江天一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天一无纤尘”——江水、天空全部被月光统一变成一种白,没有任何一点杂质。“空”就这样被推演出来。一切都只是暂时现象,是一种存在,可是“不存在”是更大的宇宙本质,生命的本质或宇宙的本质可能都是这个“空”。不只是视觉上的“空”,而是生命经验最后的背景上的巨大的“空”。
“皎皎空中孤月轮”,在这么巨大的“空”当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圆,即“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畔何人初见月”,张若虚在公元七世纪左右,站在春天的江边看夜晚的花朵,然后他问:谁是第一个在江边看见月亮的人?这个句子字面意思一点都不难懂,可我们听到这个句子会吓一跳。任何一个黄昏,我们在西子湾看到晚霞,如果问是谁第一个在这里看到晚霞的,那就问到本质了。通常我们很少看到这么重的句子,因为这完全是哲学上的追问,他忽然把人从现象中拉开、抽离,去面对苍茫的宇宙。我们大概只有在爬高山时才会有这种感觉——到达巅峰的时候,忽然感觉到巨大的孤独感;视觉上无尽苍茫的一刹那,会觉得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江月何年初照人”,江边的月亮现在照在我身上,可是江边的月亮最早什么时候照到了人类?这个句子这么重,所问的问题也是无解。唐诗之所以令我们惊讶,就是因为它有这样的力量,也就是宇宙意识。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人生代代无穷已”就是人生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没有停止。这是很通俗的句子。
今天如果我去做诗歌评审,看到“人生代代无穷已”这样的句子,会觉得真庸俗,可是张若虚敢用,而且他用的地方对。
“江月年年只相似”,江水、月亮每年都是一样的,水这样流下去,月亮照样圆了又缺、缺了又圆,是自然当中的循环。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孤篇压倒全唐的作品是“不知江月待何人。”其中的“待”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字,这里的等待是指江山有待,他觉得江山在等什么人。
“不知江月待何人”中有很大的暗示,在这个时刻,在这个春天,在这个夜晚,在花开放的时刻,在江水的旁边,他好像被等到了。“不知江月待何人”,是“不知”还是“知”?接着前面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一同透露出的是唐诗中非常值得思考的自负感。
“但见长江送流水”,水不断地流过去。在中国文化当中,水的象征性非常明显,一直代表着不断流逝的时间。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讲的就是时间。“但见长江送流水”的张若虚,觉得宇宙间有自己不了解的更大的时间与空间,刹那之间,他个人的生命与流水的生命、时间的生命有了短暂的对话。如果说魏晋南北朝一直都在为文学的形式做准备,但始终没有磅礴的宇宙意识出现,那么在《春江花月夜》中,“大宇宙”意识一下被提高到惊人的状态。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白云一片去悠悠”其实是即景。我最佩服张若虚这首诗的原因是轻与重可以交错到如此自然。通常“语不惊人死不休”以后,真的是无以为继,可是他却平静地说:“白云一片去悠悠。”我每次读到这里,就有种“恨意”。因为在创作中,真正难以超越的是这个部分。写到最好的时候,收不回来了,这是很常见的情形,张若虚却处理得如此自然。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这里开始触及情绪了。我们不知道他的愁是什么,因为诗人没有告诉我们他到底为什么发愁,好像有很多隐情。而这个愁这么重,重到他难以负担。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这时候,他看到一个人划着一叶扁舟过去,就问“谁家今夜扁舟子”。这七个字很有趣,其实“今夜扁舟子”是在写实,可是当他问“谁家”时,就有点奇怪。这跟他有什么关联?记不记得,诗人前面说“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其实诗人一直在扩大他的生命经验。“谁家”是扩大,下面的“何处”也是一种扩大。
我在渔港看到一个划船人,关我什么事,我就吃我的海鲜好了。可当我问“这个人不晓得是谁的丈夫”时,“谁家今夜扁舟子”就带出了另外一个人——“何处相思明月楼”,一定有一个女人在某个月亮满照的楼上,在怀念这个“扁舟子”。这根本就是莫须有的猜想,也许划船的人连婚都没有结。“何处相思明月楼”是在呼应“何处春江无月明”, “何处春江无月明”扩大了宇宙体验,“何处相思明月楼”则扩大了情感经验。这个时候我们开始有些明白张若虚讲的“不胜愁”是什么愁。他的愁是离家的愁,是与自己所爱的人分离的愁。他借面前的“扁舟子”,推到了“何
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这个女人可能根本就跟“扁舟子”没有关系,只是张若虚对于爱的幻灭感。之后他开始用超现实的方法追踪那个女人,“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这个女人原本只存在于诗人的想象世界,这个想象世界是他生命经验的扩大。他开始悲悯,与毫不相关的“扁舟子”感同身受,生命体验得以扩大。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