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预设和教学过程中生成矛盾的解决方法2
把握“意外”信息    打造精彩课堂2
——谈初中化学生成性教学资源利用的几点体会
摘要:初中化学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利用的几点体会:一、善待学生的错误;二、直面教师的失误;三、巧妙处理突发事件;四、不放过学生的质疑。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灵活地调整教学预设,让意外带来收获。当然,我们强调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并不否认教学设计的严密性,相反,只有认真备课,才能更好地因势利导,灵活巧妙地将“意外”转化为预料之外的精彩。
关键词:  意外  错误  失误    突发事件    质疑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情况,如:实验中的意外现象、演示实验的意外失败、学生冷不丁冒出的奇思妙想等等。面对这些“意外”,如果我们仍然固守预定的教学轨道,对这它们置之不理、搪塞了事,显然不符合新的课程理念,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和处理这些意外情况呢? 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善待学生的错误
学生的错误,其实有时正好反映出学生的思想、实际的理解、掌握的情况;它还能反映出我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因此,通过学生的错误,我们不但可以发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漏洞,也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的不足之处。这样我们就可以针对这些错误和不足之处,巧妙地将其转化为宝贵的课堂教学资源,最终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案例】    第一次在课堂上展示一瓶无溶液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颜时,往往有很多同学回答为“白”,我并没有直接纠正,而是随手展示一支粉笔,问:“这支粉笔是什么颜?”学生回答:“白”,我再问:“这瓶溶液是什么颜?”学生顿然所悟后回答:“无”。通过比较,学生不仅很容易得出了正确结论,而且更清楚地理解了“无”与“白”的区别。这样通过识错、思错、纠错,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能力得到了提升。
又如:在二氧化碳制取和性质的分组实验时,我刚准备强调一下实验注意事项,就有位学生报告说:“老师,我们组的试管被他弄坏了。”我走过去一看,原来试管底部坏了个小洞,我并没有严厉地批评他,而是让他们说说可能的原因,有的同学说可能是试管不结实,质量不太好,被石灰石一砸就坏;有的同学说可能是在装药品时操作不正确造成的。我问:“如何
正确装入石灰石呢?”学生回答:“试管平放,用镊子将石灰石放在试管口,然后慢慢竖起。”“可是平放后试管内的液体就流出来了!”弄坏试管的同学终于忍不住喊了起来。症结到了!原来他是先装液体后装固体。我问:“如何操作就能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得出应该先装固体,后装液体的正确方法。在上述案例中,我没有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学生,而是把危机转化成了良机,以学生的 “真实经历这一鲜活的课程资源完成了相关的实验教学内容。这对学生理解实验操作原理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科学道理有很大裨益;对养成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遵守实验室规则的意识,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直面教师的失误
课堂上的偶发事件除了可能是由学生或外界环境引起的,也有可能是由教师讲解中的细微失误产生的。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教师应实事求是,心胸坦诚,或从失误中引出启示,使学生的认识更深刻;或设法巧妙更正,将“失误”变“务实”。
【案例】我在演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时,忘了在试管口塞一团棉塞棉花.当时我想将仪器拆了重新加入棉花,但考虑到学生对于塞棉花的原因终究理解不深,于是我灵机一动,
来个将错就错,结果整个水槽中都是紫红的溶液,学生亲眼目睹了这一切。我接着提问学生,用什么方法可以有效的避免高锰酸钾进入水槽?学生提出塞纸团、塞棉花等一系列解决方案,最后大家讨论还是塞棉花较好。于是我又将这个实验重新做了一遍(当然这次试管口塞上了棉花),结果没有出现第一次实验时的现象,学生都为自己能解决这个问题而欣喜不已。实验做完后,我将试管中的棉花取出让学生观察,发现有紫黑的固体附着在棉花上,接着我又将棉花放到水槽中进行搅拌,水槽中的水再度变为紫红,通过这两个实验十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棉花的作用,给学生留下及其深刻的印象,效果非常好。
三、巧妙处理突发事件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棉花事件怎么回事 。当“意外”在课堂上不期而至,教师如能巧妙地利用,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收获到意外的惊喜。
  【案例】在做燃烧条件的演示实验时,由于没有小块的白磷,我就用镊子取了较大的一块白磷,用滤纸吸干水后,垫在纸上进行切割,切好白磷后,还没来得及将白磷放到铜片上,白磷在纸上就燃烧了起来,学生发出“哇!”的惊叹声,突然,有个学生大声说:“赶快灭火!
”她这么一说,我的思想立刻快速地反应。我拿起一只烧杯向白磷罩了下去,不一会儿白磷熄灭了,学生对刚才的现象还在惊奇不已时,我又将烧杯拿开了,正要往下讲时白磷又燃烧起来,学生们一阵惊叹,于是我又将它罩住,白磷又熄灭了,这样反复几次,白磷终于全部消耗,不再燃烧了。而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急于想知道这个“火”为什么能不请自来?为什么能这么反复控制?于是我们积极地探究了燃烧的条件,同时也得到了灭火的其中一个原理,当然也知道了白磷的着火点低,在空气中可以自燃以及白磷要保存在水中等问题。如果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这种意外的突发事件置之不理,或极力掩饰,那就会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精神。使课堂变成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相反,我们因势利导,处理得当,则可使教学过程富有乐趣和创造性,充满生命活力。
四、不放过学生的质疑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贵有疑”,有疑惑才有探求的欲望,才有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在课堂上,如果学生思维活跃,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并利用好这一课程资源,这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  在演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化学性质的实验中, 由于我配制的盐酸浓度
偏高,导致产生了与预期不同的现象: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学生纷纷露出了疑惑的神情,不由自主的问:“这是怎么回事?”, “可能是石灰水变质了” “可能是石灰水太稀了”。学生议论纷纷,作出各种猜测。我并没有采用掩盖、搪塞等手段强行按预设施教,而是顺着学生的疑问,取出一些石灰水放入一支试管中,请一位学生上来向其中呼气,发现石灰水变浑浊。学生中马上发出一阵唏嘘声,他们意识到不是石灰水的原因,“那是什么原因?”,他们都沉浸在疑惑和思考中。我让学生写出CO2+Ca(OH)2CaCO3+H2O  CaCO3+2HClCaCl2+H2O+CO2↑、Ca(OH)2+2HClCaCl2+2H2O这三个化学方程式,并引导他们分析出当CO2中混有 HCl气体时,是那种气体优先和Ca(OH)2反应?学生分析出是HCl气体优先反应,我问:“我们制出的二氧化碳中是否会含有氯化氢气体?”“可能!盐酸有挥发性,二氧化碳中可能混有氯化氢!”“石灰水比较稀,可能是氯化氢气体将氢氧化钙反应完了” “二氧化碳没有机会跟石灰水反应,所以就看不到浑浊了!”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水到渠成地解决了刚才的疑问,同时,他们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发展。这种教学效果是干巴巴的语言述说所不能达到的。
总而言之,课堂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互通的动态生成过程,“意外”无可避免,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它,灵活机智地利用它、开发它,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灵活地调整教学预
设,那么,受惠的不仅仅是学生,我们自己也能得到很大的收获。当然,我们强调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并不否认教学设计的严密性,相反,只有认真备课,充分考虑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更好地因势利导,灵活巧妙地将“意外”转化为预料之外的精彩!
主要参考文献

1、秦自云.浅谈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支点[N].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  9)。
2.《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 沈大安  福建教育2004.6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