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伊基克为何有20万太平军后裔
2014年4⽉2⽇,⼀场8.2级强震袭击了智利城市伊基克。这座城市位于阿塔卡马沙漠北部的关塔哈亚⼭麓的⼀个半岛上,是智利北部太平洋岸港市,塔拉帕卡第⼀⼤区和伊基克省⾸府,距⾸都圣地亚哥1800公⾥。
难以置信的是,伊基克与中国有着极深的渊源。这⾥不仅拥有南美最⼤的⾃由贸易区,还是⼀座不折不扣的“华⼈天堂”,将近1/4的当地⼈⼝拥有华⼈⾎统,华商是商业中的重要⾓⾊。
在伊基克,处处可见中国⾯孔的影⼦,虽然由于长期混⾎,已与纯种华⼈有所区别。但中华痕迹还是不少:如当地⼈称弟弟为“塞罗”(细佬),把⼉⼦叫“崽”,⼥⼉叫阿⽶(阿妹)等。⼜⽐如,当地语⾔中餐馆叫“其发”(⼴东话吃饭),馄饨被称为“完蛋”(浙江话馄饨)。祭祀祖先时,许多伊基克⼈也同智利⼟著有明显不同,他们会祭祀祖先的牌位,早期的直接⽤汉字书写,现在的牌位也有⽤西班⽛语书写的。
更有意思的是,有华⼈⾎统的伊基克⼈会过⼀个叫“包⼱节”的节⽇,这也揭⽰了他们的由来:每到7⽉的某⼀天,伊基克华⼈就带上各种颜⾊的头⼱,这样的做法是仿效他们的祖先――当年的太平军。
在伊基克,超过20万⼈有华⼈的⾎统,他们正是当年太平军的后裔。1999年建成的⼀家伊基克博物馆,还收藏着那些远赴南美⼤陆的太平军⼈使⽤过的三⾓旗。
清代的太平军,怎么会远涉重洋,跑到遥远的南美⼤陆去了呢?
太平军残部的隐秘去处:避⾛海外
1948年,⾸批同盟会会员、曾在1918年参与护法运动的政治家冯⾃由,出版了⼀本书籍《⾰命逸史》。此书是他⾃⼰根据⾹港《中国⽇报》及⾃⼰多年笔记、往来书信等编写的。
冯⾃由曾亲历⾟亥⾰命史上的许多重⼤事件,与孙中⼭、黄兴、章太炎、秋瑾等⾰命史上的关键⼈物都⾮常熟悉,这本《⾰命逸事》也被认为具有相当的可信度,有⼀定的史料价值。
书中在讲述洪门(⼜名天地会)之源流及派别渊源时,不经意提到这样⼀句话:“其后太平天国失败,洪秀全、陈⾦刚诸部将亦多远赴美洲,重张旗⿎。”
这句话不经透露出太平军残部⼀个鲜为⼈知的⾏踪,也为不少史学研究者所关注。
著名历史学家、太平天国史学者罗尔纲教授也曾提过,天京沦陷后,太平军中⼈确实多有⾛避海外。这⾥说的海外,泛指中国⾹港、中国澳门以及南亚、美国等地,当时都是清政府鞭长莫及的地⽅。
1947年出版的《上海洪声》⽉刊,在其创刊号也透露,“失败之后,起义之洪门弟兄,不能容⾝于国内,于是数万弟兄赴美洲,平南王黄德滋率领数万弟兄赴澳洲(平南王建⽴之洪门会所,尚存于澳洲⼤⾦⼭),黄仲涵之⽗率领数万弟兄赴⽖哇,其余多赴南洋各地,从事开发⼯作。”
那么,究竟有哪些太平军出奔美洲?他们在⼀个陌⽣国度⼜是如何安⾝⽴命?这留下的⼀个个问号,勾起了不少国⼈的兴趣。
沦为“契约矿⼯”
1864年年初,进⼊第13个年头的太平天国已然有了摇摇欲坠的迹象。当年1⽉,江苏的淮军在枫泾击败太平军,嘉善、平湖、乍浦和海盐的太平军全部投降,拉开了太平军全线败退的序幕。
六⽉,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病逝于天京,终年五⼗岁。⼏个⽉后,曾国荃的湘军便⼀⿎作⽓攻破天京。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宣告结束,“天京”也被改名换姓,由曾国藩改回江宁。
就在闽粤沿海⼀带,⼀⽀太平军余部从福建漳州突围⽽出,慌不择路,向西逃窜。⼀路上,清廷的湘、淮两路⼤军紧追不舍;沿途的督署团练设伏打围,迎头出击。数万太平军且战且退,⼀路上损兵折将,犹如丧家之⽝,苦不堪⾔。
这⽀部队曾经是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麾下的⼀⽀虎狼之师。漳州城沦陷后,军帅翁德容带残部突围⽽出,却既不见援军,也不知侍王李世贤⾝在何⽅,⼀路疲于奔命。
留下来继续抗清似乎已经不可能了,东躲西藏也不是办法,到处都在剿杀太平军残部。在这种情形下,不少流亡的太平军便想到逃去清廷的法外之地。
⾹港因毗邻⼴东,是出亡的理想落脚点和桥头堡。曾担任清朝⽔军司令官的森王侯裕⽥,就曾经以开设商铺为掩护,暗运军⽕粮⾷接济太平军漳州余部;琅王洪绍允初以贩卖咸鱼为业,后来当上了警察,⽽后在九龙开设⼴济堂药店。
还有个出路,就是去当“猪崽”,即到国外当“契约矿⼯”。这⽀太平军余部中约⼀万多⼈选择了这条⽣路。他们带着⾃⼰的亲属家眷,坐了⼏个⽉的船,被运到南美⼀个地⽅当起了硝⽯矿⼯。
这个地⽅,正是前⽂提到的智利伊基克。伊基克所属塔拉帕卡⼤区,该区原属于秘鲁。这是⼀座被沙漠和海⽔包围的城市,它的另⼀个外号叫做“旱城”,西临太平洋,东靠阿卡塔马沙漠,海拔5000多⽶的安第斯⼭脉成为了伊基克和周边国家玻利维亚、阿根廷以及巴拉圭交通往来的巨⼤障碍。这座城市显然并不是柳暗花明的世外桃源。
异国⼟地上的⼆次“起义”
劳⼯⽣活并不容易。当时南美各地的许多矿上充满了折磨和压榨,不少苦役病死,甚⾄有⼈选择⾃杀。
对于逃亡⾄此的太平军,劳⼯的⽣活更是⾮⼈的。每天要⼲苦役14个⼩时以上,时常忍饥挨饿的同时还要忍受矿主⽆故的打骂和虐待,⼀切就要逼⾄崩溃的临界点。
终于,他们的命运在1866年迎来转折。这⼀年,智利和秘鲁、玻利维亚为争夺南太平洋沿岸阿塔卡马沙漠硝⽯资源与鸟粪产地摩擦不断,战争⼀触即发。混乱中,不堪折磨的太平军们酝酿着发动起义。
伊基克地区正处在秘鲁、玻利维亚、智利三国交界地带,长期以来,为了争夺丰富的矿产资源,秘鲁和玻利维亚结成盟友,与智利之间的征战不断。
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混乱之中,这批太平军获得了机会。1867年3⽉,伊基克的数千名太平军,在异国他乡的⼟地上,发动了⼈⽣中的“第⼆次起义”。有过实战经验的他们很快就抢夺了炮,活捉了来不及逃⾛的洋⼈矿监,占领了整座矿⼭。
起义者推举湖南⼈翁德容和⼴东⼈陈永碌为领袖,以太平军原有的编制进⾏了整编。由于担⼼秘鲁军队卷⼟重来,翁德容当即排兵布阵,命令陈永碌赶快收集所有缴获的弹,带领⼀千⼈快速下⼭,靠近伊基克镇,阻击来犯之敌,只准佯攻,且战且退,只留下两⽼弱病残的太平军镇守矿区后⽅⼤营。⾃⼰则带着五千将⼠拿着铁锹钢钎,备⾜碎⽯,埋伏在⼭⾕两边的森林之中。
不久,⼭外声⼀⽚,秘鲁数千⼈马⽓势汹汹地扑过来。等他们全部进⼊⼭⾕,翁德容⼀声令下,碎⽯就像⾬点⼀样砸向敌阵,打得他们猝不及防,⼀个个丢盔弃甲。这时,陈永碌⼜带着⼈马回⼽⼀击,⼭⾕两边事先埋伏下的将⼠们猛然扑向敌阵。⼀时间,秘鲁军阵脚⼤乱,溃不成军。翁德容带着数千将⼠乘胜追击,打死两名秘鲁军中的将领。
什么事丁克族
这⼀仗下来,据说,秘鲁⽅⾯的2000印第安雇佣军被⽣擒,同时缴获长1000多⽀、⽕炮2门,太平军的三⾓旗插在了⼤洋彼岸的异国⼟地之上。
事后,太平军接洽上智利军队的司令西拉⽪佐将军,表⽰愿意帮助智利对付秘鲁和玻利维亚军队。西拉⽪佐听说伊基克地区发⽣了武装起义事件后,喜出望外,连忙上报智利政府,并派⼈带来了智利总统的亲笔信,承诺给予所有的太平军将⼠及其家属以智利国籍,并表⽰战争结束后将伊基克交给太平军和他们的家属管理。
这封信让这⽀太平军看到了希望,命运就此改变。
伏击战⼀战成名
西拉⽪佐将军任命翁德容为少校,陈永碌为上尉,将太平军武装成智利第6边境纵队“褐⾐军”,让他们协同智利军在秘鲁塔拉帕卡省的作战,配合智利军队在港⼝登陆,占领莫克⽠,⼀同攻取伊基克市。
1868年,“褐⾐军”按智利军队的要求展开军事⾏动。不过,他们没有按照当时智利军事顾问的要求按西⽅军队的编制进⾏改编,⽽是采⽤太平军之前的⽅式建⽴了两个军,并设⽴师帅、旅帅、两司马等太平军官职。
由于可利⽤的⽕器不多,于是“褐⾐军”就在当地开始打造类似太平⼑这样的冷兵器。他们还⾃⾏配备了
许多三⾓形的旗帜,⽤螺号代替军号。同年6⽉,“褐⾐军”开始攻打秘鲁南部城市塔克纳。500名太平军打扮成当地的印第安⼈混⼊波内达要塞,⼀举俘获了300名秘鲁军⼈和要塞司令。
接着他们⼜与闻讯赶来的玻利维亚军队展开激战。“褐⾐军”派出300名先锋引诱玻利维亚骑兵部队到⼀处森林,然后展开了伏击,打死了70多玻利维亚军⼈。随后,约有1000名太平军头戴黄⾊和红⾊头⼱,⾝穿褐⾊服装,操着各种武器冲⼊玻利维亚军队中。这⽀玻军约有4000余⼈,其中有2000多的印第安,仅操着⼗字弩,根本敌不过作战经验丰富的“褐⾐军”。
⼏番攻势下来,玻军很快溃退,约1000名印第安投降,“褐⾐军”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他们夺取了4门⼤炮和15⾯军旗、⼤量的军⽤物资以及200余匹战马。
这场对阵中,“褐⾐军”也伤亡不⼩,有400多⼈阵亡。“褐⾐军”的主帅翁德容由于沉疴已久,积劳成疾,在这次战⽃中从马背上摔下,伤重不愈。陈永碌依照军帅遗⾔,带领全体“褐⾐军”在他们当初第⼀步踏上美洲⼤陆的伊基克海港上,为翁德容举⾏了盛⼤的海葬。西拉⽪佐将军代表智利政府前来劳军并参加了葬礼,他授予翁德容智利国会勋章,擢升陈永碌上校军衔,并给予所有阵亡太平军⾼额抚恤⾦。
这就是著名的“波内达要塞”伏击战。这也让“褐⾐军”⼀战成名。
太平盛世政策在他乡开花结果
1879年,为配合智利军在帕科查港登陆,陈永碌指挥着“褐⾐军”在莫克⽠再次同秘鲁-玻利维亚联军展开激战。
他们仍采⽤太平军典型的作战⽅式引诱敌⼈进⼊伏击圈,虽未⼤获全胜但给敌⼈制造了恐慌。玻利维亚军的⼀位军官
说“这些带头⼱的褐⾊⼈在射程外摇旗呐喊,等到靠近时⼜不见了。他们打仗时锣⿎喧天,搞出许多噪⾳,好些印第安以为被伏击了,纷纷逃跑,连长官也阻⽌不了。”
这其实是太平军惯⽤的惊⼼战。由于“褐⾐军”的军事⾏动给秘鲁-玻利维亚联军以很⼤的牵制,根本⽆暇应对帕科查港的战事,以致智利军顺利登陆,伤亡轻微。
在莫克⽠战役中,“褐⾐军”⾸次与智利军并肩作战。西拉⽪佐当时记载:“这⽀军队没有西⽅军队的纪律,但却有着独特的中国特⾊的纪律,他们配备了许多三⾓形的旗帜,⽤螺号代替军号,他们的战⼠有拿各种武器的,但更多的是使⽤两把东⽅式的短⼑ (太平⼑)”。
接着“褐⾐军”⼜在塔克纳和阿⾥卡两次战役中配合智利军队彻底打败了秘鲁-玻利维亚联军。⾄此,智利军队占领了玻利维亚和秘鲁两国太平洋沿岸全部硝⽯产地,玻利维亚失去了继续进⾏战争的能⼒,并实际上退出了战争。1881年1⽉,智利军队攻占秘鲁⾸都利马。1883年,秘鲁与智利在利马北部安孔城
签订条约,结束“硝⽯战争”(⼜称南美太平洋战争)。根据安孔条约,秘鲁将塔拉帕卡省割让给智利。由此,伊基克也随之划分给智利。
随后,智利政府信守承诺,将伊基克赠给太平军余部,成⽴⼀个⾃治镇,但要求他们解除武装,成为平民。“褐⾐军”⾸领陈永碌爽快地答应了,原太平军将⼠们在他的带领下解甲归⽥,融⼊当地的普通⽣活,与当地⼈通婚,⼤⼒推⾏太平天国曾经提出的建⽴太平盛世的理想政策。洪秀全做梦也没想到,他提出的设想中的某些部分竟在异国他乡开花结果了。
100多年过去了,伊基克已发展成为南太平洋之滨⼀个重要的港⼝城市。但许多⼈并不知道,伊基克这座城市与中国太平军之间的牵连。历史有时超出⼈的规划和设想,充满了戏剧性。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