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道路不仅与欧美国家不同,也与东亚的日韩等国不同。中国的现代化在制度创新上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也可以说是三个重大的突破:
第一,明确了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去实现现代化。
中国现代史上曾有过一次关于“中国现代化讨论”。那是在1933年,摆在国人面前的有两大难题:一是该如何振兴全面破败了的农村;二是应该如何解决因日本的步步紧逼而造成的民族存亡的危机。基于这两大现实问题,1933年5月,上海《申报月刊》在知识分子当中发起了一场“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向全国的社会名流、学者发信约稿,征求意见。征文活动被限制在经济领域,以两个问题为核心:(一)中国现代化的困难和障碍是什么?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需要具备哪些先决条件?(二)中国现代化的路径,究竟该走资本主义道路呢,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1933年7月,《申报月刊》2卷7号发表了《中国现代化问题号特辑》,共收录发表了26篇文章。概览这些文章,作者有国民党体制内的学者,也有同情中共的学者,甚至还有一些学者在抗战期间做了汉奸。最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学者们对“如何实现现代化”这个问题众说纷纭,但在回答经济政策应该“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个问题时,16位明确作答的学者,15位选择了“走社会主义道路”,只有1位选择了“纯粹的资本主义”。这很能反映当时知识界的一般认知:只有搞社会主义,中国才有前途。
我们过去习惯批判国民党政府搞资本主义,历史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胡绳在《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中承认,国民党是不搞资本主义的;而且认为,恰恰是因为国民党不肯搞资本主义,所以国民党失去了中间力量的支持,最后丢掉了大陆政权。孙中山主张“节制资本”,国民党不搞资本主义,实际上正是其对民国年间汹涌的社会主义思潮的适应。国民党也迷恋计划经济的,主张重工业要国有国营。翁文灏自1937年开始担任国民政府经济部长,胡适晚年曾批评过翁氏在国民党大陆执政时期的经济政策崇奉计划经济和苏联模式。
艾伦·麦克法兰是英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历史学家,英国剑桥大学人类学教授。麦克法兰的研究始终围绕着一个重要主题,即探究“现代世界”的起源和特征,多次来过中国。麦克法兰在2013年接受《东方早报》记者采访时说,“如果中国只是一个西方国家的翻版,那么这些知识分子在某种意义上就犯了错。中国不可能成为美国,美国人也不会变成中国人。在未来,我们也不会看到中国与西方的完全融合。”(引自《东方早报》,见“中国文化传媒网”2013.10.18)
所以,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就明确走社会主义,以及改革开放后,中国重启现代化进程时,再次明确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都不是偶然的。我们可以在中国现代史上到这么做的历史原因和长期的思想基础。
第二,明确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
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中国并没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但中国的执政党对中国的生产力落后的状况还是有比较清醒认识的。比如,认为中国生产力仍然落后,人口多、底子薄,“一穷二白”是经常用以比喻中国国力不强的用语。当然,对中国经济落后的认识并不彻底,也不牢固,这也是期间发生过“”、“穷过渡”的原因之一。改革开放后,中国对世情和国情的认识逐步加深,也更为准确和科学,最终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不仅反映了中国的国情,更重要的是明确了我国现代化所处的历史阶段。这个认识意义极为重大,因为准定位和起点,是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中共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中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个历史位置意味着我们有后发劣势,但也有后发优势。
第三,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0世纪50年代,中国建立了以斯大林模式为样板的经济体制。这个体制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在所有制上只有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在资源配置上,只承认计划经济;在中央与地方
的关系上,强调中央集权。特别是把计划经济,一直是作为社会主义的特征。1955年秋,在北京红星集体农庄的“按语”中写道:“人类的发展有了几十万年,在中国这个地方,直到现在方才取得了按照计划发展自己的经济和文化的条件。自从取得了这个条件,我国的面目就将一年一年地起变化。”我们长期把市场经济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容而加以排斥。
当然这种选择,也是付出了代价。我们在实践中,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并不等同于当今的社会主义;还发现了我国学习原苏联那种“社会主义”,并没有使人民解决温饱。这才逼得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否具有同一性等问题。
日本女人和中国女人有何差异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是个历史的过程。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农村发展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是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允许发展私有经济,价格出现“双轨制”等“松绑”性质的政策。市场经济改革目标是在1984年至1993年逐步明确的: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确定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改革目标;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中国特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这是近30年来中国现代化取得重大突破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