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赏析
《春江花月夜》赏析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认为是“孤篇压全唐”,受到无数读者的赞叹。
开篇四句从月升入笔,“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明月随着滚滚海潮,慢慢地从海平面的尽头升起,“滟滟随波千万里”,九州大地沐浴在空明的月中。
月到中天,视角也开始转换,由抬头看月,变为俯视赏景,紧接着六句就描绘了月下之景。“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由江月引出了花林,江流宛转在广袤的开满花的原野,月光下的花如“霰”,我们可以猜测这种花很有可能是梨花,“千树万树梨花开”,壮观。这是一片空明之景,月光如霜,一片洁白,以至于“汀上白沙看不见”,再加上“江天一无纤尘”,感觉天地间只剩下一轮孤月。这是一个孤独者的空明,抑或是一个空明者的孤独。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某个春天满月的傍晚,张若虚登高远眺,孤独地赏月,赏景,内心有点“冷”。
哲学家柏拉图就曾提出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哲学命题。面对孤月作者也连发三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第一问,是宇宙之思;第二问,是生命之问;第三问,是情感之惑。可见作者当时满腹疑惑,孤独苦闷。由情感之惑,自然地就转入了“闺怨”。
我们来看顺势转入的四个句子: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是“离别”,离别在“青枫浦”,男人坐着一叶扁舟,如一片白云去,只留下女子在明月楼上忧思。接下来的四句就具体写“相思”,尽得无理而妙之境。你看,“可怜楼上月裴回”,以“裴回”写出相思之深,相思之苦。女子最爱惜容颜,可能担心相思使人老,于是妆镜台上反复察看,也尽量摒弃相思,可是月光无处不在,不仅照在离人妆镜台,即使放下帘子,还是卷不去,捣衣砧上拂了还来。这是摒弃相思却又情不自禁,以至于嗔怪月光,无理却又奇妙。宋代辛弃疾在《祝英台近·晚春》中就以“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以埋怨春天来体现相思的矛盾之苦异曲同工。
相思既然不能排遣,干脆就顺其发展,于是相思入骨进入幻想,“愿逐月华孤篇压倒全唐的作品是流照君”,希望能幻化成月光照在思念之人的身上,希望能幻化成鸿雁,却又担心月光浩瀚而不度;希望能幻化成鱼龙,却又担心水面广阔,这就是古代女子的悲哀,心仪的男子就是她的世界。“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这是幻想的破灭与回归现实的清醒。“闲潭”,可能是一个意像,代表虚幻,有镜中花,水中月的虚幻,王勃的《滕王阁诗》里就有“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的感叹。“落花”深层次里有时光不再,年华老去的含义,“春半”表面是春天过半,还暗示着青春过半,这就是古代女子的悲哀,青春过
半,年华老去还在痴痴等待。幻想破灭,回归现实,江潭的落月也开始西斜了,此句现实中的江上月与虚幻中的潭中月合二为一,不分彼此了。读到此处,我们不得不惊叹于作者思路的缜密,却也疑惑重重。《春江花月夜》以“月”为主意象,以“月”为主线,为何花了大量的笔墨写“闺怨”。 古人常以香草美人作为感情婉曲的宣泄与寄托,屈原在《离骚》中常用美人自喻,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张若虚运用了这种艺术手法,借女子相思,寄托了自己思念朝廷,壮志难酬之情。以至于宋代辛弃疾在《祝英台近·晚春》中也继承该手法,以“美人”自喻,表达对故土的思念。我们可以大胆想象,张若虚在望月前可能遭受了排挤或贬官,内心在“进与退”中矛盾挣扎,于是江月之孤,月中景的空与冷,对空问月也就顺理成章了。诗结尾的四句,也就能很好的解读了,“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海雾”暗示内心的迷茫,“碣石”暗示危险与困难,“无限路”暗含前途渺茫,于是担忧“不知乘月几人归”,不知道有多少臣子能安全到达彼岸呢?还不如在落月下,把情感寄托于满江树吧!可能作者起了归隐之心吧!
总之,这是一次问月之旅。在月下,作者解剖自己极端矛盾的内心;在月下,作者思考生命的意义;在月下,作者回了自己归去的方向。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