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研究生考试,经济学综合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名词解释)
92号最新汽油价格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
2. 三个有利于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 集体经济
是由部分劳动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共有形式的经济。
4. 混合所有制经济
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随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共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交融、参股、持股,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5. 市场
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和纽带。
6. 市场经济
是指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它与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性质无关。
7. 市场机制
是指在市场交易关系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和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有机系统。
8. 增量改革
即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也就是说,在等级规则作用较小的边际上,选择具有帕累托改进意义的利益调整方式进行体制改革,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9. 渐进式改革
我国实行的改革方式,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是按渐进的方式推进改革。我国没有从理论出发,而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选择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道路,逐渐从一个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10. 华盛顿共识
核心内容是私有产权条件下的资本与市场的全面开放,又称“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宣言”。
11. 北京共识
包含三个重要的原理:一是创新的价值;二是努力建造一个有利于持续、均衡与稳定发展的大环境;三是自主发展理论。
12. 等级规则
指首先构建一个层层隶属的金字塔形的等级架构,再界定每一个行为人在这个等级架构中所处的位置,然后再进一步界定与这个等级位置相适应的资源配置的权力。一个人所处的等级位置越高,资源配置的权力就越大。
13. 产权规则
指一个人拥有资源配置权力的大小与其所拥有的资产数量正相关,即拥有的资产越多,所拥有的资源配置权力越大。
14. 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
在一定的宪法秩序和伦理道德规范下,权力中心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和意愿是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而这种能力与意愿主要决定于一个社会的各既得利益集团权力结构与力量的对比。
15. 宪法秩序
指用以界定国家的产权的基本结构,它包括确立生产、交换和分配的一整套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基本规则,它为集体选择确立了原则,从而是制定规则的规则。
16. 诺斯悖论
指一个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有效率产权制度依赖于国家对产权进行有效的界定与保护,但受双重目标的驱动,国家在界定与保护产权过程中受交易费用和竞争的双重约束,会对不同的利益集团采取歧视性的政策,从而会容忍低效率产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导致经济衰退。
17. 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
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中介环节时,就有可能突破权力中心设置的制度创新进入壁垒,从而使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斯悖论”。这样一种有别于供给主导型与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方式叫做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
18. 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
当建立在排他性产权基础上的微观主体成为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时,个人或一人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为确立预期能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安排和权利界定而自发组织实施制度创新。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具有一致性。
19. 所有权
是确定物的最终归属,表明所有者对确定物的独占或垄断的财产权利,是同一物上不依赖于其他权利而独立存在的权利。
20. 占有权能
指行为人对财产直接加以控制的可能性,是所有者与他人之间因对财产进行实际控制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21. 使用权能
指不改变财产的所有和占有性质,依其用途而对其加以利用的可能性,是人与人之间因利用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22. 收益权能
指获取基于所有者财产而产生的经济利益的可能性,是人们因获取追加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23. 处分权能
是指为法律所保障的实施旨在改变财产的经济用途或状态的行为的可能性,它所反映的是人在变更财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24. 产权
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产权是一组权利,它包括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
25. 产权制度
是指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
26. 自然人企业制度
按照财产的组织形式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企业的组织形式可分为自然人企业和法人企业。自然人企业制度主要包括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两种形式。
27. 法人企业制度
按照财产的组织形式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企业的组织形式可分为自然人企业和法人企业。法人企业制度的典型形态是公司制,主要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28. 股份公司
是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所发起组织、全部资本被划分为若干等额股份、股东就其所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股票可以在社会上公开发行和自由转让的公司。
29. 公共产品
是指那些消费不具有排他性和可耗竭性,但收费存在困难的产品。
30. 基础工业专科提前批
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基础产业包括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两部分。
31. 竞争性国有企业
是指那些国家投资建成的、基本不存在进人与退出障碍、同一产业部门内存在众多企业、企业产品基本上具有同质性和可分性、以利润为经营目标的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大部分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领域。
32. 企业治理结构
是一种契约制度,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使企业内的不同利益主体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和相互制衡机制。
33. 道德风险
暖气费标准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34. 激励一致性约束
由于代理人是合同的接受者,机制所提供的刺激必须要能诱使代理人自愿地选择根据他们所属类型而设定的合同。
35. 参与约束
这种约束是对代理人的行为提出一种理性化假设。它要求代理人接受合同所得到的效用不少于其保留效用,做到了接受这个合同比拒绝合同在经济上更合算,这就保证了代理人参与机制设计博弈的利益动机。
36. 代理成本
在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条件下,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完全一致,代理制的引人必然会诱发一定的代理成本,它包括:①向代理人支付薪金、奖金等费用;②代理人为追求非货币物品而导致的成本上升和利润减少;③由代理人的决策与使委托人利润最大化的最佳决策之间存在的差异所导致的企业效率的损失。
37. 企业所有权
作为企业治理结构客体的企业所有权首先表现为剩余索取权。剩余索取权与控股权合称为企业所有权。
38. 内部人控制
是指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大部分控制权,并且这种控制权的获得往往是通过与职工“合谋”完成的。内部人控制不符合我国实际。
39. 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
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通过政企关系的市场化和契约化来实现权责利的再分配,政府赋予经营者很大的经营权,并监控经营者的行为,从而形成了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型企业治理结构。
40. 企业共同治理
贯彻了“合作逻辑”的治理结构就是“共同治理”机制,它强调决策的共同参与与监督的相互制约。具体地说,就是董事会、监事会中要有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代表,如职工代表、银行代表等。
41. 相机治理机制
企业所有权安排形式的多样化从动态的角度看就是它的状态依存性,也就是说,相对于不同的企业经营状态,对应着不同的企业所有权安排。如果不存在事前的法律规定,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支配权的让渡就必须依靠产权主体之间的自愿谈判来完成。这套制度就是相机治理机制。
42. 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以劳动为尺度,在对劳动者创造的产品作了必要的扣除之后,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43. 微观收入分配过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人分配过程被分为微观收入分配和宏观收入调节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微观收入分配过程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收入分配过程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和分配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收入的多少,
既取决于其单个产品生产上是否符合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标准,也取决于该部门生产总量是否符合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标准。
44. 宏观收入调节过程
是建立在微观收入分配过程基础上并独立于这一分配过程的再分配过程。它要考虑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平衡和社会整体、长远发展需要,对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进行调节,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45.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主要是指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弥补市场失灵、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制度安排,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46. 社会保障
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人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为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
正直的生活的个人或家庭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制度。这一制度一般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等组成。
47. 经济增长
苦瓜的做法大全一般是指更多的产出,通常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GNP)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的增长速度来表示。
48. 经济发展
陋室铭译文既包括更多的产出,同时也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安排上的变革,如经济结构的变化、一个社会的平等化状况、就业状况、教育水平等。
49. 国民生产总值
一个国家的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和。
50. 国内生产总值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与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51. 绿GDP
1993年联合国有关统计机构提出了生态国内生产总值“EDP”的概念,即绿GDP,也就是在GDP的基础上减掉创造GDP所消耗的资源价值,然后再减掉创造GDP所造成污染的治理成本。
52. 制度
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旨在约束追求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制度包括三种类型,即宪法秩序、制度安排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
53. 制度安排
这是在宪法秩序下约束特定行为模式和关系,界定交换条件的一系列具体的操作规则。它包括成文法、习惯法和自愿性契约。
54. 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
它来源于人们对现实的理解和意识形态,是与对现实契约关系的正义或公平的判断相连的,它对于赋予宪法秩序和制度安排的合法性是至关重要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