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古城的文化与其建筑特点
摘要: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城中有很多各具特的建筑,其深厚文化底蕴也同样影响到了它的建筑特点,受汉族影响,其建筑特点既有本民族气息,又具有自己的特。主要的民居类型为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代表性建筑有木府,五凤楼和束河民居建筑等。
关键词:建筑特点,建筑构造,文化
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它位于丽江坝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面临数十里的良田阔野。丽江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末年,丽江木氏先祖将其统治中心从白沙移至狮子山麓,开始营造房屋城池,称“大叶场”。 经过近一千年时光的积淀,丽江古城的韵味也变的醇厚,其源远流长的文化也变得更加神秘,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而声名远扬。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从城市总体布局到工程、建筑融纳西、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王城,丽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经途九轨”的中原建城影响。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中
的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中“经络”设置和“曲、幽、窄、达”的风格;建筑物的依山就水、错落有致。丽江古城是古城风貌整体保存完好的典范。依托三山而建的古城,与大自然产生了有机的统一,古城瓦屋,鳞次栉比,四周苍翠的青山,把紧连成片的古城紧紧环抱。城中民居朴实生动的造型、精美雅致的装饰是纳西族文化与技术的结晶。以下为几种比较常见的建筑类型。
一、古街ﻩ
古城中的古街是古城建筑的特之一,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以红角砾岩(五花石)铺就,雨季不泥泞、旱季不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质感细腻,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
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位于古城的核心位置,不仅是大研古城的中心,也是滇西北地区的集贸和商业中心。四方街是一个大约4000平方米的梯形小广场,五花石铺地,街道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其西侧的制高点是科贡坊,为风格独特的三层门楼。西有西河,东为中河。西河上设有活动闸门,可利用西河与中河的高差冲洗街面。从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光义街、七一街、五一街,新华街,又从四大主街岔出众多街巷,如蛛网交错,四通八达,从而
形成以四方街为中心、沿街逐层外延的缜密而又开放的格局。
二、古桥
众多古桥交织错落 ,构成了复杂的交通网络。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飞架有354座桥梁。大石桥为古城众桥之首,位于四方街东向100米,由明代木氏土司所建,因从桥下中河水可看到玉龙雪山倒影,又名映雪桥。该桥系双孔石拱桥,拱圈用板岩石支砌,桥长10余米,桥宽近4米,桥面用传统的五花石铺砌,坡度平缓,便于两岸往来。
三、代表性建筑
古城中有很多各具特的建筑,例如木府、福国寺五凤楼和束河民居建筑等。
木府原系丽江世袭土司木氏衙署,“略备于元,盛于明”。修复重建的木府占地46亩,坐西向东,沿中轴线依地势建有忠义坊、义门、前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光碧楼、玉音楼、三清殿、配殿、阁楼、戏台、过街楼、家院、走廊、宫驿等15幢,大大小小计162间。
五凤楼(原名法云间),位于黑龙潭公园北端,始建于公元1601年,楼高20米,为层甍三重担结
丽江旅游景点大全构,基呈亚字形,楼台三叠,屋担八角,三层共24个飞檐,就象五只彩凤展翅来仪,故名五凤楼。全楼共有32棵柱子落地,其中四棵中柱各高12米,柱上部分用斗架手法建成,楼尖贴金实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稀世珍宝和典型范例。
束河民居建筑在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是丽江古城周边的一个小集市。束河依山傍水,民居房舍错落有致。街头有一潭泉水,称为“九鼎龙潭”,又称“龙泉”。青龙河从束河村中央穿过,建于明代的青龙桥横跨其上。青龙桥高4米、宽4.5米、长23米,是丽江境内最大的石拱桥。桥束侧建有长32米、宽27米的四方广场,形制与丽江古城四方街相似,同样可以引水洗街。
丽江古城的深厚文化底蕴也同样影响到了它的建筑特。丽江古城是一个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是一座带有少数民主风格的古城,其中第一民族为纳西族。纳西族拥有自己的语言,记录了其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古城的家庭中没有丈夫和父亲,仍维系着最古老的母系社会。
丽江古城中的摩梭人,他们的父亲和丈夫仍同自己的母亲生活在一起,男女之间实行走婚的制度,他们的关系以最纯洁的感情来维系,这种关系保持的时间长短因人而异,有长有短,有的
只有几天,有的却可维系一生。摩梭人没有自己的语言,却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了上千年,他们仍然坚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古城坐落于玉龙雪山脚下,玉龙雪山融化的雪水穿街过巷,流入各家各户,贯穿整个古城,城中的人们依靠雪水洗衣,灌溉。自然,人们为了充分利用水资源,在城中建造出了各式各样的供水系统,更加方便快捷。在古城中有公用的泉水,由三个由高到低的池塘组成,被称为“三眼井”,分别是头塘,二塘和三塘。头塘的水是可以直接饮用的,因为水自高到低依次流过头塘,二塘和三塘,二塘的水可以用来清洗蔬菜和水果,三塘的相较于二塘和头塘较为污浊,被用来清洗衣物和其他脏物。这样就达到了水资源多次利用的目的。同时,人们也充分利用了水力,他们利用水来带动磨盘,这样的磨盘叫做水磨,用水力取代人力,节省了力气和时间。
古城中的建筑很大一部分受到了水的影响。水走街串巷,虽然给人们带来便利,却也阻碍了交通。所以古城中有大量的古桥,搭建在街与街和房与房之间,连接起了人们的交流和交通。
纳西民族的房屋多以泥土和木头为材料,而三坊一照壁则是最常见的。三房一照壁的构造与汉族的四合院有点相似。三坊均是三间两层的建筑,此外正方两边还有两个小房间,一间用来做书房,另一间用来做厨房。长者居住于一排主屋中,小辈们则居住于两侧的屋子中,主屋的
对面是一堵以白为底的照壁,其上可能装饰有一些题写的诗句,更加彰显了少数民族人民丰厚的文化底蕴。一个照壁将一大家子人封在其中,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让处于其中的人感到一种别样的温馨。
四合五天井由一间正方和三间下房组成一个大的天井,而在两边的小厢房两侧又各有两个小天井,加起来便是四间房和五个天井。中央的大天井中有时会在中一些花草。这样的构造有利于充分利用空余的空间,且对于光照的利用也可以达到最大限度,虽然四合五天井在丽江古城中并不是最常见的建筑,但它同样体现了纳西族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房屋建筑艺术,是纳西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前后院和一进两院都是以院子为核心的基本建筑形式。前后院,顾名思义,及前后两个院子组成的一户民居,它的特点是由花厅来连接两个院落,前面的院子为辅要的,通常用来做花园,后面的院子则是用来居住的。前院和后院皆左右对称,坐落于房子的中轴线上。一进两院则是再进大门之后分别由两个入口进入两个庭院,各个庭院又由花厅,走廊等相连。
古城的房屋大多建于明清时期,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具有汉族特征,是民族文化相融合的体现,更是各民族人民智慧的体现,坐落于玉龙雪山下的这个小城,不仅仅是人与建筑的集合
体,还有它经历的千年岁月,流淌在时光中的文化和建筑气息,源远流长,不断影响着每一位走过五花石的旅客。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丽江古城: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