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题及答案(通用)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溃退(kuì) 着舰(zháo) 坠毁(zhuì) 台风鹦鹉多少级翘首遥望(qiào)
B.紧绷(bēng) 揪着(qiū) 歼灭(jiān) 卓有成效(zhuó)
C.国殇(shāng) 仲裁(zhōng) 要塞(sài) 锐不可当(dāng)
D.屏息(bǐng) 燕然(yān) 缥碧(piǎo) 飞漱其间(shù)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每年“舌尖上的浪费”锐不可当,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B.这块招牌早已摇摇欲坠,台风一来便如摧枯拉朽般地将它卷落地,摔得粉身碎骨。
C.如梦初醒的观众用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D.大多数家庭企业是由核心人物白手起家,通过艰苦奋斗成就一番事业。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市政府着力打造的风景优美、安全舒适的东湖绿道的开通,成了市民节假日休闲娱乐的好场所。
B.3月22日上午,河南省濮阳县第三实验小学的学生上厕所时发生踩踏事故,造成2名学生死亡、20余名学生受伤的惨痛教训。
C.近期,打造“长江中轴文明景观带”、建设“长江新城”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D.发生踩踏事件有一定的偶然性,而且细思量会发现,该学校的安全管理实在是漏洞百出。
5、对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手法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1)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2)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3)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4)髙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A.比喻 引用 排比 夸张
B.拟人 夸张 比喻 比喻
C.比喻 比喻 比喻 夸张
D.拟人 引用 排比 夸张
6、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绿是生命的颜。
②春雨过后,草尖上、树梢上冒出了一簇簇嫩绿的叶芽,更会使你觉得新的生命在跳动。
③你看那春天的原野,绿油油的,生气勃勃,欣欣向荣,令人感到鼓舞和振奋。
④道旁的树木,青翠欲滴;田间的秧苗,郁郁葱葱。
⑤到了夏天,大地上一片葱茏。
⑥面对着这充满蓬勃生机的大地,便会感到自己也增添了青春的活力。
A.①⑤②③④⑥ B.⑤③④②⑥①
C.①③②⑤④⑥ D.⑤③②④⑥①
7、古诗文默写。
(1)树树皆秋,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2) 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3) _____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刘祯《赠从弟》)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5) ________________,不觉船移。微动涟漪, 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采桑子》)
(6) 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可用《三峡》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做具体描绘。
(7)《与朱元思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鱼儿的游弋,侧面写出了水的清澈。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
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①,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②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忽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注)①陶冶:愉快高兴的样子。②枲(xǐ):的雄株,只开雄花,不结果实,称“臬麻”。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渔人甚异之(______)
(2)欣然规往(______)
(3)麻枲之属(______)
(4)所享者惟薪米鱼肉(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B.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C.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D.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4.甲乙两文都描写了百姓们的安居乐业。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1)甲文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_________?(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乙文中_________一句可以看出杨氏答应了要定居穴中,山之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的相同点是_______答出三点即可)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母亲觉得你需要
汤小小
①从外地回家,上午坐车,到家时是凌晨。这条路已经走了很多遍,但母亲还是不放心,在电话里一遍又一遍地嘱咐:“下车后坐在车站别走,我让你爸去接你。半夜三更的,一个人走夜路多危险啊!”一听这话,我连连叫苦,我又不是三岁小孩子,再说了,这条路早就走熟了。家离车站还有半个小时的车程呢,与其让老爸半夜打车来来回回,不如我直接打车回家,我一个年轻人,应该比一个老年人走夜路安全系数高吧。
②无论我怎么苦口婆心,母亲都不松口。最终,我一下车,就看到了夜中的爸,他站在昏黄的路灯下,引颈张望。看见我从车上走下来,一个箭步冲过去,夺过我手里的行李,满脸喜悦地将我引进了出租车里。车子驶离车站时,看到很多乘客还在无头苍蝇一般到处车,
爸特得意地说:“你妈真英明!我要不来,你不一定能打到车。”我无语,比家乡更大的地方我去过不少,一次也不曾在站台上过夜呀,我早就不是扯着父母衣角的孩童了。
③回到家,母亲早已从被窝里爬了起来,微波炉转着,包子的味道在整个房间里弥漫。转动停止后,母亲从里面端出一个盘子,盘子上面热气腾腾。她催促:“赶紧吃,专门给你买的,狗不理包子,可好吃了。”我苦笑不已,半夜三更的,哪有食欲吃东西啊?再说了,在车上已经吃过晚饭,我现在也不饿啊。母亲却自有一番道理:“哪能不饿呀,我还不知道,坐车可辛苦了,吃不好睡不好的。”
④洗脚水早已备好,临睡前,母亲将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塞到我手中,像抱着一个火球,整个手一下子暖和起来。看着我不解的样子,母亲说:“一个人睡冷,把它放脚头取暖。”虽然天气有些冷,但真的没到这个地步,本能地想要拒绝,母亲却已经一把抢过去,自顾自掀开被了,把它丢到我的脚头。那一夜,因了这个水杯,整个人像睡在春天里。手脚冰凉的毛病一下子全消失了。
⑤在家里的每一天,母亲总会出其不意地做一些完全没必要的事。可是,你说没必要,她偏说有必要,非要逼着你就范。我忍不住嘀咕,说她多此一举。可她并不因此收敛,离开家时,
她又是准备了一大包东西,( )拿出来给我交待:“这壶香油是自家酿的,送给你的婆婆,你还指望她老人家多照顾呢。这几包花生也是自家种的,给每个同事送一包,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要搞好关系。这些红枣是给你的,每天煮粥时,里面放几颗,补血的……”我一脸黑线,这哪用得着啊?母亲真是想得多。刚把它们拿出来,母亲又( )装进去,到最后,我只能背着这沉甸甸的包裹上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