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上海市各区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
古诗阅读专题
上海市黄浦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观雨
(宋)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龙洗甲兵。
[注]本诗作于建炎四年(1130)夏,这一年春天,金兵进逼长沙,守帅向子諲组织了有效的防御,形势略有好转;而作者从汴京陷落后,一路流离,此刻正在湖南邵阳。
12.按体裁分类选诗,可以与本诗编辑在一起的一项(    )。(1分)
A.《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B.杨万里《插秧歌》
C.杜甫《登高》                       
D.柳永《望海潮》
13.以下对本诗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    )。(2分)
A.雄沉慷慨         
B.含蓄内敛         
C.高雅明丽         
D.沉郁哀婉
14.结合全诗,具体分析诗题中“观雨”所寄寓的情志。(5分)
(三)(8分)
12.(1分)答案:C
13.(2分)答案:A
14.(5分)答案示例:诗人一路颠沛,流寓邵阳,老态龙钟,不懂农桑,只能正襟危坐,表达观看骤雨风云的惊诧之情;千山万壑之间风雨际会,既描写环境,又暗喻时局动荡,生发忧虑之思;但暴雨下的景物并没有全然屈服,时局也不是黑暗一片,寄寓不屈的情志;尾联,作者不嫌雨大屋漏,希望龙送风雨,清洗兵甲,暗寓诗人对扭转时局,重振山河的渴望之情;诗歌题为“观雨”,却包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极大的关心之情。
评分说明:1点1分
上海市静安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 12-14 题。(8分)
利剑(唐)韩愈
利剑光耿耿,佩之使我无邪心。
故人念我寡徒侣,持用赠我比知音。
我心如冰剑如雪,不能刺谗夫,使我心腐剑锋折。
决云中断开青天,噫!剑与我俱变化归黄泉。
[注]①耿耿:形容利剑寒光闪烁。②心腐:痛心。③决云:冲破云层。
偶书(唐)刘叉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注]①刘叉,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以“任气”著称。追慕韩愈。
12.对上面两首诗的体裁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利剑》是古体诗,《偶书》是近体诗。
B.《利剑》是乐府,《偶书》是七言绝句。
C.《利剑》是今体诗,《偶书》是古体诗。
D.《利剑》是古诗,《偶书》是七言律诗。
13.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利剑》中锋利的宝剑就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誓要铲除人间不平。
B.韩愈说要与宝剑共同归于黄泉,意思是要隐藏地下等待时机复仇。
C.《偶书》先写人间多琐事,后写激荡心怀的不平之事,形成对照。
D.《偶书》平实明白,却写尽了强烈压抑的怒火和除恶惩奸的渴望。
14.两首诗都表现“不平之气”,有何不同?请作分析。(4分)
(三)8分12.A(2分)13.B(2分)14.韩诗以利剑比作知音,宝剑不能击杀坏人让诗人无比痛心;(1分)定要冲霄截断浮云,消解不平之气,那时,诗人甘愿功成身退。(1分)刘诗写遇到不平之事心中愤怒却又无奈,把万古长存的正义之刀都磨坏了;(1分)以此表现胸中的义愤,不平之气呼之欲出。(1分)
上海市徐汇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11—13题。(8分)
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     次韵子瞻祈雨    (宋)苏辙
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          世故纷纷谁复闲,蛟龙不雨独安眠。
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          人间已厌三秋旱,涧底犹悭一掬泉。
崎岖世味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          庙令酒肴时醉饱,田家糠税久安便。
惟有悯农心尚在,起瞻云汉更茫然。          忧心未已谁知恤,更把炉香试一燃。
11.由酬唱诗的特点可推断,前一首的作者是            。(1分)
12.以下对这两首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前一首诗的颔联中“雪霜”“琴筑”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B.据酬唱诗的特点,前一首诗颈联中“便”意为“安适”。
C.据酬唱诗的特点,后一首诗颔联中“三秋”意为“三年”。
D.后一首诗的尾联中“试燃炉香”与诗题中“祈雨”呼应。
13.两首诗都用对比的手法抒发悯农之心,而具体表现又有不同,请加以分析。(5分)
11.(1分)苏轼
12.(2分)C
13.(5分)前一首诗中,前三联写自己从繁重的案牍中抽身的安闲、看穿世事后对个人境遇的安适,这与尾联表达的对百姓生计的忧心形成对比,强化了作者的悯农之心。后一首诗中,前三联的每一联都用对比,人事纷纷与蛟龙安眠、百姓盼雨与上天悭雨、庙令享酒肴与
百姓吃糠秕等,在这三层对比的铺垫之后,作者在尾联中集中抒发对百姓生计的深重忧虑。(能结合诗句点明具体的对比之处,3分;点明对比的效果,2分。)
上海市浦东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 12-14 题。
[唐]方干
桂轮秋半出东方,巢鹊惊飞夜未央。
海上风云摇皓影,空中露气湿流光。
斜临户牖通宵烛,回照阶墀到晓霜。
庾亮重阳节2022年是几月几日②恃才高更逸,方闻墨翰已成章。
【注】①方干:唐宪宗时举进士,因貌陋不得重用,隐居会稽。②庾亮:东晋名臣,曾登武昌南楼 咏月,传为佳话。
12. 下列诗句中与本诗所写之“月”属同一季节的一项是( )。
A.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B.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C.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梅花月满天D.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13. 以下对本诗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
A. 瑰奇明丽      B. 质朴自然 
C. 沉郁哀怨      D. 清雅淡远
14. 诗题为《月》,却未见一个“月”字。请结合全诗赏析其妙处。
12.(1分)B   13.(2分)D14. (5分) 答案示例:本诗看似没有“月”字,却句句写月。“桂轮”点出月之形(1分),“皓影”写出月之,(1分)“巢鹊惊飞”突显月之静(月之皎洁)(1分) “斜临户牖”到“回照阶墀”,呈现出随着时间推移的月变化,(1分)最后借庾亮咏月之典,写出了自己的才情之高(1分),也暗含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喟。(1分) 
上海市闵行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 12—14 题。(8分)
九月九日
(唐)崔善为
九日重阳节,三秋季月残。
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
霜浓鹰击远,雾重雁飞难。
谁忆龙山外,萧条边兴阑。
[注]①崔善为:曾任秦州(今甘肃天水)刺史,客死于此。②萸房:这里指茱萸。
12.以下古代诗歌选集中,可能收录本诗的一项是(    )。(1分)
A.《古体诗选粹》   B.《乐府诗集》  C.《唐宋格律诗选》 D.《唐人绝句选》
13.以下对本诗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2分)
A.雅淡悠远    B.豪迈雄奇      C.清新明丽     D.深沉低婉
14.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5分)
12.(1分)C
13.(2分)D
14.(5分)“早寒”“霜”“雾”等深秋苍凉的环境引发了作者的伤感之情(1分);首、颔联对重阳佳节的描写点明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思乡之情)(1分);颈联诗人借鹰击长空与大雁难飞的对比寄予了自己不能归乡的无奈(1分)与壮志难酬的感慨(1分);尾联诗人想到自己身处萧条冷落的龙山边关,抒发了远在边关无人关心的无聊、孤独之情(1分);全诗多种情感交织,复杂而深沉。
上海市金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一模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3题。(8分)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杜甫
力疾坐清晓,来时悲早春。
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
      红【 】桃花嫩,青【 】柳叶新。
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
12.根据诗歌的题目判断,本诗可以归类于(   )。(2分)
A.送别诗      B.咏物诗     
C.酬和诗      D.拜谒诗
13.请选择你认为最恰当、最精彩的一组词语填入诗歌的空白处,并说明理由。(6分)
A.映、照    B.愁、怨   C.走、过  D.入、归
(1)我的选择是(   )。
(2)我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2分)C
13.(6分)(1)D
(2)【答案示例1】颈联写的是岁序更新,桃嫩柳青,春堪娱。和题目中“早春”二字呼应,表明写诗的时候刚刚入春,所以“桃花”“柳叶”刚刚长出来,“红”“青”两种颜只是初露端倪,与这种状态最吻合的动词就是“入”“归”,从冬天刚转到春天,所以“红”和“青”似乎和人一般,也刚从外面回到“桃花”和“柳叶”身上,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人格化,形象地写出了“桃花”的“初红”,柳叶的“初青”,照应了“嫩”和“新”,同时富有动态美。颈联以乐景写哀情,用初春富有生机的画面,反衬诗人的年华老去,归期无日的感伤。而A项中的“映”“照”虽然表明了“桃红柳青”,但缺少情趣,不够生动。B项中的“愁”“怨”虽然采用了拟人手法,但是与初春的气氛不符,更像写暮春。C项中的“走”“过”虽然有动态感,但是与“初春”不符。
【答案示例2】“入”和“归”写出了桃花刚刚变得红艳,柳条才开始泛青的状态。与题目中的“早
春”相照应,又和后面的“嫩”“新”相吻合,“走”与“过”无法表现桃花柳条新生的特点。同时“归”“入”化静为动,使画面充满生机,而“映”“照”没有这一效果。颈联以春天生机勃勃之景,反衬作者内心因年老、思乡、战乱等原因而产生的愁与悲,以乐景衬哀情,更显其悲。而“愁”“怨”二字则过于直白。
上海市虹口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 12-14 题。(8分)
【甲】今年正月十四日,与子由别于陈州,五月,子由复至齐安,以诗迎之
苏轼
惊尘急雪满貂裘,泪洒□风别宛丘。
又向邯郸枕中见,却来云梦泽南州。
暌离动作三年计,牵挽当为十日留。
早晚青山映黄发,相看万事一时休②。
[注]①元丰二年苏轼被贬黄州,十四日与苏辙相别陈州,先赴黄州。苏辙随后携苏轼家小至黄,再自赴筠州谪任。齐安:黄州古称。②苏轼自注:柳子厚《别刘梦得》诗云:“皇恩若许归田去,黄发相看万事休。”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