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生学懂语文必读之一:文理科问题的打开方式不同
理科生学懂语文必读之一:文理科问题的打开方式不同
首先必须强调的是: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任何一个高考科目学不好的原因只有两个:一是知识储备不够,比如该会的公式、定理、公理等模模糊糊,再就是能力,也就是思维力不够。所以,学好语文的前提,是将比较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构成知识体系,这是前提;在此基础上,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将知识是怎么来的,也就是将我们的总结出知识的先人们,那些社会精英的思维方式精准把握,最终形成自己的思维能力,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恰恰是我们理型语文提倡的两个原则:一,透过现象抓本质,得到知识;二,通过知识的学习去挖掘知识的发现过程,最终形成能力。
问题一:语文科目设置问题的方式和理科有什么不同?
理科题目的设置,分为题干和问题。题干提供了显性条件和解决问题涉及的领域,也就涉及到了相应的公式、定理、公理等。
例如:已知∠ 1、∠2、 ∠ 3是同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 ∠1=20°,∠2=60 ° ,求∠ 3 。
在这里,显性条件有三个:①∠ 1、∠2、 ∠ 3是同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这就排除了外角的
可能性);② ∠1=20°;③∠2=60 °。涉及的知识领域是有关于三角形的内角的知识,具体要用到的公式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
语文试题的设置方式却完全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一般情况下,显性条件并不明确告知,逻辑推理途径(在各个阅读版块的“怎么学”部分有详细解释,比如文言文阅读的解决需要“成分定位”思维源图,诗歌鉴赏和作品阅读需要“意象串联”思维源图)只能少部分人掌握,这就造成了很严重的现象:题目打不开。这就是语文学科设置问题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只管问问题,其它的什么都不负责。
比如一次语文考试中的这么一道题: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这是诗歌鉴赏和作品阅读中最常见的一种题型,涉及“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这些知识点中的“表达技巧”。如果你认为表达技巧只是修辞,那你的知识体系真的大有问题。显性条件是什么?题干根本不告诉。这时,需要先运用知识体系进行梳理,然后到信息源(这篇文章是写枫叶的,第三段的信息源是:“当我早晨出发的时候,枫叶向我招手致意;晚上我回来的时候,枫叶向我躬身致敬。”)进行辨别,然后转换成理科熟悉的问题形式:作者
在第三自然段中说,“当我早晨出发的时候,枫叶向我招手致意;晚上我回来的时候,枫叶向我躬身致敬”,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这时,我们才能抓住了两个显性条件“招手致意”和“躬身致敬”,得出答案是:主要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但是,下面的答题思路呢?一片茫然。
在这里,需要说明并且强调的一点是:理科的证明题型,往往根据题干提供的显性条件,结合知识体系所运用到的相关公式、定理等这些隐性条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推断出结果即可,比如上面的例题的完整的解答步骤是:
解:  ∵∠ 1、∠2、 ∠ 3是同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又∵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 3=180°-∠ 1-∠2
又∵∠1=20°,∠2=60 °
∴∠ 3=180°-∠ 1-∠2 =180°-20°-60 °
=100°
语文科除了“是什么”题型外,“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题型和理科相比,其特点是:先告知推断出的结果,然后将推断过程完整呈现。
第一步:是什么结果——主要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
第二步:为什么是这个结果——
∵枫叶向我“招手致意”“躬身致敬”,
∴赋予客观的枫叶以人的情感。
第三步:这个结果的作用——
∴塑造出枫叶善解人意的形象特点,
文科理科的区别是什么∴表达出了对枫叶的赞美与热爱。
完整的作答过程是:这一段落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文中,枫叶向“我”“招手致意”“ 躬身致敬”,这样,就把赋予客观的枫叶以人的情感,塑造出枫叶善解人意的形象特点,表现了作
者对枫叶的赞美和热爱。
附: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型
1、(2007年安徽卷)(安徽卷)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华清宫                                  过华清宫
吴融                                      李约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